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捻军作战特点不同于太平军,追剿西捻军让左宗棠颇感头痛

史海撷英 2024-10-07 10:20:24

捻军是由捻党转化而来的北方重要农民起义武装。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于咸丰三年(1853年)在河南南阳、南召、唐河等地捻党成员聚众扯旗反清,由此形成捻军。咸丰二年(1852年),张乐行、龚得树等率万余捻子攻克河南永城等地,中原震动。咸丰三年(1853年)林凤祥、李开芳率太平天国北伐军途经安徽、河南时,捻党纷起响应,并逐步从分散、零星的斗争趋向抱团作战。

咸丰五年(1855年)北方各路捻军齐集安徽涡阳雉河集,推张乐行为首领 ,号称“大汉盟主”,也有文献记载说叫“大汉明命王”,以尹家沟为主要据点,其次为雉河集,建立“五旗军制”,制定“行军条例”。所谓“五旗军制”为:张乐行兼领黄旗,龚得树领白旗,韩奇峰领蓝旗,苏天福领黑旗,侯世伟领红旗。五大旗为捻军主力,还有各镶边旗,即分散各地的小股捻子。雉河集聚义后,长江以北的捻军人数约在10万左右。

咸丰七年(1857年),捻军渡淮河南进,与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英王陈玉成大军会师于安徽霍邱、正阳关等地,太平天国封张乐行为“征北主将”(后封沃王),其他四旗主将亦各有封号,由天朝授予印信,从此捻军在名义上接受太平天国领导,使用太平军旗号,全体将士蓄长发,演练太平军战法,俨然已是太平军北方分支。但捻军“听封而不听调”,不愿出境远征,并保持自己独立的组织领导系统。

捻军在淮河地区不断打击清军,有力地支援了江南太平军的各项军事行动。但这时的捻军组织并不严密,多次被清军挫败,力量也遭到了削弱。同治二年(1863年),张乐行、龚得树等重要首领先后战死,雉河集被清军攻陷,张宗禹、任化邦(任柱)等人率余部突围,窜至河南、湖北、山西三省边界地区,与围追堵截的清军周旋。捻军起事随之进入第二阶段。彼时太平天国王都天京已被清军攻破,天朝覆灭,突出重围的捻军首领张宗禹、任柱与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余部联合作战,采用流动作战方式,利用捻军善于骑战、长途奔袭的优势,很快恢复了实力,迅速成为一支拥有十万多骑兵的武装力量,在华北平原上往来驰骋,行动迅捷、飘忽,并利用速度优势屡次大败清军。

同治五年(1866年)10月23日,捻军在河南分为东、西两支:由赖文光、任化邦(任柱)率领的东捻军,转战于湖北、安徽、河南、山东四省的广大地区;张宗禹、张禺爵率领的西捻军,辗转西入陕西、甘肃,联合当地回民暴动军共抗清军。同年同月,甘肃的回众也乘势起兵作乱,与清军、民团鏖战,杀戮惨烈。清廷最初派达斡尔族悍将多隆阿率黑龙江马队前去镇压,屡次大败回军,但多隆阿阵亡后满兵作战皆失利 。接着,清廷又派湘军名将刘蓉、杨岳斌(即杨载福)等率军入陕剿回平叛,但屡次作战皆失利,仍然没有控制住西北回乱愈演愈烈的混乱局势。

临危受命

为了避免西北局势进一步恶化,清廷决定调派剿灭浙江、福建、广东数省南方太平军余部的左宗棠带兵入陕,希望足智多谋、“晓畅军机”的左宗棠能迅速扭转陕甘战局之颓势。

左宗棠仔细研究了捻军、回军的作战特点,认为捻子作战能力明显强于回军,甚至比太平军更难对付。他在给清廷的回奏中详细地从战备、粮饷、募兵等方面陈述了自己的见解。他在奏章中提到捻军“蹂躏江北河北,万骑纵横” ,而“官马”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如“贼骑”,因此要针对捻军骑兵的作战特点,必须“减步兵而添马队,亦兼用车辆以遏贼冲”。捻军以骑兵为主,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上纵横驰奔,往来穿梭,相较以步兵为主、善打野战的太平军,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也更难打。针对甘肃贫瘠,“乏饷银尤乏军食”之患,他认为“屯田之策似应举行”,能解决部分大军军粮匮乏的难题。

