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五叶,禅门流芳:函盖乾坤云门宗

宇登说文化 2023-02-22 18:29:19

作者:禅古君

编辑:禅古君

【编者按】

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后,慧能因一首偈语受到五祖弘忍印可,传授衣钵,成为中国禅宗第六祖。在慧能门下出了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位禅门巨匠。在南岳怀让门下,分别形成临济宗和沩仰宗两个宗派。在青原行思门下,形成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个宗派。其中,临济宗门下又分出黄龙派、杨岐派两个支派。由临济宗、沩仰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五宗七家”。

各家宗派的门风各有特色,接引学人的手法各自不同,传承自成完备的体系。本专栏《五宗七家家风》分7篇文章分别论述五宗七家家风,涵盖人物生平、人物思想、历史贡献等方面。

第一篇:一花五叶,禅门流芳:认识禅门的五宗七家

第二篇:一花五叶,禅门流芳:洞上玄风曹洞宗

第三篇:一花五叶,禅门流芳:棒喝齐施临济宗

第四篇:一花五叶,禅门流芳:函盖乾坤云门宗

第五篇:一花五叶,禅门流芳:利济藏锋法眼宗

第六篇:一花五叶,禅门流芳:无虚去圣沩仰宗

第七篇:一花五叶,禅门流芳:临济双桂,杨岐黄龙

云门宗,禅宗的流派之一,在北宋时极盛。创宗祖师为云门文偃禅师,以位于韶州云门山(在今广东乳源瑶族自治县北)大觉禅寺为祖庭,故得名为:云门宗(云门宗史2),属南宗青原法系。云门禅"出类迈伦,超今绝古",其禅机"擒纵舒卷,纵横变化"(《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苏澥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禅宗语录辑要》50页下-51页上。亦可参见宋智昭《人天眼目》卷三,见《禅宗语录辑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体现了五代以来禅家作风甚为高古的一派。

云门山大觉禅寺,由文偃禅师创建于五代后唐庄宗同光元年癸未(公元923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南汉白龙三年(公元927年),南汉王敕封该寺为“光泰禅院”,后又敕改为“证真禅寺”。至南汉大宝六年(公元963年),又敕改为“大觉禅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因该寺座落在云门山下,故世人习惯称之为“云门寺”。文偃禅师六十岁时,经奏准南汉王同意,领众开创云门山,他“因高就远,审地为基”,创建梵宇,经历五年而告功竣。据《云门山志》记载,寺观建成之后,“闻风向道者,云来四表,拥锡衣止者,恒逾半千”。文偃禅师开示法语,立章传道,并在此创立“云门宗”。

云门宗溯源

云门宗脉——从青原行思到德山宣鉴

同其他五宗一致,云门宗也是承六祖慧能而来,属慧能嫡传弟子青原行思的一支。行思禅师得法之后,即回到吉安青原山净(一作静)居寺,恪守不立文字的祖训,弘扬顿悟学派,开法化众,四方禅客云集。其禅风素来以扑朔迷离著称。青原行思禅师在青原山净居寺弘法数十载,为禅宗顿悟学派献出了毕生精力。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十二月十三日,升堂告众,跏趺而逝。唐僖宗谥为“弦济禅师”。

青原行思自己于世不闻,但其弟子们却大弘其禅法,宣扬禅宗顿悟成佛,法席大盛。行思传希迁、传道悟,传崇信、他们均以南禅宗的“见性成佛”为宗旨,传至宣鉴一代,形成以“棒喝”为主要修习方式的南禅宗。

最初,德山宣鉴是北禅宗的高僧,称南禅宗为“南方魔子”,发自内心的仇视,他不远万里来到龙潭,经崇信点拨一直呆在其身边参习。

有一天晚上,宣鉴在龙潭和尚身边待立。时间很晚了,龙潭便说:“更深了,怎么还不去睡?”

