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的灯光映照着一张饱经风霜的脸,老人身上那件满是补丁的衣服显得格外刺眼。
谁能想到,这位命悬一线的老人,曾经是身份尊贵的外交官,在退休后却选择隐姓埋名,扎根深山九年?
扎根大山信息来源:朱敏才——百度百科
时间回到2005年,彼时的朱敏才和孙丽娜夫妇,一个是从尼泊尔大使馆卸任的经济商参赞,一个是桃李满天下的资深英语教师,他们本该在北京的家中安享晚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从电视新闻中看到了贵州大山深处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那破旧的教室,那简陋的课桌椅,深深地震撼了他们的内心。
“我们是不是该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孙丽娜转头看向身旁的丈夫,语气中带着一丝沉重。朱敏才沉默了片刻,他知道妻子和他想到一块去了。
他们都是闲不下来的人,退休后的生活虽然安逸,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就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们心中萌芽:去山区支教。这个决定遭到了女儿的强烈反对,她无法理解父母为什么要放弃优渥的生活,去那偏远的山区“自讨苦吃”。
只是朱敏才和孙丽娜心意已决,他们不愿再过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他们渴望用自己的余热去点燃更多孩子的希望。
为了避免女儿的阻拦,他们甚至没有告诉女儿具体的去向,只是简单收拾了几件行李,便踏上了前往贵州的火车。
一路上,他们想象着山区孩子们的模样,想象着自己站在讲台上的场景,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忐忑。
经过几天的颠簸,他们终于抵达了目的地——贵州省望谟县的一个偏远山村。这里比他们想象中还要落后,崎岖的山路,破败的房屋,村民们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而他们即将支教的学校,更像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教室里只有一块破旧的黑板和几张摇摇欲坠的课桌椅。
看到眼前的景象,孙丽娜的眼眶湿润了,她无法想象孩子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朱敏才握住妻子的手,轻声说道:“我们来对地方了,这里需要我们。”
安顿下来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学生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学习需求。他们发现,由于贫困和交通不便,很多孩子连基本的学习用品都买不起,更别提接受良好的教育了。
“孩子们太苦了,我们一定要尽全力帮助他们。”孙丽娜看着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心中充满了心疼。
语言不通是他们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为了能和孩子们更好地沟通,他们开始学习当地方言,虚心向村民请教。他们还自掏腰包,为孩子们添置了新的课桌椅、文具和书籍。
为了让孩子们接触到更多元的知识,他们开设了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并利用课余时间,教孩子们唱歌、跳舞、画画。他们就像辛勤的园丁,用爱和汗水浇灌着这些祖国的花朵。
他们的付出也得到了孩子们的回应,孩子们从最初的羞涩胆怯,逐渐变得开朗活泼起来。他们喜欢围着朱爷爷和孙奶奶问问题,喜欢听他们讲外面的世界。
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笑容,老两口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然而,支教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要面对的挑战远不止这些……
平凡夫妻的非凡人生山区的气候潮湿,加上长年累月的劳作,朱敏才的身体渐渐吃不消了。他患上了严重的风湿病,每到阴雨天就疼痛难忍。
而孙丽娜也因为长期在强烈的紫外线下工作,患上了严重的眼疾,右眼几乎失明,左眼视力也急剧下降。
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他们只能利用休息时间,互相搀扶着去几十里外的县城看病。医生劝他们尽早离开山区,否则病情会越来越严重。
然而,他们每次都只是简单地开些药,就匆匆赶回山里,回到孩子们身边。
可以说,他们的故事就像一阵春风,吹进了这片贫瘠的土地。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开始关注这里,为学校捐款捐物。
当地政府也加大了对山区教育的投入,修建了新的教学楼,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九年时间,他们走过了五所小学,足迹遍布贵州的各个山区。他们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用爱和希望点亮了孩子们的未来。
2014年,朱敏才因突发脑溢血被紧急送往医院。在弥留之际,他依然心系着山区的孩子们。
朱敏才的离世,让孙丽娜悲痛欲绝,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她要替丈夫完成未竟的心愿。她强忍着悲痛,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山区,回到了孩子们身边。
如今,当年那些在他们课堂里听课的孩子们,有的已经考上了大学,走出了大山,有的也成为了教师,回到了家乡,将爱和希望继续传递下去。
笔者认为朱敏才和孙丽娜的故事,就像一首动人的诗篇,歌颂着人间的大爱和无私奉献。他们用平凡的生命,演绎了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也让我们看到了教育的力量和希望的光芒。
他们的事迹告诉我们,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财富,而在于为社会做出多少贡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