他还认为:“南方兵丁惮于西征,实缘不耐寒冷,不惯食麦之故”,要解决这一难题,许“变通章程,遴选南方久经征战朴健弁勇,营官百长,酌带亲兵,定其营制,缯其薪资,赴河南、陕西挑选土著散丁入伍,自募自练,练成赴甘听调”。

左宗棠

1月,张宗禹率西捻军捣入陕西华阴、渭南、华州、临潼等地,欲与陕甘回军取得联系,共抗清军。西捻军的进入,使陕甘地区的回民军迅速复活,屡破清军。陕西巡抚乔松年因清军屡屡失败,白彦虎等“回匪”进围西安,省城告急,向清廷告急求援。清廷得知关中几乎成了捻、回“乱匪”的天下,大为震恐,急令左宗棠督办陕甘军务,并要求他“ 勿令捻党东渡黄河”,“着其星夜驰赴”。半月后,清廷再发谕旨:“陕省军事孔急,若再贻误,关系匪轻,着即星驰入陕”。同时委任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陕甘军务,谕令“即就现有兵力,取道入关,妥为筹办,以副期望”。

左宗棠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剿回先剿捻”。而捻军善于骑战,特别擅长流动作战、长途奔袭,而我军马匹不足,步卒是挡不住捻军骑兵冲击的,更无法跟踪追击,所以不可轻举妄动。清廷的催促愈急,左宗棠对于即将入陕甘作战的筹划愈谨慎周密。

左宗棠率军入陕剿捻攻回

同治六年(1867年)3月底,10万多东捻军从河南捣入湖北,在湖北安陆、江西德安之间游走不定,似有西进川陕与西捻军会合的意图。驻守湖北的清军迎战屡遭其挫败,鲍超奉命率霆军自广东北上援鄂又迟迟未至,使以骑兵为主的东捻军很快进逼黄陂、孝感、云梦一带,负责剿捻的李鸿章淮军与曾国荃部湘军颇感吃力。面对湖北战场上危殆的局势,左宗棠不能坐视不理,于是以“进兵陕西,必先清关外之贼”的方针,率楚军经黄陂绕道前往孝感、云梦一带围剿东捻军,阻挡东、西捻军会合。楚军与东捻军几番交手,并未讨到啥便宜,反而颇感疲困。直到李鸿章的淮军和鲍超的霆军对东捻军形成包围夹击之势后,左宗棠才率军离鄂赴陕。

左宗棠实施的是三路入陕计划:他亲率主力七千人马由樊城大路直趋潼关,是为北路军;刘典率五千将士由樊城经紫荆关至陕西商州龙驹寨(今丹凤),最终进至蓝田,是为中路军;高连升率四千余人自樊城溯汉水西上,出陕西旬阳蜀河口,为南路军。

三路入陕作战计划遭遇挫折

左宗棠实施的兵分三路入陕计划执行得并不顺利。北路军和中路军于同治六年(1867年)6月中旬从湖北樊城出发,刘典的中路军还算顺利,于7月中旬过商州龙驹寨抵达蓝田。左宗棠亲率北路大军在7月中通过函谷关时天降暴雨,突遇山洪暴发,辎重、炮车被洪水漂没、卷走过半,损失不轻;好不容易行至潼关,军中又闹起瘟疫 ,将士感染疾疫者众,病死的多达千余人。

张宗禹

虽然进军不太顺利,但在左宗棠看来只是小挫折,无碍大局。在他看来,张宗禹率领的西捻军经刘松山、郭宝昌、黄鼎的接力进剿,早已是势穷力竭,无法突破重围出陕东窜,再与任化邦、赖文光率领的东捻军会合。在他看来,将西捻军彻底剿灭于陕西不是啥难事,自己势在必得,随后平定西北回乱也是轻而易举。然而,行动飘忽的西捻军并未坐以待毙,他们的军事行动大大出乎左宗棠的预料。

同治六年(1867年)7月,左宗棠自率北路大军抵达通关后拟定了“ 兜剿”西捻的作战计划。彼时西捻军正在西安以北的富平一带活动。左宗棠准备利用富平县山环水绕的复杂地形,派兵四面围堵,将西捻军围困于山水间的狭长地带,形成一个不规则的长方形天然包围圈,然后一股聚歼之。