宣鉴道了一声“珍重”便走进法堂。但朝内一看,便说:“天好黑呀。”

龙潭点燃一根纸烛让德山照路,德山正准备伸手去接,龙潭“扑”地一口将纸烛吹熄。德山心中豁然开朗,倒身便拜。

“你见到了什么,就拜?”龙潭问。德山说:“从今以后,再也不怀疑老和尚的舌头了。”

纸烛灭了,德山的心性之灯却通明地照耀起来。在燃灯、吹灯的刹那交替,使德山宣鉴在明暗的变换中,见到了自性。

第二天,龙潭禅师升座,对众僧说:“你们中间有个汉子,牙如剑树,口似血盆,一棒打不回头。日后也将到孤峰顶上,去替我立道行法去!”德山自知得到师父的心印,对于南禅从疾恨到心服,由渐修变成了典型的顿悟派。

德山继承先辈衣钵,其禅法特点是“无心无事”,随缘任性。在古德禅院开堂,德山有如下一段宣示:

“若也于己无事,则勿妄求。妄求而得,亦非得也。汝但无事于心,无心于事,则虚而灵,空而妙。若毛端许,言之本末者,皆为自欺。何故?毫厘系念,三途业因。瞥尔情生,万劫羁锁。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汝欲求之,得无累乎?凡其厌之,又成大患,终而无益。”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显:不属于自己本性的事物,千万不能妄自追求。靠“妄求”虽然有所得,但这不是真得,会得而复失,甚至被得所累。正确的方法“无事于心,无心于事,”概括地说就是无事无心。他认为圣名凡号,尽是虚声,殊相劣形,皆为幻色,世人计较这些,都是徒劳无益。他还明确告诉学人:“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要人们着衣吃饭,屙屎送尿,做个寻常无事人。

为了破除人们对经教名相的执着,德山呵佛骂祖,贬斥经教。有一次上堂开法,德山说了一段让禅门震惊的话:“人们出家,都参佛拜祖,我的先师们则不这样认为,这里既无佛,也无祖。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的汉子;等觉、妙觉这些所谓的因果圆满,都是破除了人我执、法我执的凡夫俗子;菩提、涅都是拴驴的橛子;十二分教典都是阎王小鬼的生死簿,揩拭脓疮的手纸;四种果位、三种贤能,从初发善心到十地修行的菩萨、罗汉们都是些为人看守坟墓的活鬼,自己都救不了自己!”

云门之祖——义存禅师上继行思,下开二宗

行思一派至雪峰义存时期,由于得到福建地方州帅扶植,在福州象骨山雪峰创建禅院,经常徒众不下千人,唐懿宗赐号和紫袈裟。

祖师承嗣宣鉴法义,要人们着衣吃饭,屙屎送尿,做个寻常无事人,主张无心无事。当然无事无心无为并不是真的不做任何事,而是不舍一切善法而于内心恒离诸相而不执取、无分别念,方便处世、为如来家业任运建功、高树法幢,从容示现,于各种境缘等量齐观、无二无别。

在接引学人的方式上,义存祖师不类其师宣鉴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那样峻烈,而是温如丝雨、缓如细流,体现出一种慈悯善诱、喻理于明的实在而不失禅法机锋的教风。这在当时棒喝成风、动辄斥打、学人茫无所从的情况下,无疑为更多"非喝而能成就者"带来闻法、悟道的机缘,也为禅法从玄化走向生活化做好了准备,因而在当时地方权力的支持下产生重大影响力。

曾经,雪峰义存曾示众云:"世界阔一尺,古镜阔一尺;世界阔一丈,古镜阔一丈。"

玄沙师备指着火炉问雪峰:"火炉阔多少?"

雪峰答:"如古镜阔。"

玄沙师备说:"老和尚脚跟未点地在!"

