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考古判定的黄帝居地与DNA检测不符,网友玩的段子成真了?

聚立说历史 2023-07-18 17:50:02

黄帝族源地是哪里?目前主流的说法有两种:

第一种,认为黄帝族源在陕西。《国语》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姬水在哪,史书历来没有明确记载,但姜水却明确在陕西渭水一带,如果黄帝、炎帝同出于有蟜氏部落,二者后来还有着征战与联合,那么黄帝距炎帝不会太远。

此外,众多史书也都记载了黄帝死后葬于陕西桥山。著名先秦史专家徐旭生和沈长云都认为黄帝的族源地望应该在陕西,沈长云教授还进一步推测陕北的石峁古城应当是黄帝部族的居邑。

第二种,认为黄帝族源在河南。在考古学界,持这种说法的专家为数不少。

一方面是因为在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先后形成了半坡和庙底沟两大仰韶文化地方类型,而半坡类型的分布范围与史书记载的炎帝活动地域高度吻合,且出土的日用陶器以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聚落房址灶坑旁常镶置有用于保存火种的陶罐,诸多特征都与史书记载的炎帝尚红、用火契合。

到距今5500年这个时间节点上,以河南三门峡为中心的黄河三角洲一带,带有浓郁半坡特征的仰韶文化地方变种—庙底沟类型突然强势崛起,不仅反向侵蚀了原半坡文化地界,还四处“东征西讨”。

这种考古学类型分布范围西抵甘肃兰州,东达海岱地区,北至晋中和冀西北,南则抵达淮汉流域,颇有点一统天下的气魄,这跟《史记》记载的黄帝版图“东至于海……西至崆峒……南至江……北极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暗合。

不仅如此,考古工作者在河南郑州双槐树村发现了一处距今5300年左右的都邑遗址,出土了象征帝王权柄的“北斗九星”遗迹和彩陶、牙雕家蚕等遗物,地层关系上晚于庙底沟类型,考古专家称之为“河洛古国”。

由于该处遗址印证了史书记载的“黄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和“黄帝治,景星见于北斗也”,所以,同样是国内重量级考古专家的李伯谦、王巍认为:“黄帝的活动区域应该是以河南为中心……不排除双槐树遗址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主流的观点,比如有学者指出黄帝的族源地在晋南,陶寺遗址就是黄帝所居之都;有学者根据《史记》记载的“黄帝号曰有熊氏,又曰缙云氏”,缙云在浙江缙云境内,推测黄帝地望在浙江;也有学者主张河北 涿鹿至北京西北一带才是黄帝发祥崛起之地。

需要指出的是,黄帝作为华夏人文初祖,并非是具体的某一个人,而是一个时代某个部族首领的统称,而这个部族以强大的实力和超脱其它原始部族的文明演进程度,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

对于这一点,古人也早有清醒的认识。《韩非子》有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号之曰燧人氏”。

此后,到神农氏时,又“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炎帝被称为“烈山氏”,烈山就是烧山,也就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方式。到黄帝之时,文明又进一步,始穿井(发明打井),作旃冕(发明旗帜与冠冕),创作乐曲,发明文字……

古人眼中的三皇五帝,刚好与人类原始社会发展先后经历茹毛饮血、钻木取火再到出现原始农业,进而出现礼仪、服饰制度的过程相吻合。

所以,单从年代框架和考古发现的契合程度来看,持续了2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普遍出现了定居文明和原始农业,也最早出现了不同地理单元之间文化的大规模趋同(庙底沟运动),符合进入国家文明前夜的特征。

那么,黄帝年代框架在仰韶文化中后期(距今约5000年),族源地望在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在考古发现的证据链条上似乎比黄帝族源地在陕西或浙江、晋南等地区更为充实。

但是,考古主流结论却和分子人类学的DNA检测结果不符。

根据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辉教授团队的研究显示,距今7000多年前,Y染色体为O—M134(含M117/F114)的族群创造了仰韶文化,距今6200年时,一支仰韶文化族群北上西辽河流域,创造了红山文化。

