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天牢中的索额图,午饭时吃了整整一个馒头,康熙有些自嘲地说:比朕强,朕今天只进了半碗小米粥!
对于索额图弑君篡政的罪名,康熙不愿相信,也不敢相信。满朝的文武大臣之中,属索额图的资格最老,地位最高,他既是国丈,又是康熙的左膀右臂。所谓:打断骨头连着筋,因此,康熙宁愿相信黄河水倒流,也不愿这是真的。
明珠倒台的时候,康熙的心里就像捅了一个大窟窿,让他痛彻心扉。而如今的索额图,却又捅了一个更大的窟窿,用康熙自己的话说:自己的心是肉长的,经不住这么捅来捅去。
当年明珠倒台的原因,是因为贪污受贿,而索额图这次的罪名,却是弑君篡政。两者绝对不可同日而语,前者罪在德行,最多罢官免职;而后者则罪在诛心,至少满门抄斩!
因此,对于审理索额图一案,康熙一方面要求必须从严查处,一点都不能漏过,另一方面,却又再三叮嘱,绝对不能冤枉他。
审讯开始了,面对李光地的严词质询,人老成精的索额图却是神态自若,他慢条斯理地回答各种问题,不仅将自己联合朱三太子刺杀康熙的责任摘得一干二净,还从容反击,指责李光地有诬陷太子的嫌疑。
看到灰头土脸的李光地等人,康熙的目光中透露着一丝深邃,他轻轻地说道:朕早就想到了,你们都不是他的对手,既然如此,朕找个老朋友会会索额图。
伴随着一阵阵沉重的脚链声,明珠出现在了审理大堂上,此时的索额图已经呆住了,他惊讶地看着这位昔日最熟悉的对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明珠却神态轻松,他略带调侃地说道:
昔日的明相审讯昔日的索相,这就叫以毒攻毒,你说痛快不痛快呀?
有人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最了解你的人,并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对手。同朝为官四十年,明珠与索额图也针锋相对了四十年,如果说要找一个最了解索额图的人,那自然非明珠莫属。
康熙三十五年正月十七夜,勾结麻尔图、邵甘等党徒,诬陷罢免三名封疆大吏;康熙三十六年八月初六,捏造罪状,裁撤了五名督察御史;康熙四十二年二月九日,皇上西政期间,你竟敢妄言圣躬垂危,唆使太子继位.....有些事情,你是主谋,老夫在你的腐蚀拉拢下,也变成了从犯!
看到索额图的气急与绝望,明珠却畅快地大笑。两个人斗了一辈子,在明珠入狱的那一天,他便盼望着这一刻的到来。《论语·季氏》有云:不患寡而患不均,所谓昔日同朝为相,今天同牢为囚。看到这位对手,沦落到比自己更加悲惨的结局,明珠的确值得高兴。
然而无论是昔日的权柄熏天,还是今日的阶下之囚,明珠与索额图的命运始终牢牢地掌控在康熙手中。两人的争斗,正是康熙所希望看到的,制衡之谋略,自古以来每一个皇帝的标配。李隆基设了张说为相,同时也提拔了姚崇;嘉靖帝更是将权谋、制衡之术发挥得淋淋尽致——严党和清流,两相斗争,彼此伤害,谁也不能伤害谁!
