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不“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自己立的Flag,怎能否定推翻它

正史漫谈君 2022-08-19 21:54:29

三国时期的众多诸侯中,袁绍的失败堪称时代的最大意外,作为继董卓之后的最强政治军事集团,他曾“虎眎四州,强盛莫敌”;但在短短数年之后,他就败给了一度依附于自己的曹操。

对于袁绍的主要教训,后世的总结高度一致,即“短于从善,故至于败”,特别是在至关重要的战略层面,不听从沮授之计、放弃了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先机,将占据政治正义性、合法性道德高地的机会拱手让给了曹操,从而导致自己处于舆论被动局面。

那么,袁绍做出此种抉择的原因是什么?难道真的是所谓的刚愎自用、性格缺陷?

恐怕未必。对于出身世代公卿、享受了顶级的教育,堪称当时最为杰出政治家之一的袁绍,我们应当结合其崛起轨迹特点,考虑他必须秉承的政治形象、路线方针,通俗点来说,就是人设、Flag。

对于这几个概念,在当今社会并不陌生。小到明星,有型男、鲜肉、御姐、萝莉之别;大到西方政客、政党,有保守、自由之分。这些标签的背后,要么体现了当事主体所代表的阶层,要么反映了他们所依仗的群体,或者透露了他们想要争取的对象。从来没人能够获得所有人的支持,结合自身优势、明确形象定位,从而进行舆论造势、尽量扩大基本盘,是开展社会活动的基本逻辑。

相对应的,若要击垮一个主体,最高明的手段莫过于推翻其人设、混乱其思想,进而瓦解其组织;因而对于任何社会主体而言,人设可以根据时代而改进,但最忌讳对过往自我否定、自我推翻,那形同于自我毁灭。最典型的反面案例,莫过于近代苏联的解体。

作为最早熟的文明体系,我们的古代政治家更是深谙此道。以三国时期为例,曹操出身不甚体面(其父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被门第世家轻视,便举起了“唯才是举”的大旗,以博取基数更大的中下级人才群的支持;

刘备起点低、底子薄,便突出“没落皇室后裔”的高辨识度特色,贴上汉室正宗的标签。

那袁绍呢?四世三公只是他的出身,而且并不具备唯一性;他赖以发展壮大的特色政治形象有二:铲除邪恶宦官势力的斗士,对抗残暴军阀董卓的英雄。

这两大便签的形成,是东汉后期特殊政治生态的产物,也是袁绍强势崛起、称雄河北的最大政治推手;但要命的是,他的这两大人设,与汉献帝刘协却存在天生的排斥。

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两大势力的殊死搏杀,成了政治生活的主线,朝廷空前黑暗。汉灵帝在位期间,两大利益集团的利益纠葛空前激化,直接导致东汉政局分崩离析。

汉灵帝刘宏是整个东汉时期最为信任官宦的皇帝(没有之一),甚至说出了“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的荒谬言论。他在位期间,可以被视作纯粹的“宦官政治”。

但身为皇帝,汉灵帝的身边自然也有外戚集团,而且分为两支:母亲董太后及其侄子董重,第二任皇后何氏及其兄长何进;

但这两股外戚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董氏身为堂堂大汉帝国太后,竟然贪图钱财,吩咐儿子汉灵帝卖官求财,自己也收受贿赂、扰乱朝政;侄子董重担任骠骑将军,与宦官互为党援;外甥张忠在南阳太守任上贪赃枉法、借机敛财......

但何氏也不遑多让。何皇后出自屠户之家,生性彪悍,曾因嫉妒王美人生下皇子刘协而将其毒杀。汉灵帝勃然大怒、欲将其废黜,经宦官们苦苦劝阻才作罢。何皇后的兄弟何进、何苗都手握重兵;同时,十常侍之一的郭胜是他们的同乡,曾为何氏的飞黄腾达出过大力,因此双方也是事实上的盟友。

董氏、何氏、宦官三大集团利益盘根错节,最终三方围绕拥立皇位继承人的问题而撕破脸。

何皇帝之所以能被立为皇后,很大程度上源于生下了皇子刘辩;王美人被杀后,她所生的皇子刘协被董太后亲自抚养。为了维系家族的长远利益,双方自然希望自己抚养的孩子能成为储君,明争暗斗随之而来;

而对于掌握决定权的汉灵帝本人而言,他并不喜欢“轻佻无威仪”的刘辩,更倾向于聪明伶俐识大体的刘协,但考虑到何氏兄妹正受自己宠信,便将此事耽搁。直到临终前,他才吩咐宦官、西园军元帅蹇硕拥立皇子刘协。