雪峰是用古镜比喻天真佛性。佛性与世界本来不二。《心经》在讲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之后,恐学人将色、空看作"不异(相同)"的二物,紧接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直指不二。这里的世界、古镜也是此义,世界就是古镜、古镜就是世界。同样也充分展现出雪峰义存禅师喻理于明的实在而不失禅法机锋的教风。

雪峰义存禅师,他一面筹资建寺,一面弘宗演教,“四方衲子云集,至无容所,僧众盛时多达1500余人。门下高僧辈出,分为54支。其中他的嫡传弟子文偃去韶州云门山(广东乳源县北),受到广州地方官支持,形成“云门宗”。义存的另一弟子师备经桂琛而至文益,先居临川(江西抚州)开堂,南唐李璟迎住金陵清凉寺,死后李璟追谥为“大法眼禅师”,遂成“法眼宗”。这两宗的佛教徒都尊雪峰为"祖庭"。他们分别成为晚唐五代禅宗中的五宗之一。也正因为如此,对于惠能禅宗法门的弘扬之力,青原行思的传承之功,雪峰义存是功不可没。

开宗创派——云门文偃禅师

云门文偃禅师俗姓张,姑苏嘉兴(今浙江嘉兴)人,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出生。文偃禅师的出尘很早,《禅林僧宝传》卷二说他“少依兜率院得度”(宋慧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佛藏要籍选刊》13册331页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而《五灯会元》卷十五说他“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在宋人慧洪所作的《禅林僧宝传》中,载文偃“性豪爽,骨面丰颊,精锐绝伦,目纤长,瞳子如点漆,眉秀近睫,视物凝远”,而《五灯会元》亦谓文偃幼年“敏智生知,慧辩天纵”。可见,文偃自幼就表现出了他的不同凡俗之处。成年后,文偃在毗陵(今江苏常州)戒坛受具,然后仍侍志澄禅师,且穷探律藏。

后来文偃禅师参学义存禅师,《五灯会元》卷十五文偃本传是这样记载的:

师到雪峰庄,见一僧乃问:"上座今日上山去那?"僧曰:"是。"寄一则因缘问堂头和尚,只是不得道是别人语。"僧曰:"得。"师曰:"上座到山中见和尚上堂,众才集便出,扼腕立地曰:‘这老汉项上铁枷,何不脱却?’"其僧一依师教。雪峰见这僧与么道,便下座拦胸把住曰:"速道!速道!"僧无对。峰拓开曰:"不是汝语。"僧曰:"是某甲语。"峰曰:"侍者将绳棒来。"僧曰:"不是某语,是庄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来道。"峰曰:"大众去庄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师次日上雪峰,峰才见便曰:"因甚么得到与么地!"师乃低首,从玆契合。温研积稔,密以宗印授焉。

得法后的文偃禅师曾亲近雪峰达一年,在《广录》卷下中,还记载了雪峰门下有僧举《参同契》问“如何是‘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雪峰道:“苍天!苍天!”那个参学的僧人不明,却问文偃,文偃道:“三斤麻,一匹布”,其僧曰:“不会。”文偃说:“更奉三尺竹。”文偃也因为此次的禅机脱颖而出,颇得雪峰的知重。

离开义存禅师后,在韶州大弘法教文偃的弟子百余人,“散在诸方,或性达禅机,或名高长者”,“或典谋法数,或领袖沙门”。在《景德录》中,收有其门人之传记达六十一人,而在《五灯会元》中,其门人有机缘语传世者就有七十七人之多。文偃拥有如此兴旺的法嗣,他在五代时期的丛林中,必然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而丛林中也曾一度有“云门天子,临济将军”的说法。

文偃禅师流传下来的文字比较丰富,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传世,另外,《祖堂集》、《景德录》、《五灯会元》、《禅林僧宝传》等书均收有文偃的传记。通过对有关文偃的丰富的文献材料的综合分析来看,我们至少可以理出这样一个脉络:文偃的一生在师承上虽然比较广博,但他终究是青原门下的弟子,他所弘传的毕竟也是石头下的雪峰禅法。

