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1年,李诵出生于长安城中的宣城。
由于他是唐德宗的嫡长子,所以李诵在十九岁那年,被唐德宗封为太子。
如果说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太子是查尔斯的话,那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太子,当属李诵无疑了。
他从19岁当上太子,一直到45岁登基称帝,整整经历了25年时光。
放在古代那个短命的时代,这25年就相当于现在的50年。
所以就储君时长而言,李诵确实能和查尔斯一决高下。
但就是这么一位待机时间超长的太子,在登基前一年,居然中风瘫痪了。
更夸张的是,当他的父皇去世后,这位太子直接一个鲤鱼打挺,又重新蹦哒起来了。
他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有如此反常的举动?
战战兢兢的太子关于太子李诵的人生经历,从他被立储之日开始,就过的不那么顺利。
在担任太子期间,李诵目睹了宫廷中的勾心斗角和势力角逐,所以在宫中他一直采取着一个“守安”的态度。
啥叫“守安”?就是坚守初心,保持安分,不作不闹不折腾。
因为他始终明白,只要父皇还在位一天,他这个所谓的太子,就没有任何号令天下的权力。
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为今之计,只能夹着尾巴做人,否则能不能活到明天还不一定呢?
这时可能很多人会问了,李诵都身为太子了,还活得这么胆战心惊吗?
当然了,正是因为当了太子,所以每天才会过的这么紧张。
尤其是在唐朝当太子,简直就是一项玩命的工作。
初代太子李建成就不说了,由于弟弟李世民实在太过于强大,最终李建成被斩杀于玄武门。
到了贞观年间,李世民因为看不惯太子李承乾的所作所为,于是也将其废黜。
开元年间的唐玄宗更为夸张,不仅废了太子,还在一天之内连杀三个儿子,简直就是一台无情的宫斗机器。
从这些事迹中也能看出,生在唐朝的帝王家,并不是一件好事。
正因如此,李诵才会在宫中如履薄冰,他生怕自己哪天惹父皇不高兴了,也会被当做垃圾一样处理掉。
浪荡岳母引起的祸患然而,老话说的好,越是担心什么,就越是来什么。
虽然李诵已经在宫中做的很低调了,但无奈身边出了个“不靠谱”岳母,最终差点儿让他丧失太子之位。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在李诵21岁那年,唐德宗把皓国公主的女儿萧氏嫁给了李诵。
因为这层关系,皓国公主顺势成为了太子妃之母。与此同时,皓国公主还是前皇唐肃宗李亨的女儿。
所以在整个宫廷之中,皓国公主可以说是做到了张扬跋扈,连当朝皇帝唐德宗都要给她三分薄面。
根据史书记载,皓国公主生的“天俊绝色,容貌秀媚”。翻译过来就是,妥妥的一个狐狸精。
虽然已经为人母,但其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气质,依旧在宫中飘荡不息。
由于身份高贵,所以皓国公主经常自由出入东宫。
在此期间,她结识了蜀州别驾萧鼎,与他共享了一次春郊之旅。随后皓国公主又爱上了太子詹事李昇。
有事儿没事儿的时候,皓国公主就经常往太子东宫跑,借着看望女儿的机会,与李昇互行苟且之事。
甩了李昇之后,皓国公主又看上了彭州司马李万。
只不过这次皓国公主看上的这个人,是一位妥妥的势力派。
李万由于与朝廷中一些重臣意见不合,于是又在背地里拉拢了一个小圈子。这些人经常在一起结党营私,互通有无。
有一次,唐德宗在施政时偏袒了李万的政敌。气不过的李万,回到家就把这件事捅到了自己的小圈子里。
这时候皓国公主正好在场,于是她提出了一个下三滥的招数,那就是巫蛊之术。
也不知道皓国公主从哪个江湖郎中那里学过来的,反正偷偷摸摸就把这招用在了唐德宗身上。
这下可好,宫廷之中隔墙有耳,很快皓国公主使用巫术的事儿就传到了唐德宗那里。
唐德宗一怒之下,将皓国公主和李万集团全部处死。
从此开始寡言少语处死皓国公主之后,唐德宗还不解气,连带皓国公主的女儿,也就是太子李诵的妃子萧氏,也一并处死了。
虽然李诵在父皇面前苦苦哀求,希望他放过自己的妃子,但唐德宗不为所动。
不仅如此,他甚至还动了废黜太子的念头。
因为唐德宗怀疑,既然皓国公主是太子李诵的岳母,说不定李诵也参与到了这起事件当中。
就这样,唐德宗回到兴庆宫后,就立马召见三朝元老李泌,向他咨询废黜太子之事。
李泌从小看着太子长大的,他深知太子的为人。
所以李泌在唐德宗身边一个劲儿的劝说,希望唐德宗收回成命,不要酿成错事。
为此,李泌还列举了历朝历代以来,皇帝废黜太子的经验教训。
比如前面的唐肃宗就因为错杀了建宁王,而后悔万分。
所以如果此时唐德宗也冤杀太子的话,说不定会重蹈唐肃宗的覆辙。
听了李泌的话后,唐德宗思考半宿,最终放弃了废黜太子的念头。
只不过,经过这件事后,本来就活的战战兢兢的李诵,现在更加畏首畏尾了。
在宫廷之中,李诵选择了一条“少做少言”的道路。
能少说一句话就少说一句话,能少做一件事就少做一件,活生生把自己逼成了自闭症患者。其中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鱼藻宫宴会。
当时正值唐德宗生辰之日,整个宫廷沉浸在一片大喜的氛围。
为了取悦父皇,李诵特意从宫外招了许多彩船师。
这些彩船师舞的一手好船,在太液池中撑起一叶扁舟,一边歌颂唐德宗的功绩,一边把彩船彩灯拨的美轮美奂。
