如果说老女排的核心是郎平,那么这一代女排的灵魂人物就是朱婷。
《夺冠》这部电影其实可以分成3个段落。
第一段讲述80年代老女排的故事,老女排开创了女排精神;
第二段讲述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女排由于青黄不接,成绩逐渐下滑;
第三段讲述郎平回来以后,如何带领以朱婷为核心的新女排,再创辉煌;
那么郎平是如何让新一代女排走上巅峰呢?有一场戏很关键。
就是郎平带着女排所有队员去了福建漳州,当年的老女排训练基地,和她们进行一场心灵对话。
郎平问女排队员们:“你们爱排球吗?”
很多女排姑娘都答不上来。
然后她问朱婷:“你为什么要打排球?”
朱婷说“为我爸妈。”
郎平说你再想想,朱婷又说“(为了)成为你。”
郎平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
郎平又说如果你不想清楚,那就不要练了,还不如回去打工。
“你这么高,打工人家都不要你。”
这段情节,讲述的是郎平如何让女排队员们认清自己,找到从事排球这项运动的初心,只有真正发自内心喜欢这项运动,享受这项运动,能够从这个运动找到快乐,然后才能真正释放自我,发挥出真正的潜力。
郎平说老一代的女排承担了太多压力,因为那个时候女排的胜利给了国人精神上很大振奋,女排成为了某种符号,所以每一个老女排的队员都背负着某种信念去打球。她说她不希望新一代的女排还背负这种压力,而是能够享受排球。
郎平既要让新一代女排传承老女排的精神,同时也希望这些新时代的姑娘们学会享受排球,享受生活。
郎平和朱婷的这段对话,在电影里就只有短短一分钟不到,但背后却有很大的信息量,你只有了解了朱婷的成长经历,你才能体会到这段对话背后蕴含的那种力量,细细想来,让人感慨不已。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婷的人生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朱婷是河南周口人,她出生于1994年,她前面还有2个姐姐,后面还有2个妹妹,朱婷的父母一心想要个儿子,所以前前后后生了5个闺女,当年光超生罚款就交了不少。
朱婷父母本来就是农民,因为这些原因,家庭非常困难。所以朱婷的父亲农闲的时候开了个修车铺补贴家用——这些在电影里都有所展现。
朱婷的大姐初中没有上完就辍学去打工。到了2007年朱婷13岁小学毕业了,本来她也可能走上辍学打工这条路,但当时朱婷已经长到快1米8,这主要是遗传,因为朱婷父母分别都有1米8的个头。所以当时朱婷老师说孩子这么高,送去体校试试吧,这句话改变了朱婷的命运,朱婷就这样去周口体校练起了排球。
然而未来的排球之星并非从此就一帆风顺,因为家里太穷了,朱婷每天只能吃1毛钱的菜,啃2个馒头,营养跟不上,她练得特别苦,这是一方面;
同时朱婷当时年纪小,她才13岁就离开父母,一个人在体校,生活各方面只能靠自己,朱婷承受不了这种内心压力;
还有体校的学费也贵,一年要好几万,朱婷的父母供养她真的非常辛苦,要不是体校老师说朱婷是个好苗子,她的父母早就放弃了,但是这么多的学费,让朱婷的父母更加操劳,朱婷看在眼里也很难过。
所以朱婷在第二年一度要放弃体校,准备跟姐姐出去打工。据说她暑假真的跟姐姐去打工,但是打工的地方嫌她个子太高,太显眼了,所以郎平那句台词是有出处的。
所以这段路真的特别艰难,黎明前的黑暗最是熬人。很难想象,如果当时朱婷没有坚持下来,我们今天就看不到朱婷了,她会和自己的姐姐一样,和村子里其他大多数同龄人一样,出去打工,然后早早嫁人,就此过上普通农妇的生活。
大家可以看看朱婷和父母姐妹的合影,她和自己的姐妹早已是两个世界的人,气质完全不一样。
所幸朱婷挺了过来,挨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但这段日子有多苦,恐怕我们外人很难感受。
到了2010年她因为表现优异,进入了河南省队,她终于熬出了头。再之后朱婷顺风顺水,一路进入国青队,到国家队,拿了奥运冠军,去土耳其打球年薪近千万人民币,她终于可以反哺父母,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了。
这就是朱婷的故事。
《夺冠》这部电影,主角其实是郎平,以郎平的视角来贯穿整个中国女排30年来的起起伏伏,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朱婷虽然是新一代女排的核心,但是在电影里出现的篇幅也很有限。
所以,如果你没有了解过这个女孩的出身、成长当中经历过的那些痛苦,大概没法体会郎平和朱婷这段对话背后的力量。
生活的磨难,造就了朱婷强大的内心。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的朱婷,面对央视的镜头,侃侃而谈。
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瘦弱的小姑娘了。她已经是新一代女排队长。
作为全国最著名的体育明星之一,朱婷却和孙杨、林丹等巨星不同,毫无任何黑点,她的人品也得到了大家的广泛称赞。
人们喜爱朱婷,喜欢这个赛场上霸气十足不服输,赛场下谦逊而低调,没有任何负面新闻的朱婷。
如果你看了《夺冠》,而试着去了解更多关于朱婷的故事,你一定会被她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