而这场明相审索相的戏码,不过只是康熙深沉帝王心术的一个缩影。
索额图因鳌拜而得势,明珠因削藩而得圣宠,然而两人却不过只是康熙政治天平的一对砝码而已。康熙一生,政绩无限,定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剿灭葛尔丹,于内刷新吏治,于外开疆拓土,在他的手中,大清的统治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强化。
而这所有的功绩,与他善于用人的特点紧密相联。平三藩,他大胆启用了落魄书生周培公;收台湾,他力排众议让姚启圣担任福建总督。然而这两位名臣的下场,却都是黯然收场,周培公被冻死在辽东,姚启圣虽然得以终老,但西湖湖畔的那座行宫,其实就是一座放大版的监狱。
除了特事特用,能始终坚持在康熙身边的重臣,唯有明珠、索额图两大权臣。两人当朝四十余年,堪称康熙的左膀右臂。在这其中,除去二人满臣的身份,最重要的,便是两人不同的性格,让康熙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
当初为了铲除鳌拜,索额图力挺康熙。直到后来,索额图势力如日中天,加上宫里裙带关系,他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渐渐地,康熙发现朝廷变成了索额图的一言堂,于是便开始削弱索额图的力量,并将明珠渐渐提拔了上来。
索额图和明珠,两种不同的性格。索额图野心极大,性格粗暴,喜欢以权柄压人,这样的做法,让人经常是口服心不服。
明珠恰恰相反,他善于观察,能够体会和拿捏康熙的心思和“小九九”,每当康熙有什么想要做的事情、抑或想法,明珠都能察言观色,充当“第二张嘴”的作用,将康熙一些想说但不能明说的心思说出来。
以裁撤三藩为例,当时的康熙亲政时间不久,建功立业之心正盛。当时的他提出撤藩之时,索额图等多数大臣持有反对意见,然而明珠却第一个出来力挺,这样的表现深深地刻在了康熙的心里。后来吴三桂带兵造反,当索额图提出用明珠的性命去讨好吴三桂时,更是直接被康熙泼了一脸的茶水。
而在拉拢李光地的方式上,两人的性格不同可谓是表现到了极致。当时康熙命令李光地负责新晋官员的遴选,而这件事情所蕴含的巨大利益,早已经被明珠与索额图看到了眼里。
索额图采用的方式是威逼利诱,他以包养青楼歌妓一事,威胁李光地站到自己队伍中来,而他所付出的代价,仅仅只是对此事保密。
而明珠则就完全不一样了,他采用的方式是重金贿赂。把一张十万两的银票,夹在自己所选的官员名单里,意思很巧妙,选名单就能得到银票。
从一定角度来说,索额图与明珠的性格与能力其实处于一种互补的状态,一个手持大刀,一个心藏暗箭。而对于康熙而言,只有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就能很好地将其化为已用。正如他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君子如水,小人如油,朕吃饭之时,既少不得水也少不了油。
康熙执政的中前期,大清由动荡转为稳定,其中固然有一把手的雄才大略,但不得不说,也离不开二把手索额图与明珠的辛苦。
康熙对二人的重视程度极其高。虽说两人偶然也有小错,但一般情况下,康熙都不予理会。然而当这种争斗,由两人之争演变为两派之争时,这无疑给康熙下了眼药。
索额图与明珠结党营私,朝堂斗争逐渐白热化,两人之争演变为党派之争。收复台湾以后,除了草原恶狼葛尔丹,此时的大清朝基本上可以说是安枕无忧。等康熙把目光转移到了朝政上,才渐渐地感觉有些不对。
说实话,朕也感觉六部之中,有些针插不进、水泼不入的味道。
索额图和明珠虽说都是朝中重臣,也是康熙心腹,但因为二人的处事方式的差异,这就导致两人在某些建设性的意见上出现偏差,相互看不顺眼,明争暗斗中都想让对方下台。
此时的朝堂表面上唯皇帝马首是瞻,实际上所有的权力,却都被明珠与索额图瓜分。这两个人明里暗里争斗,到处网罗党羽,不管在京城还是在地方都享有极高的声望,甚至说话就如同圣旨。
人的权力一旦到了一定的地步,很多事情以及想法是不由自主产生的。索尔图和明珠随着官职越来越大,他们在朝中专权独大,嚣张跋扈的缺点也越来越明显,朝中大臣在两人的斗争中也各自站队,从而使得朝廷的官员结党营私,充满明争暗斗的不和谐感。
