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清水江畔有一个古村落,曾经是湘黔之间的木材转运中心

黔之行 2024-01-04 08:07:11

清水江,是沅江的上游,发源于贵州都匀斗篷山,在湖南黔城汇合㵲阳河后称沅江。清水江的干流有459公里长,其绝大部分都位于贵州省境内。在古代,清水江就是荆楚地区进入云贵的水上通道。早在战国时期,楚国的庄蹻就沿着沅水逆流而上,讨伐夜郎,直到滇池。

明清时期,随着云贵不断改土归流,中原和云贵的经济联系也紧密了起来。长江流域的物资会从清水江进入贵州腹地,而贵州的木材则从清水江到沅江,下洞庭,运输到全国各地。

水运兴起,带动了清水江周边地区商贸的繁荣,商贸繁荣,又使得清水江沿岸逐渐出现了众多的码头和古镇,例如下司古镇、施洞古镇。随着大量的江南商人涌入清水江流域,汉文化也随之在两岸生根发芽。

三门塘是古代清水江航运的一个咽喉。清水江在羊渡溪口划江为界,上游称内江,下游称外江。外省的木材商人不能直接进入内江采购木材,只能由三门塘、坌处、清浪三个村寨的木行进入内江代客采购。而三门塘这里水流平缓,于是成为了木商云集之处。这里曾经出现了20多家“木行”,他们以及在村中随处可见。

三门塘不仅是木材的转运咽喉,也是木材的产地。这里出产杉木、楠木、榉木、梓木、樟木、松木、银杏等木材,虽然长期遭到砍伐,但当地百姓有植树造林的传统,因而依然森林环绕。在村寨中到处都是古树,其中有68株“保寨树”已被村委会挂牌保护。

在清朝到民国时期,三门塘的木材生意火爆,码头上到处是木船木排,场面十分壮观,《修庵碑记》称:“诸峰来朝,势若星拱,清河环下,碧浪排空,昼则舟楫上下,夜则渔火辉煌。”现在,三门塘还有五大码头的遗址,分别是谢家头(喇赖)、吴家码头(大坪)、王家码头、刘家码头、对门码头(三门溪)。刘家码头碑林上有副对联写出了渡船的人生道理“碑镌善辙同江永,屋盖渡船免雨零。”

村寨有保存完好的古碑,记录在明清以来集资修建义渡义船、架桥修路的事情。其中有石拱桥、石板桥、石板路保存下来,这里公共工程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儒商精神。一些碑文写道“修数百年崎岖山路,造千万人往来之桥”、“舆梁已成,行人常颂利济;迷津可渡,过客不患崎岖”。这些语言充满哲理,可以细细品读。

我想,当年的村寨繁荣时期,肯定有不少的建筑,可惜这些建筑都逐渐被毁灭,如今留下的基本都是石头打造的石桥、石渡、石路、石碑了,正如一块碑的铭文写道“千秋常在万代不朽者莫如石也!”这里石碑,也基本是用青石打造,大概有300多块,堪称一绝。

村寨中还有两座保留完整的宗祠,分别是王氏宗祠和刘氏宗祠。王氏宗祠,是太原王氏后裔所立的宗祠,上有“太原祠”三个大字。三字上方雕着五棵大白菜,有“高中”的意思,另外有清白朴素之意。

王氏宗祠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但刘氏宗祠则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刘氏宗祠是乾隆年间修建的,于1933年重修。修建宗祠的家族是当地的刘氏,其入黔先祖为刘旺,在洪武年间“调北征南”进入贵州驻扎,被封为昭勇将军。该宗祠结合了西方建筑的结构,融合宗祠文化的特色,十分特别。目前,该宗祠已经成为了天柱宗祠的代表。

清水江流域的宗祠主要集中在天柱和锦屏两县,其中天柱县就有100多座宗祠,其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有50多座,因此天柱可以被视为“宗祠博物馆”。而天柱的宗祠文化的中心就是三门塘。

三门塘,也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地方。这里的居民原本是侗族,经过迁入的汉族融合后,成为了北侗侗族。走进村寨之中,发现这里的民居主要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汉式四合院,另外一种则是吊脚楼。可见,在明清时期,汉侗两大民族就曾在此杂居起来。

走在这个古老的村庄,看村中的古碑、古树、古桥、古井、古道、古塘、古庙,让浮躁的心也安静了下来。清水江就是川流不息的时间,这些古老遗迹便是在时间留下的“化石”。即使在旅游的旺季,三门塘依然十分宁静,听说过这里的游客已经寥寥无几,来到这里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游客来到这里,便可以独享一方清净了。

0 阅读:6

黔之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