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中|跟着“悟空”访平遥双林寺,静谧古刹藏着最帅韦陀

华夏说旅游 2024-09-01 13:26:57

位于山西省平遥县平遥古城西约7公里桥头村的双林寺,是众多山西文物古迹中最念念不忘的一座寺院。如今,双林寺也成为《黑神话悟空》原画CG的取景地之一。

每次路过平遥,我都会去双林寺再看一遍那些珍贵无比的彩塑。

双林寺的明代彩塑名扬天下。从平遥出城后的第一个目的地便是双林寺,只是天公不作美,又下起了雨,不过雨中探访古寺或许别有一番韵味吧。

这座双林寺历史久远,曾因寺址在中都城而以“中都寺”为名,约至宋代改名双林寺,而“双林”本来是释迦牟尼涅槃的地方,后来,逐渐成为佛陀或寺院的代称。这座寺院建年代虽不可考,但是以寺里的北宋古碑“重修寺于武二年(571年)”的记载,咱们可以推测创建时间定不晚于此。

双林寺虽然是在原址上原地未动,地址却早已从中都城变成了桥头村。村北厚实的堡墙不仅守护着寺院的安全,还出一片宏阔的场地。场地范围原有三组建筑,西侧是寺院的主体,保存完好。东侧南北各一座禅院,南禅院已经是荡然无存,北禅院现在尚有断壁残垣。

平遥双林寺的主体建筑群规模宏大,形制完整,三进院落的座殿宇多为明代重建,后世补修。天王殿、释迦大雄宝殿、娘娘殿由南向北居中而立,罗汉和伽蓝地藏和土地殿分列前院左右,而钟楼、鼓楼立于释迦殿两侧,千佛殿、菩萨殿为中院配殿、娘娘殿独居后院之中。

建筑群的中轴线正对着堡墙上的门洞,厚实的台之上或许曾建过门楼。从门洞向内望去,力士正“拔弩张”地守卫着“天竺胜境”。

双林寺四大天王之增长天王

双林寺·天王殿

刚进寺院就被天王殿的气势镇住了。五开间的面阔、近乎等距的间广、厚重的墙身,严整匀质的五踩重昂斗拱,平直的屋檐、绿琉璃瓦剪边的屋顶、华丽精美的脊饰,无不渗透着宽博率真的气质。天王殿进深六椽,殿内无柱;殿身前后均设檐廊,后檐不用斗拱,略显简朴。

最为抢眼的是天王殿前檐廊下的四尊力士。力士身材魁梧,足有3米高,且各占一间面阔,大气磅礴。他们转头斜视中央,目光如炬;容貌虽似,却以不同的表情、衣着、动作、兵器传达出各异的性情。最西侧-尊威而不怒,稳如泰山;西侧第二尊张口挥拳、坦胸露乳,似有奔雷之势;最东侧一尊与西二衣着颇似有呐喊助威之态:东侧第二尊身向东扭、聚精会神,俨然蓄势待发之姿。

天王殿内的泥塑依然精彩。弥勒佛化身的天冠菩萨端坐于中,左右帝释、梵天侍立,南墙倒坐四大天王,两侧分坐八大菩萨。在天王殿内供奉八大菩萨并不多见而天王殿阔绰的殿内空间也确实为众多泥塑提供了可能。在大殿前檐的门窗外围绘有云纹等花饰,窗间墙上绘有壁画。遥想当年,彩塑、壁画完工之时定然是色彩澄新、瑰丽华美。

双林寺韦陀菩萨

这尊韦陀菩萨,塑造得个性张扬、形象鲜明。其扭动的身姿、灵动的眼神所展现出的“刚中有柔、武中蕴文、威而不悍、机智勇猛、浑身是力、身如强弓、不动之动”气质,备受人们喜爱,经常被各类画册书籍和宣传材料用作封面。