说文偃弘扬雪峰禅,似乎还只是从表像上来谈的,而从文偃弘教的实际来看,他的更深层次里却是在弘扬青原禅法。首先,对于青原禅教的创始人石头希迁,文偃是推崇备至的,他在开示门人时,也曾多次举到了石头希迁的《参同契》。例如:

上堂。良久云:“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见《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禅宗语录辑要》52页下。)

举《参同契》云:“回互不回互。”师云:“作么生是‘不回互’?”乃以手指板头。云:“者个是板头。”“作么生是‘回互’?”师云:“你唤么生作板头?”( 见《云门匡真禅师广录》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禅宗语录辑要》52页下。)

“触目不会道,运足焉知路”(《景德录》卷三十,《佛藏要籍选刊》13册763页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是集中体现石头希迁禅学思想《参同契》中的句子,而“回互不回互”一语,则是《参同契》中禅学思想的精髓所在的一句。雪峰禅传至云门,则大举祖师古教而阐扬;而传至法眼,则对石头的《参同契》加以注释:这便使得石头道法在南方广为传播。关于文偃对“回互”一语的举扬,慧洪在《禅林僧宝传》卷二中的记载更为详细,姑录如次,以交互发挥。

(文偃)又至僧堂中,僧争起迎。偃立而语曰:“石头道:‘回互不回互’。”僧便问:“作么生是‘不回互’?”偃以手指曰:“这个是板头。”又问:“作么生是‘回互’?”曰:“汝唤什么作板头?”(《佛藏要籍选刊》13册332页上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在这里,文偃站在禅法的“用”的角度上唤板头作板头,体现了从“用”的角度所见万法的各各住位(即不回互),而站在禅法的“体”的角度上讲,森罗万象尽是真如,故又有何物可以称作板头呢(即回互)?显然,这不只是对石头《参同契》所作的简单的阐述,而且还体现了文偃对于石头的《参同契》有着深透的理解,因此能够如次自如地运用到他的禅教实践中去。由此可见,文偃的禅法与石头的因缘最亲。

文偃也绝不赞成依经解义,他所提倡的是离文字言说的证悟,从而了却自家的“腊月三十日”,这一点则更不失禅家本色。

云门宗禅法

云门宗宗风陡峻,以简洁明快、不可拟议的手法破除参禅者的执著,返观自心。云门宗既不像临济那样棒喝峻烈,也不像曹洞宗那样丁宁绵密,而是以激烈言辞,指人迷津,剿绝情识妄想。《人天眼目》卷2云:“云门宗旨,绝断众流,不容拟议,凡圣无路,情解不通……孤危耸峻。”云门曾作颂示学人:“云门耸峻白云低,水急游鱼不敢栖。入户已知来见解,何劳再举轹中泥。”充分表露了云门耸峻、 机用迅疾、不容拟议的特性。禅林中往往以“云门天子”、“云门一曲”表示云门宗风。云门曲原为华夏古曲,曲调艰深,歌者难咏唱,闻者难领受,禅林遂用来转指难于理解的云门宗风。云门宗接化学人,犹如天子的诏敕,一次即决定万机,不得再问,令人毫无犹豫之余地,因而又有“云门天子”之称。

云门三句

云门宗的要义与精华集中体现于“云门三句”中。宋代临济宗著名的宗师圆悟克勤在其《碧岩录》中亦推崇说:"云门寻常一句中,须具三句,谓之函盖乾坤句,随波逐浪句,截断众流句。放去收来,自然奇特,如斩钉截铁,教人卜度不得。"也就是说,云门大师在演示禅机之时,一句平常的话中,都包含着三重功能:

“函盖乾坤”一句,是针对云门禅法之本体而言的,“截断众流”与“随波逐浪”两句,则是针对云门禅教的作略而言的。“截断众流”,是指禅师应当将学人的情识纠葛立即斩断,从而使他们返本穷源而见道。“随波逐浪”,意思是说:对于禅师来说,利舌辩才是需要的,只有具备了辩才,才有利于接机,能够在刹那间分清宾主、把握住学人的根机,从而应病与药。

