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不新鲜,但是花钱看别人开盲盒就很新鲜了。
最近,抖音流行起一股“直播开盲盒”的风潮,形式非常简单,就是用户掏钱,看主播帮自己开盲盒。
尽管大多数时候都是“谢谢惠顾”,但如果真开出了什么隐藏款,主播、围观直播的用户都会羡慕嫉妒恨,这种被注视的“欧皇”气氛实在让人欲罢不能。
开的东西有用吗?基本没有。
除了游戏卡牌、动漫吧唧这类二次元商品,对于粉丝群体多少还有点收藏价值以外,其他商品基本都是过气的美甲片、粗制滥造的工艺品或小玩具、廉价的文具或生活用品。
——并没有歧视的意思,但对于真的需要这些廉价商品的人群来说,相较于直接买,掏钱抽盲盒似乎成本过高。
这种玩法的核心机制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让人上瘾?
为啥买到的都是这种“没用的东西”,用户却前赴后继拼命砸钱?
这种“直播电商”的业态,可以持续吗?
上瘾的奥秘 赌博式解压尽管都知道抽来的东西没啥大用,获得的只有短暂快感后还想再来一单的冲动,以及几天后家里堆满的没什么实用价值的货品。
为啥这样还要抽?
因为比起所开盲盒的具体内容,“抽盲盒” 本身的玩儿法才是本质。
抽中许愿色加抽一包,出现相同颜色再加抽一包,买的越多加抽的概率便越大,直播间疯狂刷屏的“欧气满满”便成为了消费者们的狂欢。
一通操作猛如虎,掏钱的观众和免费围观的看客都从中获得了极大的满足。
甚至,主播为了增强游戏的爽感,还会有意识地降低难度,主动加送你几包,让你称心如意地开出“隐藏款”,满意离去。
主播不怕亏本吗?
当然不怕。
第一,盲盒成本极低,消费者购买的金额完全抵得过成本,甚至盈利空间颇大。这些小商品在直播间20元拆10包,但在拼多多却能买到100个。
第二,这种增加“爽感”的直播技巧,可以有效赋予直播间内容属性。
在直播场景之外,消费者中奖的片段可以剪辑成短视频进行二次传播,这种看着别人逆风翻盘走大运的桥段,能精准戳到人们的爽点上,从而吸引大量新粉关注,进而让更多的人进入直播间参与开盲盒,一举多得。
抽盲盒的体验才是让用户付费的关键,至于抽到的是什么,根本不重要。
审丑也是审美辣眼睛也能吸睛当然,玩法只能解释为什么有人会反复付费,却没法解释第一次付费。
吸引消费者下单的,除了借助时下火热的IP,也会依靠猎奇的视觉冲击。
比如今年很火的一种美甲产品“穿戴甲”,这个品类今年跑出了极有号召力的品牌,大有潜力。
本来,方便好看才是穿戴甲的核心,但在盲盒直播间里,却是一家赛一家的丑。
天雷滚滚的土气设计让观众欲罢不能,刺激消费的正是对下一个未知款式的期待,这种对审丑的猎奇心理成为了主要消费动机。
关键在于,一个好看的产品只能激起少部分同类审美人群的共鸣,但一个丑东西可以戳中主流大众的笑点,更大的辐射人群下,生意机会自然也越大。
方才说了,除了审丑,借助IP的影响力也是一种途径。
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看起来廉价的卡牌,其生意体量已经远超想象,甚至部分高卡位卡牌因其稀缺性,还衍生出了二手卡牌交易和卡牌评级机构,甚至曾出现评级后的卡牌卖到21万元的案例。
24年6月,抖音平台卡牌市场销售额已突破一亿元,销量近500万件,同比增长243.4%。无论是品牌数、商品数、还是直播数都在持续增长。
果然氪金游戏有多逼氪,线下开卡就有多烧钱。
为娱乐形式买单能走多远既然直播盲盒的本质如此简陋粗鄙,为啥还有一茬接一茬的韭菜涌入?
因为凡是这种游戏,都是同样的行为,却反馈不确定的刺激,而这就是成瘾的机制。
生活的焦虑和不确定性,让热衷玄学的年轻人在快节奏的消费中表达着对好运的期许,抽中了意味着好运眷顾,抽不中就埋怨自己非酋附体,然后再来一包。
往积极点的方面看,这是花钱满足情绪价值。
往消极的方面看,这种商业模式在危险的边缘试探。
无论有多少这样的直播间,踩在灰色的分界线上,这种业态都很难长久。
只能祝愿每个今晚抽卡的观众,在下单前默念两遍,久赌必输、怡情为主,千万别上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