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昕丨生是大唐人,死是大唐鬼,孤军守卫西域40载,直到全体战死

雁芙说历史 2024-01-10 15:40:07

808年,在吐蕃人长达42年的进攻下,大唐北廷都护府全境以及安西四镇绝大部分地区已然沦陷敌手。

大唐最后一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郭昕,面对吐蕃人长年累月的进攻,与敌血战42年后,终因寡不敌众,不得不率领残部退守到安西最后一座孤城。

对于吐蕃人来说,只要攻占了这最后一座孤城,他们便可完全控制西域全境,与大唐长达上百年的西域争夺战,也将宣告最终的胜利。

所以,吐蕃人并不打算放过这支大唐安西军,于是迅速将这座西域孤城团团围困。

但对于城内的守军来说,这里是他们守卫了42年的大唐疆土,将士们当中,很多人从20几岁开始在这里与敌血战,到如今已是年过60的白发老兵,却依然要提刀上阵,与敌血战。

哪怕如今被敌军团团围困,他们宁愿战死,也绝不投降,因为在安西军将士们的心中,只有战死的安西军,没有投降的安西军。

然而,在吐蕃人的围困下,城内很快就弹尽粮绝,将士们精疲力尽、食不果腹,即使再战,这座孤城也必定沦陷。

于是,这支安西军最后的残部全体将士做出了一个悲壮的决定:誓与城池共存亡,只要一息尚存,便寸土不让!

几日过后,拥有碾压性实力的吐蕃人对这座孤城发起了强攻,城内的安西军寡不敌众,吐蕃人最终攻进了城内。

那日,那座孤城中发生了这样一幕:

吐蕃兵如潮水般涌入城内,年过花甲的节度使郭昕带着数百名白发苍苍的老兵,提着陌刀,本着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的觉悟,与敌军展开血战。

然而,敌军实在太多,比自己多十倍不止,白发老兵们终究还是寡不敌众,随即一个接一个地倒下,直到最终全体阵亡。

自此以后,唐朝的势力彻底退出西域,吐蕃人完成了对西域全境的控制。

事实上,这段尘封上千年的历史,由于古代史料有限,所有的记载均语焉不详,所以很长一段时间不为人知。

直到现代考古发现大量的文献以及文物之后,郭昕和他手下的安西军为了守住大唐疆土,孤军守卫西域42年,誓死不降,最终悲壮战死的故事才呈现在我们眼前。

今天,咱们就来捋一捋这段悲壮的史诗。

郭昕在西域的前20年

郭昕其实是李唐中兴第一名臣郭子仪的亲侄子,他之所以会成为安西大都护以及后来的安西四镇节度使,就是因为郭子仪的推荐。

事情是这样的,早在760年,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时,吐蕃人趁唐朝内乱的机会,大举进攻河西之地,攻占不少地方。

到了766年,此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3年,李唐终于能腾出手兼顾一下边疆地区了。

鉴于河西以及西域一带在吐蕃的进攻下,情势危急,郭子仪于是上书建议朝廷派一名使者巡抚河西以及安西四镇。

唐代宗李豫于是派时任云麾将军、左武卫大将军的郭昕前往河西以及西域巡抚。

从这一刻起,郭昕的命运也和大唐安西四镇的命运绑定在了一起。

郭昕万万没想到的是,他抵达西域后不久,吐蕃人便兴兵攻占了河西、陇右之地,也就是我们现代所说的河西走廊。

远在西域的安西四镇和北廷都护府与唐朝的联系由此中断,西域瞬间变成了唐朝的一块“飞地”。

所谓飞地,就是说这块领土虽然是大唐的,但它并不和大唐接壤,中间还隔着其他政权的地盘。

西域就是这样,虽然是大唐的疆土,但西域与大唐之间的联系,是通过河西走廊与大唐连成一片的,如今河西走廊被吐蕃人攻陷,使其断掉了与大唐的联系之后,那西域就直接孤悬塞外了。

