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十四测定可以证明陕西既不是中国农业起源地也不是陶器起源地?

朴木说过去 2024-07-15 11:40:51

地质气候学的研究测验显示,从距今1.3万年前起,冰川期逐步结束,前北方期和北方期温度上升,海侵则一波又一波地开始,直到距今近万年前,海洋停止前进并再度稍微退了一点。不过,之后在大西洋期,温度又快速上升,并循着北极海的部分冰盖融化,而在距今8200年后,全球水位也快速上升。到了距今7800—7400年间,水位基本上到达现在的海平线。不过在此之后,又出现一次较快速的海退,而在距今7000年左右,水位又降到上升前、也就是距今8200年的高度上。但是一过了这段低潮期,全球海平线又开始上升,在距今7000到4400年间,是一波又一波大海侵的漫长过程。在此过程中,约当距今5500年前时,海平线已跨过了现代的高度而继续上升,距今4400至3700年间,则是人类历史上水位最高的时段(在此所用的一切数据,是参照北冰洋波动曲线表之未校正的碳十四测定)。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淄博市临淄区赵家徐姚村西发现了一处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人类遗址,距今大约1.32万年。赵家徐姚遗址核心区域,出土1000余件早期人类遗物,以动物骨骼、陶片、陶塑为主,包括100余件陶塑制品,还有少量的石制品和蚌壳制品。这也是迄今山东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陶器。

根据碳十四测年,北京东胡林遗址的文化遗存年代在距今11500~9000年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东胡林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人工栽培粟,北京地区最早的陶器、最早的墓葬等。

在农业起源的初期,即上山文化时期(距今11400-8000年)就开始种植稻谷。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最早进入农业生活的是下游的上山文化(距今10000-8400年)和中游的彭头山文化(距今9200-8000年)人群。

上山遗址于2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调查期间被发现。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对上山遗址出土的夹炭陶标本进行了碳十四年代测定,其校正年代达距今10000年。在上山经过碳十四年代测试的六个数据中(未经树轮校正),其中三次在距今8800—8600之间;比其早的年代数据一个,比之早近千年,落在距今9600年前;获得较晚数据两个,在距今8200—8000年间。遗址的年代距今约9000-11000年。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彭头山文化的分布仅限于中游洞庭湖平原北部地区,而上山文化的分布则仅限于钱塘江流域地区。彭头山文化早中期遗物未校正的年代,测定为距今9300至8000年间(晚期7900至7600年间),可见其丝毫不比上山文化晚。

黄土高原地区则是裴李岗文化(距今9200-7000年)和老官台文化(距今7800-7000年)人群。在黄土高原地区,这一阶段考古遗址点数量开始明显增加,各种考古文化出现扩张的趋势,在黄土高原南部的大型河流沿岸的阶地上,年代上较早的裴李岗文化仅分布于东南角的伊洛河平原地区,然而在这一文化的影响下,其以西的渭河流域盆地地区在距今7800年左右亦出现了驯化粟类作物的遗存以及定居的生产方式。

在黄土高原地区,最晚至旧石器末期(距今23000-13000年),植物加工工具的磨盘和磨棒的出现和普遍使用表明这一类工具在植物驯化技术已经出现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距今9200-7000年)有大量的发现,一直到距今6900 年的仰韶时代开始,这一类工具的数量明显下降,暗示该时期人群驯化植物开始成为主要的食物来源。

河南境内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出自新密李家沟遗址和许昌灵井遗址,碳十四测年在距今不晚于11000年。

灵井遗址上文化层的年代不晚于距今1.2 万年。

黄土高原地区最早的陶器出现于高原的东缘,东南角的伊洛河盆地中的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发现了较为原始的陶器遗存,对其进行热释光测年的结果是距今11320±1590年。李家沟遗址中最早的地层中出土两片陶片,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10500-10300年,在迭压在该层位之上的遗存中,发现有200多片陶片,该层位碳十四测年结果为距今10000-9000 年。这个遗址中与陶片共出的细石器制品在打制技术和形制上与旧石器末期遗址中所出土器物一致。同时,在这两个遗址该阶段的层位中均没有发现驯化动植物出现的迹象。这些发现显示在陶器的出现与驯化技术的发明没有直接关系。

河南李家沟遗址北区第4-6层校正后年代约为距今10200-8500年。其中,第6层属于漫滩相堆积,该层包含丰富的动物遗物、石制品、陶片和人工搬运的石块,基本确定属于原地埋藏。从文化面貌上判断,第3层陶片系裴李岗文化器物残片,第4-6层陶片文化面貌较为一致,以压印纹夹砂陶片风格为代表,反映的是时代早于裴李岗文化的一种新的文化面貌。