此外,一旦有才华出众的汉族大臣立功,明珠和索额图就会联手弹劾,周培公就是被他们暗地里整垮,施琅、姚启圣也被他们穿过“小鞋”。这种排外、任人唯亲、妒贤的作风,很不利于朝廷的人才选拔,也威胁到康熙的人事任免权。
连康熙都说朝堂上水泼不进、针插不进,实际上是在表示君权受到了威胁,要准备回收一部分权力了。
他启用了李光地,接着又提拔了张廷玉,为自己身边的决策圈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然而他也深知,京城官场的风气已经形成,因此在决定重用李光地时,他语重心长的曾经说过这么一番话:
京城是座大染缸,说过头一点,官场有时比疆场更残酷,朕对你的希望很大,希望你能洁身自好。
此时的康熙,对于索额图与明珠已经抱有万分防范之心,他暗中派出密探,潜伏在两人的府中,随时监控动静,这样的做法,也让索额图与明珠吓得屁滚尿流。
两人的斗争对于康熙而言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好处的,相互制约,相互有把柄,这样反而更好操控,总比一家独大要强得多。而且康熙依然依靠他们来平藩,维护清朝边境的统一。
然而若仅仅只是简单的朝堂斗争,或者是可控的贪污腐败,康熙都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放任不管,毕竟在绝对的权力面前,没有那个人可以克制的住自己的欲望,但这二人的行为却逐渐涉及到皇帝的底线,那便是夺嫡之争。
一场风闻密奏,揭开了明珠与索额图的花花肠子,两人的仕途走向了尽头。为彻底翻开朝廷表象下的暗流,康熙启动了风闻密奏。何谓风闻密奏,简单来说,就是不记名的揭发。
一时之间,无数的折子飞到了康熙身边,而明珠与索额图的问题,则各占半壁江山。问题有大有小,贪污受贿篡权等等应有尽有。然而让康熙不寒而栗的,却只有两份奏章。
一份是康熙三十三年,康熙巡视南京明孝陵时,有人试图用红衣大炮炮击圣驾,而背后的主使者,竟然是索额图,当时的他为了尽快让太子登基,而策划这场阴谋。
另一份是状告大阿哥。康熙首次西政葛尔丹时,大阿哥曾经莫名失踪了三天三夜,事后解释是迷失方向,而真实的情况,则是落入了葛尔丹手中沦为俘虏。而此事的掩盖者,正是明珠。
而事情的本质,则是太子与大阿哥的夺嫡之争,因为索额图是太子的外公,而明珠是大阿哥的舅舅。
朝堂之中最为忌讳的便是大臣参与皇帝储君之争,这是死罪,索额图与明珠将无一可逃。由于索额图当时刚刚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立下了大功,因此康熙将他痛骂一顿后,暂时放过了他。
而对于明珠,康熙却是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冒雨请罪时,康熙温柔地擦去了他额头上的雨水,还赏了一碗热姜汤。但随后却直接颁下旨意,将他送入了大牢之中。
明珠倒台,索额图唇亡齿寒,明白自己终究也是这种下场。于是他趁康熙第二次西政葛尔丹时,直接破锅破摔。他让手下葛礼将大军粮草拱手送给了葛尔丹,另一方方面,又联合朱三太子,在班师回朝时直接刺杀康熙,结果却已失败告终。
自此,明珠与索额图两大重臣纷纷成为了狱中囚犯,有趣的是,自从入狱之后,两人的表现也是大不一样,明珠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而且依旧保持一副办公的姿态;而索额图却是拒不认罪,还试图反咬审讯他的李光地一口,直到明珠出现在审判大堂之上。
写在最后:得知索额图认罪的消息后,康熙勃然大怒。
朕真是瞎了眼,就算养条狗还知道孝顺主人呢,索额图,你是本朝第一罪人啊!一个跟了本朝四十多年的心腹大臣,朕的国丈,到头来竟然想要弑君!大清的脸面何在?大清的体统何在?传出去,真就是个昏君呐!
尽管康熙恨透了索额图,却最终没有对他下死手,而是选择留了他一条性命。原因很简单,为了保住保住大清的脸面,索额图弑君的罪名,是绝对不能外传的,一个党争乱政的罪名已经是极限,更何况,他还是康熙的老丈人。
最后的千叟宴上,康熙无意中瞥见了坐在角落里的明珠与索额图,他思忖片刻,却依旧向二人端杯遥祝,帝王心思深沉如此。索额图当场感动的泣不成声,而明珠则柔声安慰。
此时此刻,这两条撕咬了一生的老狗,到变成了患难与共的老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