双林寺·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内最大的殿宇,也是双林寺的主殿。殿前庭院宏扩,院子西南角的唐槐虽然还算枝繁叶茂,却被支撑枝干的柱子暗示出年老体衰的状态。

大殿下承低矮台基,上覆单檐歇山顶,面扩五间,前设檐廊,廊内保存古碑七通,殿前月台宽扩。殿身木色古朴,檐柱有侧脚和生起,外檐用五彩斗拱;明间檐下悬道光年间横匾一幅,上书“大雄宝殿”四字,笔力遒劲;檐廊上铺设天花并通饰彩画,凸显着大殿等级之高。

大殿进深四间,设天花和藻井,只是色彩崭新、构件完好,或为近年所修。殿内设凹字形佛坛,坛上供奉佛像7尊,正面主像为三世佛,正中佛像两侧立胁侍菩萨,主像前方坛下立“接引佛”一尊,主像两端侧坐文殊和普贤菩萨。除胁侍菩萨外,各佛像面色深暗,与其他殿内彩塑不似,或为后世重妆。殿内墙壁的白粉涂层之下还藏有“礼佛图”壁画,画工颇精。

据专家考证,大殿原为七层楼阁,后归祝融,明景泰三年(1452年)重修成现今形制。

双林寺精美的彩塑中,最出彩的,莫过于这尊被誉为“天下第一韦陀菩萨”的造像。

双林寺·释迦殿

释迦殿在天王殿的后面,建筑面阔五间、悬山屋顶,外部造型与内部梁架与天王殿颇似,只是檐下未用斗拱屋面还增加了方胜纹琉璃瓦聚锦装饰。

建筑形制虽略显低调,殿内彩塑却精美不减。释迦牟尼佛正中高坐,肤色粉润,眉目清秀,略带笑意有丰腴之态;佛陀身后背光花饰繁复,色彩柔和,有力地拓展了佛像的空间张力。左右胁侍菩萨则衣饰朴素,有凡人女侍之容。殿内四壁悬塑也十分精彩,圆雕、深、浅浮雕手法并用将释迦牟尼从投胎降生、涅槃成佛、四方传经、普度众生等连环画式故事立体化,丰富了空间层次和视觉效果。悬塑的故事场景集建筑、人物、车马、草木等元素为一体,栩栩如生,极具感染力。扇面墙背后以圆雕手法另塑渡海观音像一尊。在涌动的惊涛骇浪之中,观音仅乘一瓣红荷,侧身盘坐,衣带飘动,悠然自若。

据最新研究发现,释迦像之粉润肤色为用橙红色铅丹与白色锌钡白(立德粉)调和而成,再由立德粉1874年发明于英国、清末才传人我国的历史判断,释迦之容或为近代重妆。进一步的涂层剖面显微分析则指向早期佛像通体鎏金的可能。

跨出殿门,漆面剥落的横匾上写着“灵鹫遗风”四个大字,门框上方的墙套上彩绘的繁花仍清晰可见。

双林寺观音菩萨

观音观自在菩萨,塑得极其放松,她额头饱满、脸颊丰润,双眉轻抬、二目微张,那分睥睨众生的洒脱自然,让来者心中平添几分亲近感。

双林寺·千佛殿、菩萨殿

双林寺不仅拥有精美的彩塑,还不乏高质量的壁画作品。除大雄宝殿内被遮盖的壁画之外,尤以千佛殿和菩萨殿的外檐壁画为最。因此,两殿虽仅为配殿却是彩塑和壁画双璧生辉,实为难得。

菩萨殿在西侧,千佛殿是在东侧,两殿形制基本一致都是面阔七间、前出檐廊、悬山屋顶、不用斗拱,就木构而言并无甚特色。而两殿的外墙、门窗套、窗间墙、窗槛墙形式和构造均与其他殿宇一致,这些做法也是双林寺的特色之一。

