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现在已经劝不动年轻人了,那种浪漫主义的讴歌,年轻人不太买账,于是换成现实主义的恐吓。
二舅就是这种恐吓。
我昨天写《二舅必须逃离周劼》,二舅即使逃离了周劼,大概率,会入了现实的坑。
而这种现实的坑,无处不在。
周劼待的地方,至少说明待遇不错;周劼不待的地方,你必须要吃更多的苦。
而更多的苦,是那种会让你无语的苦,是周劼不待的原因之一。
现如今的年轻人,格子间的待遇,其实还比不上当年父辈的工厂。
怀念计划经济的人,那是因为以前的工人地位确实是高,当之无愧的“老大哥”,不但地位高,待遇也确实好。
虽然工资大家都差不多,但是工人分级,晋升一级的动力也很大,因为当时钱很值钱;而且各种福利政策都有,这样的国企,正是咱们父辈待过的地方。
可笑的是,不知道有多少人像我一样,从小在父辈的工厂里长大,从小就立志要逃离这里?
小时候,工厂车间里浓浓的机油让我很反感,我父母都是塑造厂职工,那种塑料味道,至今想起来仍让我反胃。所以从小我就立志:我一定要逃离父母这种生活。
可是,长大之后,终于坐在向往已久的办公室,我却丝毫没觉得,我过得比父辈好。
我们小时候在厂办幼儿园长大,说是幼儿园,和如今正规的幼儿园当然不能比,所谓的老师,也是厂里的职工,只是负责看看孩子,至于上课啥的,根本没有,除此之外,这些老师还很善于恐吓孩子,不少孩子的童年阴影都在此。
想想我们这代人小时候也真苦逼,没正规幼儿园上,还得受这种不正规老师的恐吓;如今一把年纪了,还被年轻人说成是你们真幸福!
言归正传,像我这种从小就追求自由的孩子,厂办幼儿园的日子对我来说太难熬,于是呆腻了就想到处跑,跑到厂里到处走走看看,而我之所以经常“得逞”,可想而知这种厂办幼儿园的看管松懈程度。
可是现在,有哪家公司允许上班带孩子的呢?
因此,我们小时候受的苦,全都变成了“幸福”,也真是让我这个从小就在这种地方呆腻的人有些不知所措。
好吧,就算我们是“幸福”的吧,虽然我也不知“幸福感”从何而来;因为我知道,如今的生存环境更苦。
前阵子,有件事相当令人来气。
放暑假了,深圳一家公司体贴员工,出钱请阿姨和厨师,让大家把孩子带到公司来。
这本来是件好事,值得一提的是,这家公司真的很好,在此之前,女生还有一个月的姨妈假。
而且有员工家属说,自己生孩子后,老板又送红包又送金饰。
当下各种抠门老板层出不穷的年代,这样的老板,简直就是“珍稀品”。
这么好的一件事,被一个人破坏了。
有个没婚育的女员工,抱怨食堂比以前更拥挤了,孩子中午活动可能占用了会议影响了她午休。
不仅如此,她还骂带孩子的女员工都是“婚驴”,还反手以非法经营幼儿园机构的名义把公司举报。
就这样,结局以双输告终,女员工被解约,大家的福利也没了。
这件事,估计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慨,但是我在今天只想说:离开了周劼,大概率的,你会遇到上述女员工这样头脑不好的同事。
这种地方周劼是不会来,可是,你也不得不与这样的二货为伍。
这样的人文关怀的公司本就少,这样弄得谁以后还敢做好事?
逃离周劼,可是,这日子似乎也没办法变得更好。
谁也不想与傻瓜论短长,体制内有周劼,体制外,头脑不好的人更多。
这种事,虽然讲起来只是工作中的一件小事,可是也极大摧毁人的心情,而这样的事一旦多了,总有一天会汇聚成江海,让你萌生离意。
因此,有人到了今天,开始怀念起计划经济时代下父辈的工厂,也可以理解。
只是,那时候工人舒服是不假,可是到了九十年代,不也迎来了“下岗潮”了吗?
我父母所在的塑料厂虽然没倒闭,可是也转型成了私企,也就是说,变成厂长一人说了算了,然后就开始各种瞎折腾。折腾到现在,想进厂里顶岗也可以,还和以前五险一金都交,厂里班车也照样有(搬去了偏远的郊区),只是扣完保险之后拿到手的,只有区区1300元,这种待遇很多年都没变过了。
这点钱别说在城市,在乡村都活得尚且不易吧只有真正找不到工作的人,大抵才会考虑进父母厂吧。
留下来与周劼抗争,会憋出内伤;走出去,又困难重重,这一代的年轻人,确实不易。
我们的精神内耗,用一段二舅的故事感动可以,但是要治好是不可能的,我们身上背负的重担已然太多,就像蜗牛的壳一样,是卸不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