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国公贾代善与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敏,嫁给了四代列侯林家的独子林如海,就是林黛玉的父母。
贾敏嫁给林如海的原因,一直也被人津津乐道。
毫无疑问,以当时贾敏的社会地位比较,是要高于林如海的。
贾敏父亲贾代善是二代荣国公。祖父是荣国公贾源,外祖父是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一朝宰辅,百官之首。
如此的贾敏并不比那些金枝玉叶的公主、郡主差多少。
贾家的“国公”到底是什么身份?
国公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地位等同或稍低于郡王。
唐代制度规定:郡王与国公并为从一品,地位相同。自隋唐至元明,基本不变。
所以,荣国公的实际地位相当于郡王等级的功勋之臣。
贾敏与郡主等同并不为过。
林家世袭三代列侯,世袭爵位到林如海祖父。但皇帝鸿恩,他父亲又被加爵一代,他便有幸为侯爵之子。
但是,加爵的侯爵,与世袭的公爵,有巨大的差距。
别说公爵分国公、郡公和县公,就是侯爵也并不都一样。
贾敏的外祖父史公是保龄侯尚书令。
尚书令为一朝宰辅百官之首,他的保龄侯相当于汉丞相瓒侯萧何,被动的比开疆拓土的功勋武将封爵低一等。
保龄侯的等级,肯定比林如海祖父的侯爵等级高,更何况林如海父亲的加爵了。而史公仍旧屈居于宁荣二公之后。
打个不算恰当的比喻,就类似荣国公贾源与保龄侯史鼐的地位和关系。
如果荣国公的女儿嫁给保龄侯史鼐的儿子,无疑就是低嫁!
古代社会虽说大多都是低娶高嫁。贾敏又是贾母和贾代善的心肝嫡女,为什么不给她找个更好的人家?
于是,也有一种观点据此认为贾敏会嫁林如海,肯定就是门当户对。林家不可能比贾家差。何况林如海还是探花郎,钦点的巡盐御史。
这话看似有道理,却钻了牛角尖。
古代联姻确实讲究低娶高嫁。比如王夫人和王熙凤嫁入荣国府,就是典型的低娶高嫁。
但低娶高嫁并不是金科玉律,必要遵守。
贾敏是国公的女儿,地位相当于郡主。她要高嫁便只有皇子了。
可现实哪有那么多皇子可嫁。再说贾家与皇族联姻并不简单,也可能是祸非福!
所以,在王公贵族子弟中寻找有德有才的青年才俊,就是贾家的退而求其次。再次的是联姻朝堂百官,再次是地方大员封疆大吏,最次是摘选科举登榜者为东床。
贾家当时的权势和富贵,已经达到顶点。贾敏嫁给谁都是低嫁,自然优选最合适的就好。
贾母后来说贾宝玉娶亲便很清楚:就是穷,多给点钱就好了。
贾家选中林如海,就是他们当时最好的选择。
林家尽管各方面不如贾家,但侯爵之子娶公爵之女也是佳话。何况这桩姻缘还有几个原因。
一,林如海是侯爵之子,贵族身份,匹配的上贾敏。
二,林如海一表人才,林家书香门第,符合贾家对女婿和联姻家族的需求。
贾家是武功出身,从一代荣国公便开始谋求弃武从文的家族转型,联姻书香门第的林家是关键一步。
三,贾敏能嫁给林如海的“前提”,是林家被皇帝加爵了。
如果皇帝不给加爵,林如海便不是侯门之子,他想娶贾敏就不可能。
按照因果逻辑,有理由相信贾家与林家联姻背后,皇帝发挥了作用。
宁荣二公功高震主,贾家在贾代化和贾代善时,依然掌控着庞大的军队,更与军方根深蒂固。
比如贾代化就是京营节度使,掌控京师三大营。
皇帝有意促成贾家与林家联姻,无疑在暗示贾家要尽早放弃军权,弃武从文安享富贵。何尝不是一种“杯酒释兵权”。
果然,贾代化之后贾家再没直接控制军权。
贾敬、贾赦、贾珍都只是勋爵,不再出任实职。
作为贾家的大本营,京营也被贾家培养和扶植的王子腾出任了京营节度使。
这些细节,再结合贾敏嫁给书香门第的林如海,贾珠迎娶国子监祭酒李守中的女儿李纨,都能说明贾家在不断调整与皇帝的关系,平衡朝堂位置。
至于林如海中得探花郎,出任巡盐御史,在贾家眼中不值一提。
林如海的探花,不过比贾雨村的进士名次高点。
林如海的巡盐御史从明代便是正七品,到清代中后期才由地方大员兼任。
贾雨村最后官至大司马参赞军机,也就是兵部尚书从一品,进入百官前十名,林如海比贾雨村当的官和地位差多了。
可贾雨村依旧不过是贾家门下走狗。
何况贾敏嫁给林如海时,他最多是个举人,中探花时,也已经将近四十岁了。无关贾家当初选择。
综上,以身份地位看,贾敏嫁给林如海肯定是低嫁。但林如海确是贾敏的最佳选择。双方门第匹配,郎才女貌。读书人不必纠结什么高低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