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梅州市丰顺县历任县委书记、副书记、常委1949年-1987年

顶级历史厨师 2024-11-02 01:32:02

丰顺县党组织在解放前的活动大革命时期

党组织建立与发展:

民国15年(1926),丰顺县建立第一个中共支部,冯连山任书记。

同年9月,成立中共丰顺部委员会,冯连山任书记,下辖30多个支部(小组)。

通过国民党县党部,共产党人成立了丰顺县农民协会和农民自卫军。

国共合作与武装斗争: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人黎凤翔、蔡宁等跨党参加国民党并任执委。

农民自卫军由共产党人具体主持,成为党掌握的武装队伍。

民国16年(1927)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丰顺县成立“清党委员会”,通缉共产党员。

反革命大屠杀与武装反抗:

国民党在广东进行反革命大屠杀,农会执委陈思永被捕并杀害。

部委组织农民自卫军围攻县政府进行武装劫狱,但因敌众我寡未成。

黎凤翔带领农军和农会会员围攻县城,因受敌军夹击而失利。

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失利后,黎凤翔等带领部分党员和武装队伍开赴九龙嶂山区。

在山区建立革命根据地,继续进行革命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汤坑战役与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927年南昌起义后,起义军在汤坑战役中失利,丰顺县革命活动一度停滞。

同年10月,中共梅县部委在九龙嶂建立广东工农革命军东路第十团,成立中共九龙支部,九龙嶂成为第一个革命根据地。

党组织与革命力量的发展:

1928年5月,成立丰顺县临时县委,黎凤翔任书记。

同年7月,建立一区、三区、四区三个区委,党员人数增至120多人。

1928年8月,成立“五县暴动委员会”,后改为“中国共产党七县联合委员会”,古大存任联委书记。

革命斗争与政权建设:

1928年10月,丰顺县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丰顺县革命委员会,黎果任委员长。

1929年1月,召开中共丰顺县第二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的县委领导班子。

1929年4月,击退五华、丰顺、揭阳三县反动地方武装的“围剿”。

红军的建立与斗争:

1929年2月,建立红军独立第十四团,邹玉山任团长,彭化民任政委。

1929年5月,红四军政治部主任陈毅与东江特委商谈红四军入粤事宜。

1930年5月,东江特委召开东江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东江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

革命斗争的挫折与低潮:

1930年6月,受“立三路线”影响,红十一军多次攻打潮州失利,革命根据地频遭“清剿”。

1931年,丰顺县委和梅县县委合并成立丰梅县委,肃反扩大化导致大量干部被杀。

1933年,国民党政府军疯狂“围剿”革命根据地,县委领导人及干部群众大量牺牲,丰顺党组织解体。

抗日战争时期

党组织重建与抗日救亡运动:

民国26年(1937),“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中共韩江工委派冯剑南回丰顺重建党组织。

冯剑南以钟秀小学为阵地,成立“汤坑青年抗敌同志会”(简称“青抗会”),秘密发展共产党员。

民国27年1月,成立中共汤坑支部,书记为冯汉帮,并吸收多名党员。

党组织发展与活动:

民国28年(1939)1月,成立中共留隍支部,书记为丘逸群。

同年7月,汤坑支部改建为丰顺中心区委,书记为李追明,后由丘峰接任。

区委下辖多个支部,共有党员120人,建立秘密联络站,接待领导人和收集情报。

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与武装斗争:

民国29年(1940),潮梅党的负责人指示在八乡重建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

举办3期党训班,培训党员和支部书记约50人。

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解散“青抗会”,监视负责人行踪。

党组织调整与抗日游击队成立:

民国30年(1941),成立中共丰顺县工作委员会,书记为古关贤。

古关贤带领武装工作队活动,被国民党当局通缉,后调离,由熊钦海接任书记。

民国31年(1942),因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被破坏,丰顺党组织暂停活动。

党组织恢复与抗日胜利:

民国33年(1944)冬,中共中央同意潮梅地区党组织恢复活动。

民国34年,重建汤坑区委会,书记为黄佚浓。

日本侵略军侵犯汤坑,抗日游击队韩江纵队第五支队成立,后改编为第三支队。

解放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的武装斗争:

民国35年(1946年),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解放区军民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开展自卫战争。

潮揭丰边县委举办学习班,学习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国民党潮汕当局进行“清乡”,加强法西斯统治。

党组织的发展和活动:

民国36年(1947年),潮汕特委改为潮汕地委,开展公开武装斗争,成立潮汕人民抗征队。

同年,中共丰顺县工委成立,开展地下工作。

民国37年(1948年),丰顺县工委改为县委,扩大武装力量,开展“反三征”斗争。

重要战斗和胜利:

民国37年(1948年),汤坑武工队配合抗征队扫荡反动势力,处决恶霸。

民国38年(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成立,丰顺抗征队改编为边纵队第五团。

同年5月,攻打汤坑镇和丰顺县城,国民党军队溃败,丰顺全境解放。

边区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民国34年(1945年),建立中共潮揭丰边县委和梅埔丰边工委,领导边界地区斗争。

民国35年(1946年),成立澄饶丰县委,辖有留隍区党组织。

民国37年(1948年),成立梅兴丰华边县委和丰北区委,加强党组织建设。

解放后的政权建设:

民国38年(1949年),成立丰顺县军事管制委员会,发布维持社会秩序布告。

新中国成立后,陷隍和潭江地区的党组织划归丰顺县委领导。

丰北县委并入丰顺县委,下辖大龙华、砂胜、黄金三个区委。

解放后的党组织

党组织架构与领导人:

解放后,丰顺县党组织包括县委、基层党委和基层支部三级,并设纪律检查委员会。

县委机关在解放初期经历了多次迁移,最终定址汤坑。

县委主要领导人早期由上级党委任免,1956年后由各届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县委办事机构:

县委办事机构在新中国成立后不断增设,包括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县委办事机构一度瘫痪,后逐步恢复。

现有工作机构包括县委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等。

基层党委与党组织:

基层党委包括区(乡)党委和县直属单位党委,经历了多次调整。

新中国成立后,党支部数量从1950年的105个增至1987年底的812个。

基层党组织设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等职务,1961年后增设纪检委员。

党员发展历程:

1949年10月全县有党员506人,1950年增至1108人。

1958年“大跃进”期间大量发展党员,至1961年党员总数达5946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党组织一度瘫痪,1971年县委恢复后吸收大批党员。

党员结构变化: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注重在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

1985年和1986年加强吸收知识分子人党工作,新党员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显著提升。

至1987年,党员总数达15141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2.22%,30岁以下青年党员占11.80%。

历任县委书记、副书记、常务

0 阅读:123

顶级历史厨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