左宗棠集重兵布防黄河、洛河东线,渭河南线,却百密一疏,忽略了泾河以西和北山以北

酝酿好计划后,左宗棠开始调兵遣将:楚军名将、山西按察使陈湜负责封锁北起山西归绥(今内蒙呼和浩特)、南至潼关、东抵黄河垣曲段的防务;刘松山、郭宝昌两部从富平移师蒲城,以堵截西捻军东渡洛河、黄河;杨贵华部扼守华州,刘典、刘端冕部镇守潼关,高连升部进驻咸阳,刘效忠部则屯驻泾河西岸。

从左宗棠的兵力部署来看,他重在“扼渭水杜其偷渡”,将重兵部署在黄河、洛水东线渭水南线,泾河西线和北山北线是他防御的薄弱环节或漏洞。他认为这两处是天险,又难以补充粮草,西捻骑兵绝不会从此北进;只有向东或东南才是捻军强突的重点。

捻军难以琢磨的军事行动让左宗棠屡屡失算

8月1日,西捻军在蒲城东北受到刘松山、郭宝昌、黄鼎部三路夹攻,只得窜往渭南,20日又在渭南被刘松山等军追上,作战失利后又西走临潼。8月26日,西捻军首领张宗禹等利用左宗棠兵力部署中的这处薄弱环节,顺利从泾阳渡过泾河,西入咸阳、兴平,然后又北上乾县、礼泉,又掉头往回走,于9月3日从临泾一带渡过泾水东进。

9月8日,左宗棠命各军在泾水西岸聚集,让后向三原、富平分三路横列并进。但因河水暴涨,大军很难渡过,进军被迫延期,最终没能将西捻军围困于渭水两岸。9月24日,捻军骑兵利用速度优势,迅速从三原、富平往南驰奔至渭河北岸之高陵、临潼、渭南诸县。

10月8日,左宗棠亲自赶至泾西,召集刘典、刘松山、郭宝昌、黄鼎、高连升等将领商议用兵方案,议定以黄鼎率14营蜀军扼守泾河西岸;刘效忠部屯守耀州山口,防堵捻军北上之路;刘典、高连升二军出高陵,刘松山、郭宝昌部出富平,为攻捻之主力。左宗棠计划慢慢缩小包围圈,就地围歼西捻军,但这个看似周详的用兵计划仍然存在漏洞,即北山一线防守兵力过于单薄。

捻军冲破清军封锁线冒险驰入防守薄弱的北山,左宗棠被迫重新部署攻防

果然,张宗禹等窥破左宗棠的防守漏洞,于10月24日从蒲城东南一带过白水,突破清军几道封锁线和包围圈驰入北山。

11月上旬,西捻军兵分两路,一路北过鄜州(今富县),在折而往东至宜川;另一路西进,联合陇东庆阳回民军突袭同官(今陕西铜川)、耀州。左宗棠的围歼计划再度落空,只得调整布防:高连升、刘典、黄鼎三军分别驻扎礼泉、乾州、耀州、同官、三水(今旬邑),专门堵截西线捻、回;刘松山、刘厚基、郭宝昌三部共一万六千余将士直趋陕北,追击进入宜川的那路捻军。

新的攻防命令虽已下达,但左宗棠心里明白短期内很难剿灭行动飘忽、打法灵活的捻军马队,不大可能迅速取得大的战果了。因为楚军以步兵为主,打阵地战很有把握,却不善长途奔袭,即使昼夜兼程也很难追上捻军骑兵,更何况沿途还经常遭到当地回军的阻击、袭扰、牵制。看来要彻底剿灭西捻军,必须从长计议,一步步慢慢来了......西捻军虽然善于骑战,但受到清军步步紧逼,铤而走险进入北山,也失去了速度迅疾的优势。这对左宗棠似乎是有利条件。但陕西饱经战乱,粮储已尽,加上北山荒寂异常,没办法就地征集粮草,大军进山追剿,必须携带大量粮草,这显然很难办到。征集粮食的困难也使清军一筹莫展,显然对左宗棠清军不利。

0 阅读:24

史海撷英

简介: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