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0岁退休老人的养老金计发月数还是139个月。这一制度,目前已经执行了近20年。这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
计发月数制度的由来。我国从1997年开始建立起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就专门设立了计发月数制度。不过,最初的时候计发月数,不管男女,不管退休年龄始终都是120个月。
200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制定了新的养老金计算公式。除了对基础养老金设计更加具体以外,对于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方式也作出了变化。
个人账户养老金的计发月数,根据退休年龄相挂钩。从40岁到70岁都有对应的计发月数,比如40岁是233个月,50岁是195个月,60岁是139个月,70岁是56个月。其实,个人账户的记入比例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11%变为8%。
从2005年出台有关计发月数表以后,有关计发月数一直没有再做修改。即使是2014年10月,国家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使用的计发月数也是同样的。
139个月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呢?最初的计发月数实际上是基于一种理想型的假设,每月领取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一部分,按照一定记账利率的规则下,恰好达到人均预期寿命,把个人账户余额领取完毕。
139个月的计算,是在假设4%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利率情况下,以人均预期寿命为75岁为目标,大约在138.7575个月以后,能够把个人账户领取完毕。四舍五入取整,得到了139。
在同一规则下,40岁的计发月数是232.9344,50岁是194.9636,55岁是169.6073,70岁是55.5587。
计发月数未来会修订吗?说实话,计发月数的人均预期寿命是依据2000年的城镇人口预期寿命来测算的,在当时全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1.4岁,城镇人口为75.21岁。目前,国家已经不再公布城镇人口预期寿命了。但是2023年全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了78.6岁,增长了好多。
还有就是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记账利率规则也发生了变化。2005年实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后,各地的个人账户记账利率一般在4%上下浮动。但是2016年以来,记账利率规则发生了变化,2016~2022年始终占6%~8%以上,2016年甚至高达8.31%。但是2023年和2024年发生了大幅下降,只有3.97%和2.62%。
还有就是养老金的调整会提高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支出。按照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规则制定,每当养老金增长时,个人账户的支出额度也要按照养老金增长的同比例增加。比如说原本每月支出500元,本人养老金因为某一年调整增加了5%以后,每月支出额度要变为525元。
综合以上客观情况的变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要修订完善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现在退休年龄的变革已经落地,预计2025年前后计发月数大概率也会有新的方案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