两殿外檐壁画形式相仿,内容呼应。窗间墙绘菩萨立像,画像比例匀称,造型优雅;线条流畅,设色素雅;神情泰然,雍容华贵。门窗上部走马板位置以逆时针为序绘制“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连环图,建筑、人物、车马、草木场景丰富,刻画生动。门窗套位置则围以旋子彩画,或许是对木构彩画形式的模仿,又恰似将壁画装裱起来的画边,别具匠心。

两殿的彩塑还是精彩。观音殿主像为千手观音,左右侍以帝释天和梵天,四面墙壁上悬塑400余尊菩萨,叹为观止。千佛殿主像为自在观音,左右侍韦驮和夜叉,尤以韦驮最为传神,曾有“东方大卫”之誉,并不为过;四周墙壁又悬塑佛像500余尊,目不暇接。

双林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

千手千眼观音,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手势千变万化,塑造得纤巧而富有弹性,那种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尊荣,令人过目难忘。

与大多数寺观不同,双林寺里的神佛塑像,已经不再高高在上、威严庄重,而是更加世俗化,更多地加入了人性中的喜怒哀乐,哪怕只有细致入微的表情,却也已经足以让人产生亲切感。

双林寺善财童子

双林寺·娘娘殿

娘娘殿位于双林寺中轴线的最北端,殿北即是堡墙,大殿的南边与大雄宝殿的距离也不远,两侧并没有设配殿。这座娘娘殿与大雄宝殿的恢宏之势形成鲜明对比。就整个寺院的篇章结构”而言,这座殿正如高湖后面的余韵、平静祥和。

娘娘殿面阔五间,前有檐廊。明间与次间同设隔扇门,稍间置直棂窗,窗洞周边的墙套做法与其他殿宇相类。正面檐下用四铺作斗拱,尺度颇小,各补间仅施一朵,布局疏朗。屋顶为悬山式坡度略陡、正脊平直。南北两侧的梁架其实并不对称,通五架椽分成南三北二形式、恰好是与南侧檐廊设计的相契合。

在殿内供奉娘娘主像七尊。端坐于宝座之上,宫女太监侍立左右,人物发饰和衣着均有明代特征,只是动作和神情的刻画则不及其他殿宇生动。或许并非出自15世纪那位中国的“米开朗琪罗”——达蒲里庄塑匠人段孟春之手。殿内墙壁曾满绘壁画,可惜损坏严重、漫漶不清,唯北壁上的宫延建筑依稀可辨,从青红搭配仍可窥见西风之艳丽。

据专家考证,这座娘娘殿建于明正德年间(1505年-1521年),清代曾对彩塑进行重修。

每次去双林寺,我都会好奇,这么珍贵的国宝级文物,是如何在数百年的动荡岁月中躲过天灾人祸保存至今的呢?

事实上,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双林寺曾作为阎锡山部队的驻所,其中的释迦殿更是被当作伙房使用,许多珍贵塑像都是在那一时期遭到损毁。

好在,那时的欧美探险家未发现双林寺,而侵华日军也未将双林寺劫掠毁坏一空。

日寇进入山西之后,大肆掠夺、毁坏珍贵的文物古迹,不少石雕造像、彩塑、壁画惨遭厄运。仅是在“七·七事变”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即1939年底之前),梁思成先生考察公布于众的十余处山西古建筑就已变成了瓦砾,其它未被统计的古建筑,更是损失惨重。

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之风刮到平遥,许多文物毁于一旦。当地村民被迫将双林寺装扮成粮库以躲避冲击,并多次打退前来打砸双林寺文物的小将们。

桥头村村民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持之以恒的坚守,保护住双林寺免遭劫难,才让我们今天仍能得见这代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传承不断的伟大的雕塑艺术和古老建筑,他们的功绩,值得永远铭记。

【本页图文是“巡游华夏TourChina”原创,全网版权监测中,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搬运。】

0 阅读:36

华夏说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