到距今5300年时,红山文化族群又重新南下,迫使原居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族群西迁至黄河上游。

也就在距今6000年到5000年前后这个时间节点上,中国人Y染色体出现了三个超级扩张点:Oγ—F11、Oβ—F46和Oα—F5,被分子人类学家戏称为“三大祖先”。

通过对距今5400年红山文化最早且最大的积石冢墓主遗骸DNA检测,发现属于Oα的源头,加上红山文化自身出土的玉龙玉凤、神庙、祭坛,李辉教授认为与传说中的轩辕黄帝高度吻合。

换言之,主流考古发现认为黄帝族源地在河南,而分子人类学通过DNA检测溯源,将黄帝的族源地指向了距河南1000多公里外的东北。

不仅如此,另一支国内分子人类学研究团队—中科院古脊椎所付巧妹团队的研究也显示,相比于中国其他现代人群,位于陕北的石峁人群与现代汉族人群,尤其是和以秦岭—淮河为界的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之间母系遗传联系最紧密。

接下来我们按照分子人类学的溯源,来梳理出一条华夏文明形成的脉络:

7000年前,仰韶族群在黄河流域创造了农耕文明,并向四周扩散,其中一支北上东北创造了红山文化。1000多年后,红山文化族群重新南下,在内蒙古中部,红山族群与这里的仰韶文化族群融合为老虎山文化,此后又南下陕北,创造了石峁遗址。在黄河中游,原本的仰韶文化族群被红山文化族群驱赶到了甘肃一带,形成了马家窑文化,成为藏缅语系的祖先。

而在过去很长时间,无论是陕北的石峁遗址还是地处关外的红山文化遗址,都只是被视为中华文化起源的一个地方类型(北狄),在周代形成的华夷观念里,这些地方都属于四夷之地。

但现在看来,所谓的“四夷”才是祖先,而此前我们一直认为的祖先反倒是早就被赶到了“西戎”之地。

这让我想起了网友们常玩的一个段子:“垂死病中惊坐起,列强竟是我自己”。

难道段子成真了?

分子人类学父系溯源基于DNA遗传基因分子结构研究,可靠性得到了全世界公认。所以,红山文化及其族群参与并主导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这一点已毋庸置疑。

不过,正如上文提到的,包括黄帝在内的三皇五帝,并非是某个具体的人,他们对应的刚好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不同阶段,跨度可能长达数百至数千年。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将黄帝的地望局限于一时一地,所谓的“黄帝”更像是一个文化族群的共有标志。

有研究显示,黄帝原本只是周人的祖先,只不过随着周人入主中原,黄帝也完成了从周人祖先到华夏祖先的演变,从这个角度讲,黄帝的地望是陕西也无可厚非,其源头可能正是沿内蒙陕北一线进入关中的红山—老虎山—石峁人支系。

同样,红山文化的主力群体还迫使原居黄河中下游的老仰韶人西迁,那么庙底沟文化对西安半坡文化(炎帝遗存)的反蚀,也就找到了直接驱动,很可能是黄帝族群与留守的仰韶人融合形成庙底沟类型并反向侵蚀留守关中的炎帝族群和世居豫北鲁西的蚩尤族群。

如果延续2000年之久的红山文化可以视为黄帝族源,那么在红山文化南下后,重新占据以河南为中心的新仰韶人,依然等同于黄帝在河洛。

所以,只要是同一个文化和遗传传承的族群,都可以视作是黄帝文化族群,而这些分支族群的不同聚居地,也都可以反过来算作是黄帝族源地。

炎黄时代常常被归入传说时代,究其根源,是因为传世文献都是根据口述史的追记,难免错漏、矛盾,加上不同专家对考古发现解读的差异,让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认知也迷雾重重。这本《史前中国》以人类遗传基因作为切入点,以考古研究成果为论据,对史前中国从原始社会走向国家起源的发展历程做了一个全面的解读,观点可谓新颖,这也是我读过的最通俗易懂的探求中华文明起源的著作。对史前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欢迎点击下方正版特价链接购买。

0 阅读:6

聚立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