初来乍到的郭昕,就是在这样一种严峻的情势下,挡住了吐蕃人20年的进攻。

按理说,一块飞地,一支西域孤军,是没有能力挡住吐蕃人举倾国之力进攻的,郭昕之所以能挡得住,是因为这前20年里,他还有外援。

首先是西域除了安西四镇之外,还有天山以北的北廷都护府,是唐朝的西域重镇,另外西域的回鹘、沙陀部族也对吐蕃人蚕食西域不满。

所以,这20年里,郭昕的友军是北廷都护府的大唐军队,盟友则是回鹘与沙陀部落骑兵。

河西、陇右沦陷后,由于失去了和西域的联系,李唐朝廷一度认为安西四镇以及北廷都护府也被吐蕃人攻占了,但又很无奈。

因为此时的李唐刚刚打完安史之乱,元气大伤,根本没有能力收复失地,所以也只能放弃河西、陇右以及西域。

不过,李唐虽然放弃了西域,但西域却意外得到了外部支援。

这个支援就是回鹘和沙陀。

吐蕃人的目标是占领西域全境,这里是唐朝的势力范围,也是回鹘、沙陀等其他几十个小国聚居的地方,他们是不愿意看到吐蕃人攻占自己的领地的。

所以,回鹘和沙陀宣布与安西军、北廷军结盟,其他小国本身就是臣服于唐朝的,于是大家决定共同抵抗吐蕃,西域由此在各方的努力下,愣是挡住了吐蕃人十几年的进攻。

但此时的唐朝并不知道西域还在自己手中,认为已经被吐蕃攻占,都已经放弃了这块地盘。

而西域这边,由于和李唐朝廷失去了联系,所以郭昕和北廷大都护曹令忠也曾多次派人试图穿越河西走廊,回来报信,但没有一次是成功的。

一直到781年,郭昕和曹令忠才想到了一个办法,派使者绕过河西走廊,借道回鹘境内,辗转千里,才回到长安。

当见到大唐皇帝的那一刻,使者泪流满面,李唐朝野震动,谁也没想到,在河西、陇右已经失陷多年的情况下,西域竟然还在自己手里。

此时的皇帝正是唐德宗李适,他登基也仅仅两年而已,没想到西域传回了一个这么振奋人心的消息,顿时十分感动。

于是,李适下令嘉奖坚守在西域的将士们。

北廷大都护曹令忠被正式任命为北庭大都护兼伊西庭节度使,赐姓名李元忠,郭昕被正式任命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其余将士一律破格提拔七级。

然而,这些都是虚名而已,并不能为西域守军带来实质性的帮助。

此时无论是安西军还是北廷军,他们最需要的是,朝廷能够出面,派兵收复河西,给西域守军提供军事和物资上的增援。

但是,哪怕是皇帝李适,如今除了给一些虚名以外,其他什么也给不了。

因为这一年,河北藩镇割据一直是一块痼疾,而且越来越严重,李适十分不能容忍,他立志要彻底解决藩镇问题,于是决定削藩。

不久之后,河北四个藩镇果然反了,唐朝由此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削藩战争。

然而,此时削藩的各种有利条件并不具备,李适操之过急,削藩战争打得难解难分,陷入旷日持久中。

紧接着,削藩战争尚在激战时,平乱部队中有一支军队哗变,爆发泾原兵变,叛军随即攻破长安,皇帝李适仓皇出逃。

李唐方面不得不陷入两线作战,一面打击藩镇军队,一面打击兵变的叛军,战争一直持续到784年才结束。

就这种情况,李唐朝廷是拿不出一兵一卒去策应西域的,郭昕与曹令忠尽管受到了嘉奖,可他们还是要自己想办法抵抗吐蕃,依然要孤军奋战。

从781年到784年,郭昕和曹令忠又在西域坚守了3年,直到784年,李适平定了内乱,才想起了西域的事情。

为了嘉奖郭昕和曹令忠,皇帝大人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于是再次给这哥俩加封了一系列官衔。

