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无不良引导!文中观点均来自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总结。无意冒犯,更不要对号入座!
我生活在北方的县级市。二十多年以前它还是个小县城。后来变成“市”。但人,还是原来的那些人。
关于“重男轻女”这个话题,早已经被人们嚼烂,毫无新鲜感。
但在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触碰到埋在心底的这根敏感的神经。
其实,我还真理解“重男轻女”。我甚至佩服那些把“重男轻女”做得表里如一的人。
很多年以前,我所在的县城管辖的农村,真的重男轻女。
一方面源于传宗接代的老观念,另一方面过去农村地里活重,女孩子的体力怎么说也不如男孩子。
如果家里没有男孩,真的只有羡慕的份。
过去,真正农民的生活主旋律并不是浪漫的吟诗作赋,而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般的日常劳作。男女之间的体力差异才形成了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因此重男轻女也是生活中的无奈。
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我把“重男轻女”分成两类。
<> 明明白白的重男轻女。
据我了解,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方的大多数普通的农村家庭,把“重男轻女”做到了极致。*经济条件不允许,就只供男孩子读书,因为女孩子早晚得嫁出去,是别人家的人。
*家产永远都是男孩子继承,哪怕家里只有一头猪。想吃猪肉?
女孩子想都别想。
*在养老方面,父母根本不值指望女儿。毕竟,女儿已经出嫁。如果女儿家里有困难,父母还主张娘家哥兄弟帮忙。如果女儿在婆家被欺负,父母更是主张娘家兄弟为出嫁的女儿撑腰。
<> 嘴上说男孩女孩都一样,实际上男孩才是“自己的孩子”!
小敏如今已经五十多岁了。她有一个哥哥。她告诉我,当她妈妈发现她是个女孩子时,很失望。她爸爸就告诉她妈妈说,好好养大吧,女孩子心细,将来能照顾咱老。
据小敏说,她哥哥结婚前,家里已经把哥哥的婚房装修好。另外哥哥家的孩子,也是由母亲帮忙带大的。而小敏家的一根草,都不准小敏惦记。有一天小敏的父亲要求小敏上缴养老费。小敏不加反驳地同意。就是说,谈及“给父母养老”,女儿和儿子担子一样重,甚至女儿更重,毕竟女儿家的钱,是别人家的,儿子家的钱,是自己家的。最好女儿家的钱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儿子家,这样的女儿才不白养。
也就是说,女儿一出生,就是别人家的人。从小到大,女儿一直被成功洗脑。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