由于它广为云门宗禅人所用,因此习惯上仍称为云门三句,并被誉为云门剑、吹毛剑。对“云门三句”的内涵,吕澄先生以法眼文益的《宗门十规论》“韶阳则函盖截流”为出发点,从理事关系上来加以说明,认为云门三句中,重要的是前两句,即函盖乾坤、截断众流,指出韶阳将函盖喻为理,将截流喻为事,“作为理是普遍的,合天盖地;从每一事上看,即如截流只是一个断面,因此,理就是整个,事就是断面。”

实际上,云门三句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并无主次之分。对于理解云门宗禅学思想与禅诗美感特性,云门三句的每一句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一字关禅

云门的“一字关禅”应当是很能体现其家风的一种作略,也是文偃在禅教中经常采用的手段之一。当学人向禅师提问时,禅师只用一个字截流,而这简洁响亮的一字,却可以使学人的心疑顿然冰释。像这样用一个字来接机,学人对于禅师的垂接肯定会猝不及思的,这样做便可以使学人的心思情识立即杜绝,当下回光返照,清除自家心中疑团,彻见自己的本性。

针对各种不同根机的学人,文偃的截流方式与与药施设也各不相同。所谓“诊候在临时”,也就是说一遇见学人就要能立即当机作出判断,从而采取恰当的接机措施。综观文偃的语录,可以见出他在这方面的成就是非常卓著的,今谨选择数例如次,并逐一加以例评析,以体现文偃的这一接机特色。

(一)还我话头来。“还我话头来”是文偃在接机时常常使用的语句,《景德录》卷十九载一学人问文偃:“一口吞尽时如何?”文偃道:“我在汝肚里。”学人问:“和尚为什么在学人肚里?”文偃道:“还我话头来!”在这里,文偃的接机是先纵后擒,他首先送给学人一个话头,待到学人援话头参究而起疑情时,文偃便蓦地将学人已经吞进肚子里了的话头抽了出来。这样做对于(让学人吃进去了再吐了出来)使学人摒弃诸缘,从而契证“函盖乾坤”的云门禅法的本体,是非常有益的。关于文偃这类的接机例子,还有许多,再举几例如次。

问:“如何是三昧?”师云:“到老僧一问,还我一句来!”

问:“如何是内外光?”师云:“向什么处问?”学云:“如何明达?”师云:“忽然有人问尔,作么生道?”进云:“明达后何如?”师云:“明即且置,还我达来!”

文偃以这种方式接机,大可以蓦然斩断学人的拟思,将其执持的话头连根拔起,从而使之彻悟。

(二)以喝、打接机。文偃的禅机非常迅疾,他一直保持了南禅顿教的优良传统。在文偃看来,“掣电之机,徒劳伫思”,“汝若不是个手脚,纔闻人举便承当得,早落第二机也”。为了更好地施展其迅疾的机锋,文偃有时不惜采用喝与打的手段来行教。其实,这种作略早在他之前的德山、雪峰两代禅师那里,就已经运用得十分娴熟了。自玄沙与云门分灯以后,玄沙的禅教趋向平和,而文偃仍然在发扬乃师的这一禅教传统。在禅师接机时,若遇上学人在情识的葛藤里苦苦挣扎,且非但不能得到解脱,反而愈缠愈紧时,此时禅师的猛然一喝,将学人顿时喝醒,则能使之立即解黏去缚。这种接机作略,自然得首推临济,但文偃对于这种禅教作略也善于采用。例如;

问:“远远投师,师意如何?”师云:“七九六十三。”进云:“学人近离衡州。”师喝云:“是尔草鞋根断!”僧云:“珍重!”师喝云:“静处萨婆诃!”