许多人惊艳于舞船师高超的技巧,纷纷报以赞美之声。
唐德宗看到此情此景后,龙颜大悦,并回过头来询问李诵:“大家都这么开心,你有什么感受?说来听听。”
虽然此时的李诵也同样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但他却压抑着自己的情绪,只是不露声色的说了四个字:“好乐无荒”。
大致意思就是“今天我也很开心呢”。
说完这句话后,李诵就闭口不言了。无论别人怎么狂欢嗨皮,他都一直杵在那里,似乎眼前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一样。
李诵之所以表现的这么反常,都是几十年如一日在宫中训练的结果。
他生怕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人们监视利用,所以每次讨论事情都三缄其口,将喜怒哀乐全部藏于心底。
久郁成病,直接中风由于长年累月的压抑自己,导致李诵的健康渐渐出现了问题。
在他四十四岁那年,由于积劳成疾,情绪又经常被身边人左右,李诵一口气没提上来,直接中风了。
根据当时的太医描述,李诵“口不能言,手不能动”,每天只能躺在病榻上郁郁寡欢。
唐德宗看到李诵病成了这个样子,心里急得不行。
就在这时候,宦官俱文珍突然冲出来搞事了。俱文珍是舒王李谊的亲信,李谊是李诵的表弟,同时也是皇亲国戚中的一员。
俱文珍当时的想法是,希望借助唐德宗的圣谕,废了太子李诵,改立李谊为储君,这样自己就能成为从龙有功之臣了。
俱文珍把换储的提议说给唐德宗听后,唐德宗也犹豫不决。
这换太子吧,很可能会得罪那一帮支持太子的文臣集团。不换吧,鬼知道太子的中风什么时候能好?
在兴庆宫思考了一整宿后,唐德宗选择了后者,不换太子。
唐德宗之所以这么做,其实还有另外一重考虑,那就是换储的成本问题。
如今的太子李诵已经培养了将近25年,前前后后投入的资源不计其数,换掉的话太浪费了。
更何况,太子李诵已经对朝政事务了熟于心。如果现在把他换掉,重新再立个新太子的话,又得从头开始培养这个新储君。
否则就这样把一个小白弄到皇位上,绝对玩不过那些朝廷中的老油条。
有了这层顾虑之后,唐德宗便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不换储了。
然而,尽管李诵的储君之位是保住了,但他的身体依旧是每况愈下。
唐德宗看到太子病成这里,心里承受不住,再加上年事已高,于是也病倒了。
这下好了,整个宫廷之中,皇帝和太子都病倒了,这是要出事的节奏啊。
七个月的皇帝就在众人蠢蠢欲动之时,唐德宗突然驾崩了。
这一驾崩不要紧,久病多日的太子突然神志清醒,站起来了!
这种医学奇迹,就是交给华佗他也办不到啊。
根据后来人的推测,很可能是因为唐德宗的这次驾崩,激发了李诵心中压抑多年的情绪。
毕竟自己苦苦支撑25年,每时每刻都在装模作样、唯唯诺诺。
现在突然一下子自由了,心中的那座大山已经荡然无存了,肯定是激动的啦!
激动之余,李诵身体里气血上涌,心脑血管突然畅通,精神为之一振,突然就站起来了。
自此,李诵登基称帝,是为唐顺宗。
然而,这个心心念念的皇位,李诵只坐了不到七个月,就拱手让人了。
为什么呢?主要还是身体原因。
虽然当时李诵的病情出现好转了,但依旧还是卧病在床,处理朝政只能躺在病榻上,让专人给自己代笔。
正是因为考虑到自己的身体原因,所以李诵在处理朝政上操之过急,他打算在短时间内除掉宦官集团和不听话的藩王。
然而此举触碰到了这些人的利益,于是这帮人本着“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则,直接对李诵实施逼宫。
现在好了,李诵步子迈得太大,一下子扯到了裆,被宦官集团给搞下去了。
随后宦官集团扶持了李诵的儿子李纯为皇帝,是为唐宪宗。
至于病怏怏的李诵,直接晋升为了太上皇。
没过多久,李诵就在抑郁纠结之中,默默去世了。
结尾总的来说,李诵的这一生,是憋屈苦闷的一生。
虽然他贵为太子,却手无实权,每天都活在战战兢兢的状态下。
既要担心皇兄皇弟们的争权夺利,还要担心宦官集团的作妖,简直没过过一天安生日子。
后来好不容易熬出头了,却因为操之过急,惹怒了宦官集团和藩王势力,被众人一把撸了下来,可以说是很悲催了。
从太子李诵的身上,我们也能收获到三个经验:
第一,找老婆要找那种家风良好、清清白白的。否则碰到了一个“不靠谱”岳母,给自己惹了一身骚,那就没地方说理了。
第二,做事不要操之过急,要懂得审时度势。
当时宦官当道,藩王专权,完全可以利用他们互相残杀,自己坐守渔翁之利嘛。
然而李诵在宫中多年,并不明白这个道理。一上位就想把这两股势力一并清除,最后同时惹怒了两帮人,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一定要保持一个好身体。
毛主席曾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句话一点也没说错。
但凡李诵能活的长久一点,精力再旺盛一点,也不至于让宦官做大。
每天像个病秧子一样,躺在床上靠别人发布圣谕,可不就让宦官们钻了空子嘛。
所以说,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要始终保持心态平和,坚持锻炼身体,养精蓄锐。
这样才能在这刀光剑影的江湖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