当时的蹇硕手握禁军指挥权,西园八校尉(包括中军校尉袁绍、典军校尉曹操)均受其节制,连大将军何进也位居其下。为了完成汉灵帝交给的任务,顺带削弱何氏兄妹,蹇硕计划诱杀何进、随后拥立刘协,但因部下潘隐走漏风声而失败,不得不接受刘辩登基的事实。

但斗争并未因此而终结。接下来,董太后、董重、蹇硕等人为一党,何氏兄妹、郭胜为一派,两大外戚、宦官的混合集团展开了殊死搏杀。

而当时担任虎贲中郎将、中军校尉的袁绍,向来有着“公族豪侠”之称,作为名门世家、传统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他毫不掩饰自己对宦官集团的痛恨,以至于“内官皆恶之”,十常侍之一的赵忠更在集团内部将其定性为主要政敌,甚至通过袁隗施加压力。但“绍终不改”,摆出了与宦官集团作对到底的姿态。

此时,当外戚、宦官的矛盾日益凸显时,袁绍有意借何进之力除掉宦官集团,刻意与其交好;而出身寒微的何进也需要拉拢门第显赫的袁氏,故而两人一拍即合,关系非比寻常,可谓不话不谈。

因此,当顺利除掉董氏、蹇硕一党后,袁绍随即趁热打铁,劝说何进斩草除根、一股脑除掉祸国殃民许久的宦官集团。但由于自身与宦官根深蒂固的利益关联,何太后对此并不支持,导致何进错失良机、身首异处。随后袁绍、何苗、袁术等人则顺势暴起,以血腥手段将宦官几乎诛杀殆尽,彻底清除了危害东汉王朝上百年的阉党之祸。

这次诛宦行动,何进是名义上的领袖,但实际的领导者其实是袁绍。

何进原本与部分宦官是事实上的盟友,他之所以对整个宦官群体动杀心,很大程度上源于袁绍孜孜不倦地劝导,所谓的“(袁)绍屡劝,大将军虽外收大名而内不能断”;随后多召四方猛将豪杰、引向京城,也是袁绍的主意;最终何进被诸宦诱杀后,袁绍则果断与袁隗矫诏发动政变,捕斩宦官,纵观这次行动,袁绍的领袖地位当之无愧。

但接下来,董卓带领当时最为强悍的西凉边军进京,窃取了诛杀宦官的胜利成果。面对这股凶残蛮横的强权,满朝文武心生畏惧,连袁绍也不能免俗。然而,当董卓出于树立权威的考虑主张废立时(废刘辩、立刘协),袁绍竟然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挺身而出,旗帜鲜明地反对擅行废立,甚至抽刀与董卓对峙,宣称:“天下健者,岂惟董公”,公开与令天下战战兢兢的最强武装集团决裂。这份不畏强暴的举动、大义凛然的豪气,除了袁绍之外,当时再无第二个人具备。

董卓如愿废立后,逃往冀州的袁绍以勃海太守的身份举起讨逆大旗,成为关东群雄公认的盟主盟主,也得到了饱受宦官荼毒的士民的衷心拥护:“是时豪杰既多附绍,且感其家祸,人思为报,州郡蜂起,莫不以袁氏为名”。

最终,面临内外重压,董卓被迫西退、直至伏诛,袁绍在这个过程中名扬天下,坐拥冀、青、幽、并四州,成为最强军政集团。

纵观袁绍的发家史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成功,源于自己在东汉末年两大政治行动中的杰出贡献;无论诛杀宦官,还是讨伐董卓,他都是当之无愧的首功,甚至可以被视为那个时代的英雄。

然而,当汉献帝逃离凉州军团的掌控后,有识之士都明白,那时的汉室仍具有合法性,起码能作为象征性的旗帜号令天下。但对袁绍而言,这种情况极为尴尬:诛杀宦官的过程中,自己站队拥立刘辩的何进、反对的是支持刘协的董氏;在反董行动中,自己旗帜鲜明地痛斥董卓废刘辩、立刘协,如今让自己低头逢迎自己连续反对两次的汉献帝,难道要去过去的自己切割?与自己的人设分道扬镳?

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然而,当时的袁氏集团的谋士们还未来得及找出解决办法,曹操已经迅雷不及掩耳抢得先机。于是,最令袁绍愤懑的局面出现了:

“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的曹操,挟持着被自己连续两次反对的汉献帝,名正言顺、居高临下地下达诏书,“奉天子以令不臣”;曾经的英雄自己,如今仿佛沦为一个拥兵据地、目无朝廷的军阀。

当然了,假如袁绍在官渡获胜,还有改变舆论的机会,届时,他将成为诛杀“宦官之后”曹操、再度拨乱反正的大英雄,彻头彻尾地青史留名。只可惜,失败者是没有资格书写历史的。

0 阅读:102

正史漫谈君

简介:读正史,学正理,办正事,有温度的历史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