根据河南新密李家沟遗址(南区) 2010年发掘简报,河南李家沟遗址南区的碳十四测年结果显示:第5层为距今10000-9000年,第6层为距今10500-10300年。下文化层的第6层属于河漫滩堆积,石制品、动物遗存、人工搬运的大石块显示出原地埋藏的特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层发现了早期陶片与磨光石器。前者暗示出旧石器时代末期中原地区与我国北方地区的人群和文化交流。遗物主要出自第6层,包括动物骨骼,石制品,陶片和大石块。中文化层堆积相对较厚,但文化遗物少,其中包含“压印纹”陶片。这种陶片代表了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的新类型。第2层遗物的数量居次,以裴李岗文化时期的陶片为主。第2—4层系2010年度发掘的新发现,从地层堆积以及出土陶片的特点来看,这部分堆积应属于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李家沟遗址2010年度的发掘揭示出从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堆积序列,在中原地区属首次发现,为探讨中原地区细石叶、早期陶器以及磨制石器等技术的出现与发展、生计方式的变化以及人群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新的考古学视角。

河南舞阳贾湖一期的年代为距今 9000年。在贾湖一期遗存之前,在河南发现的近万年的文化遗存,先有舞阳大岗细石器遗存,后有新密李家沟有陶遗存。贾湖一期先民北上扩张,压缩了大岗一类细石器人群的生存空间,使其退出了华北南部地区。大岗的细石器文化在李家沟被叠压在有陶遗存的下面。

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境内的黄河两岸,距今约9000—7000年,因1977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掘而得名。1975年,文物工作者在告成双庙沟小河(双庙沟河)旁,发现并试掘了一处面积约1万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从双庙新石器时代遗存中发现的陶片胎质、火候、制法和可复原器等方面来看,其时代略早于河南中部地区已发现的裴李岗文化。根据遗址的地层资料和各层包含物分析,初步可以区分为早、中、晚三期,其中早期的部分早于裴李岗文化,中期是典型的装李岗文化遗址,晚期则基本和河南中部地区的仰韶文化晚期大河村遗址三期相接近,有专家称为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的过渡期。

1978年10月5日,河南许昌石固遗址正式开始发掘。发掘队共发掘4次,出土了石、陶、骨、蚌、铜等器物11800余件。仰韶文化有各种类型,在石固遗址早期文化层叠压着仰韶文化,在石固遗址中首先发现了它们之间早晚关系的地层依据,这是中国已发掘的几个裴李岗文化遗址中目前唯一的一处遗址。石固文化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仅有石固WB79-60、高精度树轮校正值(取其上、下限中间值,下同)为距今8029年,该标本采自H159,属于石固第二组,即早期后段,因此其年代可作为早期的下限。如是,早期的年代在距今8500~8000年。”(《试论裴李岗文化的分期与年代》,靳松安,《中原文物》2007年第六期第36页)。石固遗址重要的价值在于裴李岗文化晚期堆积之上,叠压有仰韶文化早期地层,为澄清裴李岗文化与仰韶文化的早晚叠压关系提供了地层证据。通过石固遗址裴李岗文化内涵与仰韶文化早期的内涵相比较后,有较充分的根据认为仰韶文化的根源至少在中州大地是渊源于裴李岗文化,是在继承了石固裴李岗文化的许多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地层关系来看,仰韶文化下层叠压着早期的裴李岗文化遗存。该遗址的仰韶文化遗物尖唇敞口平底或圆底钵、白底彩陶曲腹钵等,其绝对年代据碳14测定,距今(1980年)有5845年(左右110年)至5060年(左右175年)。仰韶文化的分期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石固遗址为早期典型遗址。目前学术界将仰韶文化划分为六个区,其中石固遗址属豫中区。该区现已发现仰韶文化遗址数百处,主要分布在郑州、洛阳一带。

陕西目前还没有发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器,仅在大荔沙苑发现可能处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细石器文化。

老官台文化是目前陕西最早的史前文化,也是所知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主要分布于渭河流域和汉水上游地区。老官台文化李家村类型的碳十四测定年代,目前只有李家村遗址的两个数据,分别距今6995±110年(ZK-1265)、6895±120年(ZK-1267)(均为树轮校正年代),早于仰韶文化半坡类型。

甘肃没有发现比大地湾遗址一期更早的陶器。大地湾一期文化碳测年代距今7800-7300 年。它是迄今为止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0 阅读:1

朴木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