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段时间,地产圈子内最受关注的就是各家房企的2023年年报了,出炉的数据可谓是冰火两重天,央国企和民企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01
根据15家重点上市房企财报显示,只有4家净利润正增长,他们是央国企华润、中海、招商和绿城,其中华润、中海更是以313亿、256亿豪夺前二,成为地产新的带头大哥。
而民企的年报则没有一点起色,盈利大幅缩水甚至亏损仍是常态。
千亿房企碧桂园,陷入停牌延发年报,今年3月份权益合同销售额仅为43.0亿元,同比去年暴跌83%。
雅居乐、中骏集团、旭辉等现金短债比都不足50%,账面现金严重告急。
融创虽较早完成了债务重组,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则首次攀升超过了70%,正迈向资不抵债的境地。
就在这一片民企“大败局”的气氛中,有4家民企成了“异类”,穿越了大量出清的行业周期,表现异常稳健,在2024年1-3月房企销售排名中稳居前20,甚至还有2家位列前10,他们就是:
龙湖、滨江、美的置业、新城控股。
在2023年如此困难的行情下,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避开了民企集体性暴雷活下来了,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
02
首先是均衡发展,不仅是住宅,这些房企布局了其他可以造血的业务,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这样才能更好抵御风险。
比如龙湖,其年报显示2023年其股东应分利润为129亿,核心税后利润率8.7%,这个利润放在当下市场很不简单。
剖开了看,龙湖的商业、长租公寓、物业、代建这4个经营性业务贡献了60%利润之多,可谓是多边形战士,即便住宅市场下行,其他业务可以自己造血,长期提供稳定现金流,这点让很多民企望其项背。
当然,这些业务也得益于龙湖多年以来布局投入,前些年其他房企还在高周转高杠杆,而龙湖每年将销售回款的10%投入到投资性物业中,当时在地产扩张上“小步慢跑”,才有了如今的现金流反哺。
03
其次在于,这些民企拿到了能续命的融资——经营性物业贷款。
在民企现金流困难的当下,靠项目销售回款来还债肯定是不够的,必须在融资渠道上杀出一条血路,有人说民企不是融资难,事实上还是有路子的。
比如新城控股,2023年,新增以吾悦广场为抵押的经营性物业贷及其他融资约140亿元,目前仍有约400亿元估值的投资性物业处于未抵押状态,这些真金白银都可以用于偿还今年到期的公开债务。
比如龙湖,截至2023年底,公司经营性物业融资约474亿元,平均融资成本不到4%,这个比例是很低的,基本和央国企同一水平了。
另外,龙湖已经有70座左右商场用于融资,还有40座左右,今年计划新增200亿元的融资,这些融资可以覆盖2024年内到期债务余额147亿了。
其实,经营性物业贷款是政府主动扔给民企的“救命绳”,1月上面出台了相应政策让商业银行帮助优质房企盘活存量资产,言下之意,有优质商业资产作为筹码的民企优等生,才能拿到玩家门票。
尤其是在刺激消费的当下,商业对民企的重要性熠熠生光。
04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当下行业剧变,操盘思维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的民企盲目扩张全国区域,重规模高周转,导致产品品质泥沙俱下。
而如今,各大房企开始缩编精简人员,深耕大本营,把优秀团体聚焦高能级城市核心板块,只有具备如此战略眼光与运营能力管理层的房企才能活下去。
比如滨江集团,从开始建房子就重仓一个城市——杭州,过去五年,他们在杭州有60%-80%的区域占比,并计划省外的项目不超过10%,而省外主要目标也是上海这种地产龙头城市。
大家都知道,杭州借着G20和亚运会的东风,过去5年发展势头非常迅猛,颇有中国第5城的气势,土地价值相应大幅攀升,房价涨到了均价3万多。
滨江集团从中分到了一大杯羹,连续两年都是杭州地区销售操盘榜和权益榜双料冠军,其营收更是连续5年增长,净利润连续4年增长,这个在行业内实属罕见。
在正确的城市里越聚焦越正确,深耕一个核心城市,不摊大饼,稳住利润,这个是少数民企能活下去的法宝。
05
当下民企的困局令人唏嘘,以前房企百强榜上多半都是民企,现在民企成了少数派。
但正因为有这些少数派的示范,已经暴雷或者快暴雷的房企才看得到希望,大浪淘沙下,最后能留下来的必定是精华。
关注大爆炸 运气大爆发
大家坚持一年,省五十万不香吗?
这就是房地产经营管理楷模喽
土地资源国家资源应该掌握在国家手里,房地产企业必须全部国有化大势所趋。民生行业,龙头企业必须全部国产化。
华润早看出万科要玩完,,卖掉股份后全力发展自己华润置地,,只搞一线城市和发展好大城市,,,不像碧桂园万科那些房地产连五六线小城市都搞[得瑟]
黑心商人都不会有好报的~
仅剩的民企是怎么回事行业内的人都知道
在现在大环境下谁都跑不了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