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朱元璋画像之谜!

碧海桑田一页书 2024-09-13 10:46:40

在中国绘画史上,人物画发展到南宋之时,已经达到了“形神兼备、天人合一”的意境。

那么,在中国古代人物画技法已经成熟的元末明初,为什么叱咤风云的一代帝王朱元璋的画像却风格迥异,且不说“形神合一”,甚至连“形似”都未做到呢?

要探寻答案,需要先从一个故事讲起。

赵原,是元末明初著名的画家,本名赵元,明朝建立之后,因避朱元璋的讳而改名赵原,字善长,号丹林。

《明画录》中记载他“所画山水,初师董巨,然及王右丞、高敬彦法,而得窅深穷邃之意。兼写竹,名为龙角凤尾金错刀,时争重之。”

“时争重之”——当时的人对赵原的画趋之若鹜、争相以求,其真迹墨宝为世所重,赵原本人也名重一时。

洪武初,赵原应征入朝为朱元璋画像,然而却因“应对失旨”,而招来杀身之祸。

为什么赵原会被杀呢?这里的“应对失旨”,指的是什么呢?难道是他给朱元璋作的画像,令朱元璋不满意,甚至勃然大怒,必欲杀之而后快?

据明初文人陆容记载:“高皇尝集画工传写御容,多不称旨。有笔意逼真者,自以为必见赏,及进览,亦然。一工探知上意,稍于形似之外,加穆穆之容以进,上览之,甚喜,仍命传数本以赐诸王,盖上之意有在,他工不能知也。”

画工笔意逼真,却不见喜。有的画工在形似之外,加以艺术创造,反而颇合圣心。细细琢磨这段话,可以得到两个信息:

首先,这幅“加穆穆之容”的画像,和其本人的真实面貌必定有一番的差距。

其次,一位画工“探知上意”,这里的“上意”究竟是什么呢?朱元璋内心到底是怎么想的?

其实,仔细分析起来,答案便也呼之欲出了。

越画的逼真,越不为朱元璋所喜,足见朱元璋对其本人的相貌,颇不自信。或者说,其本人的相貌,必不符合其内心中皇帝的形象。换句话讲,他心里的皇帝形象,就当是那种“加穆穆之容”的样子。

皇帝的画像,一般都是要流传后世、供后人“瞻仰”的,若以其真容传世,后世之人一看:原来朱元璋长这幅尊容。那对于自命“天生圣人”的朱元璋而言,内心的滋味,可想而知。

然而天意弄人,在朱元璋所满意的画像之外,民间却已将更接近其真容的“疑像”传开,后世之人对其尊容也普遍有了印象,并形成共识。

杀一个赵原固然容易,难的却是糊弄天下人心。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