问:“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如何是一乘法?”师云:“何不别问?”进云:“谢师指示。”师便喝。

文偃采用喝来行教,从而使学人蓦然省悟,立即解脱葛藤的羁缚。然而,对于有些束缚得更加严重的学人,文偃则不惜采用“打”的方式来行教。诚然,采用“打”的方式来接机,早在其祖师德山宣鉴时则有之,“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德山棒”早已驰名丛林了。在文偃的禅教中,继承并发扬了德山的这一禅教传统,文偃寻常接机时所说的“好与三十棒”与“放尔三十棒”,便是承嗣德山禅教而来的。

问:“如何是默时说?”师云:“清机历掌。”进云:“如何是默时说?”师云:“嗄!”进云:“不默不说时如何?”师将棒趁。

问:“如何是最初一句?”师云“九九八十一。”僧便礼拜。师云:“近前来!”僧便近前,师便打。

问:“目前荡尽时如何?”师云:“热发作么?”其僧礼拜而退。师云:“且来!且来!”僧近前,师便棒云:“这掠虚汉言我!”

问:“古人道:‘知有极则事’,如何是极则事?”师云:“争奈在老僧手里何?”进云:“某甲问极则事。”师便棒云:“吽!吽!”

以上四例均是以打来接机的,其中有的是打掉学人所披的枷锁,有的是打掉学人的执着,有的是打在学人对事相纠缠之时,有的打在学人的情识渗漏之处。像这样以打行教,不仅表现了云门禅机的迅疾,同时也体现了南禅顿教长期在丛林中所形成的历史传统。

云门八要

云门宗风有奔流突止之概。本宗接化学人有其特异之处,即所谓云门八要:

(一) 玄,接化玄妙;(二)从,从学人之根机以接化之;(三)真要,拈出佛道宗旨;(四)夺,不容学人拟议,截断其烦恼性;(五)或,不拘言词,接化自在;(六)过,宗风严峻,不许转身回避;(七)丧,不执己见;(八)出,接化自由,予学人出身之路。

总体来说,云门宗接化学人,不用多语饶舌,于片言只句之间,超脱意言,不留情见。以无伴为索,或一字或多语,随机示明之。

法脉传承

云门宗以云门文偃864~949为宗祖,属青原法系。文偃住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后唐长兴元年930以后,大振禅风,因取其山名宗。云门文偃的得法弟子中,法系较为兴盛的是德山缘密、双泉师宽、香林澄远、洞山守初等。云门弟子中最上首者为香林澄远,接引学人完全继承了云门风格。香林澄远下有智门光祚,光祚门下得法者甚众,有雪窦重显等。雪窦重显大振宗风,中兴云门,使云门宗在北宋盛极一时,同时也开始与其他宗派相融合。云门宗通过香林一系而延续到了南宋。到了元初,其法脉遂湮没无闻。一宗法脉仅延续了二百年,这主要是由于其机锋险绝,不容拟议,无路可通,非上等根机者难以悟入的缘故。

云门宗的历史地位

从云门文偃大师所承袭的雪峰义存禅师圆寂之年(908)起,到南宋雷庵正受禅师圆寂之年(1208)止,云门宗经历了五代、北宋、南宋三朝整整三百年。在这三百年中,云门宗内出现了大量出类拔萃的高僧大德,如著名的香林澄远、德山缘密、智门光祚、洞山晓聪、圆通居讷、大觉怀琏,畅说古今、会通三教的明教契崇,编撰《建中靖国续灯录》的佛国惟白。著有《颂古百则》的雪窦重显,更是将云门宗推向了顶峰;而佛印了元与苏东坡的友谊,则被千年禅林传为佳话。宋王朝对云门大德们的推崇,也可谓到了至尊至贵的地位。南宋灭亡时,云门宗也随之灯焰息灭。直道民国时期,1943年,虚云老和尚104岁,得知云门古寺残破,尚存文偃大师肉身,于是决定重开云门道场。1952年虚云老和尚将云门宗第十三代之重任,嘱咐与佛源和尚。

虚云老和尚示佛源禅人偈曰:

妙心胜德不可量,恺志雄能振宗纲。

佛慈梵畅摩诃衍,源远流长法海康。

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禅古君授权。

0 阅读:9

宇登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