郭昕由此升职为安西四镇节度使,加封尚书左仆射,曹令忠加封为尚书右仆射。

此时,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仍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但形势也是非常严峻的,毕竟他们是以一隅之力抵抗整个吐蕃。

所以西域守军最需要的是大唐方面能够出兵策应,为他们提供军事上的支援,这些官衔对他们来说实质性意义不大。

然而,刚刚经历削藩战争和泾原兵变的李唐王朝,如今是没钱没兵,什么都给不了。

但即便如此,郭昕和曹令忠也从未想过投降,尽管很无奈,但他们还是自己想办法,尽量与周边各部联合,共同抵挡吐蕃人的进攻。

朝廷没钱给西域将士,就算有钱,也运不过去,可西域守军打仗是需要军费的,怎么办?

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郭昕干脆在西域自己铸造钱币,一方面维持当地社会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也能解决军费问题。

现代考古发现中,就在新疆发现了不少当时西域守军铸造的“大历元宝”、“建中通宝”钱币。

“大历”是唐代宗李豫时代的年号,而“建中”则是唐德宗李适时代的年号。

这些钱币上还有“大历十五年”的字样,但唐代宗李豫早在大历十四年(779年)就去世了,由唐德宗李适继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西域守军与朝廷失去了联系,他们并不知道李豫已经去世了,更不知道新皇帝的年号。

一直到781年,郭昕和曹令忠派使者绕道经由回鹘境内回到长安才知道当时的年号已经改成了建中。

这些考古发现都说明,当时郭昕和曹令忠尽管与朝廷失去了联系,孤军奋战,但依然在坚守,为了抵御吐蕃,他们在当地甚至自铸钱币,实现自给自足的经济。

不过,李唐朝廷虽然事实上放弃了西域,但还是在外交策略上给了西域一定的支持。

当时为了应对吐蕃的军事威胁,名相李泌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联合周边各部,围堵吐蕃,让吐蕃人陷入四面围困中。

为此,唐朝先后派出使臣,在西南部与南诏国结盟,在西北与回鹘、沙陀部落结盟,再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与西边的大食(阿拉伯帝国)结盟。

至此,沿着吐蕃的周边,南诏从西南部威胁吐蕃,大唐从东部威胁吐蕃,回鹘、沙陀从西北威胁吐蕃,大食从西面威胁吐蕃,由此形成一个对吐蕃的包围圈,史称“贞元之盟”。

结盟这事儿对于安西军来说,其实军事意义也不大,因为在唐朝与回鹘结盟之前,他们早就和回鹘、沙陀联合起来共同抵御吐蕃了,如今只不过有了一个正式结盟的名分而已。

不过,唐朝这种围堵吐蕃的政策,还是间接策应了西域守军。

因为通过四面围堵,迫使吐蕃人必须分散力量来对付周边的威胁,西边要防备大食,东南要防备南诏,东边要防备大唐,东北要防备回鹘和安西、北廷都护府。

这使得吐蕃人在对西域的进攻力量上打了折扣,唐朝的外交策略对吐蕃形成了有效的牵制,为西域守军缓解了军事压力。

最关键的是,李适在位期间,虽然不能收复河西走廊,但也出兵从吐蕃人手里收复了不少地盘,这也在军事层面为西域守军形成了有效支援。

但也仅限于此了,李唐方面能为西域提供的策应和支援,这已经是上限了,再进一步的话,就是出兵彻底收复河西、陇右,但以唐朝那时候的实力,是做不到的。

到了786年,正好是郭昕到西域的第20个年头,西域的局势突然恶化!

