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尹建莉指出:“父母对孩子发三分脾气,孩子受到的伤害至少有七分。”而在心理学界,心理学家们普遍认为我们的情绪一半来自家庭教育,一半则源自遗传。可见,父母的情绪如何,往往对孩子的情绪养成、能否保持稳定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网上报道了云南某地一名15岁男孩与父母争吵后深夜独自流浪街头,被巡逻民警接回派出所安慰的新闻,引起不少已为人父母的网友们的热议。
根据男孩所说,自己这次期末考试只考了全班第四名的成绩,相比于此前稳居第二、三名,看起来似乎成绩有所下降。“我爸妈都认为我这次没有努力才导致排名下降”,男孩情绪低落地说道。
民警了解情况后亲自打电话与男孩父母进行调解,然而电话刚接通,爸爸得知儿子在派出所,立即怒骂:“不用理他!骂几句就离家出走,不给他个教训,以后指不定闯什么大祸呢!”这下,民警终于对男孩爸爸的暴脾气有了认知,直接通知他们到派出所协调。
当爸爸见到儿子,一会儿责骂他“不好好学习”、“只会找借口”,一会又说“青春叛逆期就是难管教”、“除了顶嘴就是离家出走,以后就是个暴脾气的人”等,妈妈在一旁也不时应和几句。男孩则同样大声反驳:“你们为什么不相信我?跟你们完全沟通不了!”
眼看着爸爸就要动手打孩子了,民警连忙分别将双方带到不同房间劝解。主要是教育这对父母态度过于强硬、脾气暴躁,对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网友们看了新闻后纷纷表示“我儿子要是这么优秀,我开心还来不及呢”、“还说儿子暴脾气,我看这叫有其父必有其子”等。
大数据显示,超过50%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之所以出现情绪烦恼,主要原因就是家长情绪不稳,彼此发生矛盾、冲突。
家长情绪难控制,便是为孩子的青春烦恼加砝码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专家们花费3年时间跟踪调查300名5至10岁的孩子及其父母每天的情绪状况,还包括对孩子的体温、患病情况等进行记录。
最终根据数据记录可知,相比于情绪较稳定,没有经常出现焦虑、暴躁易怒等问题的父母的孩子,其情绪也相对稳定,且患病率也较低。
而且,对于受父母情绪不稳影响,孩子内心时常处于情绪高压、紧张状态,故而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
至少从数据看来,这部分孩子的身高比父母能控制自身情绪的孩子的身高少了1至5厘米左右。
继而实验证实,父母的情绪确实与孩子的身心健康紧密相关。父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沟通,最终结果就是爆发矛盾、争吵,不仅影响彼此的感情,过激之下很可能让孩子走上极端。
再加上心理学有名的“踢猫效应”,即人的情绪在无形之中也会感染身边的人,也就是说父母出现愤怒、暴躁、难过等不良情绪,孩子也会陷入同样的情绪之中。
父母如何做好情绪管理,陪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首先,避免“否定式教育”。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提出的“情绪ABC理论”,即事件A被激发是行为后果与引发情绪的C导致,而C之所以发生又是个体对A的认知与评价产生了信念B。
放在教育孩子的事情上,就是父母对某件事的主观认知,导致对孩子某些行为进行主观判断,继而做出否定、批判的举动。
比如,父母批评孩子做事拖拉,但所谓的“做事拖拉”没有明确时间限定,那么便是父母主观的判定。如此一来,当孩子听到父母批评他“你做事怎么这么磨蹭”、“你做事就不能像人家孩子那么麻利吗”等,会感到难过又生气,特别是处于热衷反抗父母的青春期里,孩子必然会选择激烈反驳。
所以,父母一定要避免“否定式教育”,给予孩子足够的鼓励与肯定,让他们在脆弱、敏感的青春期充满自信、乐观。
其次,学会自我放松。
心理学专家刘丹教授认为:“控制情绪的前提是,懂得如何自我放松,正确发泄情绪。”不少父母之所以会在生气时打骂孩子,或是摔东西发泄等,以致于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造成不良后果,主要是因为生气时不懂得如何正确调整、排解。
我想说的是,在生气、难过等负面情绪出现时,不妨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既能放松心情,也能转移注意力。
等情绪平稳后,再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就可以在避免伤害彼此身心的同时,达到教育效果。
最后,接受孩子的情绪。
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大脑前额叶皮质层还未发展完全,无法与大脑内主动情绪的杏仁核匹配,再加上大量分泌的荷尔蒙等,令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出现“一点就着”的暴躁易怒状况。
此时,父母们要懂得接受孩子情绪波动较大的情况,以平和的心态与孩子交流,树立正确的情绪管控形象,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下,逐渐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
教育家陶知行说过:“孩子与父母相处时就像敏感的心理专家,他们对父母的情绪非常在意,也非常敏感。”
也就是说,父母情绪的波动,不仅被孩子第一时间察觉,也会影响他们随之做出的应对情绪与行为。
枕边育儿寄语: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情绪管理,避免孩子也养成不良情绪。不仅是影响青春期,也会累及孩子的一生!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