郭昕在西域的后22年

786年,北廷大都护曹令忠病逝,他的职务由杨袭古继任,继续带着北廷军抵御吐蕃,但此时的吐蕃,改变了策略。

为了应对西边的大食,吐蕃人动员他们在西域的藩属国与大食较量,至于东部的大唐和东南部的南诏,吐蕃人暂时保持守势,转而将主要力量用来进攻西域。

在进攻西域的战争中,吐蕃人认识到回鹘和沙陀是安西军和北廷军的主要外援,于是试图先打垮回鹘与沙陀,孤立安西军和北廷军。

在吐蕃的数次强势进攻下,回鹘、沙陀被打得大败,西域局势顿时变得岌岌可危。

不过,吐蕃人虽然击败了回鹘、沙陀部落,但安西四镇在郭昕及安西军的浴血奋战中,依然是寸土未丢。

一直到贞元五年(789年),有个叫“悟空”的大唐高僧从天竺经由西域回国,这位高僧于是把安西四镇转了一圈。

他在疏勒见到了大唐镇守使鲁阳,在于阗见到了镇守使郑据,在焉耆见到了镇守使杨日佑,在龟兹见到了安西四镇节度使郭昕本人。

此时,安西都护府已经在西域坚守了整整23年,安西四镇依然还在自己手里。

然而,一年后,吐蕃再度大举进攻,西域局势顿时发生剧变!

790年,吐蕃人集中优势兵力,大破回鹘主力,同时攻取北廷都护府,安西四镇随即陷入彻底的孤立无援当中。

紧接着,吐蕃人挟胜利之威向安西四镇发起了猛攻,四镇之一的于阗镇随即陷落,安西四镇至此仅剩三镇还在大唐手中。

而此时的李唐王朝,依然是唐德宗李适在位,但他也毫无办法。

李适虽然开创了“元和中兴”的短暂稳定局面,而且还出兵从吐蕃人手里收复了部分地盘,但李适的雄心壮志已经磨没了。

持续多年的削藩战争,加上泾原兵变的爆发,把皇帝也逼着逃离长安,过了一段苦日子,数次的变乱给李适内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自此以后,李适转而将神策军的兵权交给宦官,对河北藩镇割据也持妥协姑息的态度。

最关键的是,李适在位的这些年里,唐朝经历过大规模削藩战争和遭遇泾原兵变后,朝廷已经没钱更没实力跟吐蕃人硬碰硬了。

此时要想挽救西域的局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出兵收复河西、陇右,才能从军事层面为安西、北廷提供军事增援。

但很明显,李唐朝廷如今大不如前,藩镇割据加上宦官专权,还打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削藩战争,根本没有实力再去支援西域了。

郭昕此时更是得不到朝廷一兵一卒的救援,他只能被迫在孤军奋战的严峻局势下,尽最大努力守住这大唐疆土。

对于西域的最后沦陷时间,目前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但有学者推测,安西四镇最后的沦陷可能是公元808年。

这一年,郭昕和他手下的安西军已经在此守卫了整整42年,郭昕及众多安西军将士,从青壮年开始守卫这片土地,到如今,很多人已经从当年的壮年精锐变成了白发老兵,却依然在坚守。

最后城破之日,他率领着满头白发的安西老兵,在最后一座孤城中,与吐蕃人血战沙场,最终全体战死,也就是本文开头发生的那一幕。

大唐最后的安西军,也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郭昕不愧是郭子仪的亲侄子,他身上那种对大唐的忠诚,那种一息尚存,就绝不放弃一寸大唐领土的气节,令人震撼。

安西军民在西域万里悬孤,军疲民乏的情况下,孤军死守42年,从未放弃一寸土地,这不仅是对祖国的忠诚,更是军人气节,是大唐军魂。

曾经看到有人问,历史的厚重感到底是什么?

如果有一天,你去了新疆,走上那片土地后,你会发现,你脚下的这片热土,曾经是2000多年前汉朝将军耿恭与匈奴人血战过的地方,是1000多年前,唐朝将军郭昕坚守了42年,誓死守卫过的领土,是100多年前,左宗棠抬着棺材出征,誓死也要收复的领土。

我想,这就是那种“历史厚重感”的感觉吧。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三千年来谁铸币:50枚钱币串联的极简中国史》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0 阅读:47

雁芙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