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事史上,很多将领之所以能出名,乃是因为打过一两次或者很多次的胜仗,从而留名青史。
但是也不是没有例外,一如赵括,他之所以能为后人熟知,便是因为在长平之战中被打败的缘故。
而在近代史上,同样也有着这样的人物,一如国民党将领张辉瓒便是一个,他的出名靠的是被红军所俘。
身为国民党将领的他,并无赫赫之功,但是因为被俘却被毛主席一高兴便写入了诗词之中,一句“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满龙冈千峰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攒。”也让他为人熟知,成了“名将”。
而对于这个被红军俘虏的“名将”,后来毛主席又是如何处置的呢?
张辉瓒生于1885年,湖南长沙人,从这一点上论也算是毛主席的乡党。但相比于毛主席的家庭状况,他则是出生于一个标准的地主家庭之中。
也是因为家里有钱,所以他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后来考入了军官讲武学堂,毕业后赴日本士官学校留学,成为了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海归军校生。
回国后,他公开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结果被袁世凯下令通缉。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启后,他加入了讨伐北洋军阀的军队,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四师师长,成为了一名手握重兵的军事将领。
不过虽然他参加了北伐军,但他在思想上并不认同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曾公开痛骂三民主义,而且他对十月革命等相关思想和主张也强烈反对,甚至可以说是恨之入骨。
四一二事变后,他摇身一变,成了蒋介石的得利助手,亲自指挥部队和特务机构大肆抓人,死在他手里的同志数以千计之多。
虽然他在这些方面立了功,但他性格比较冲动,不能谨言慎行,很多同僚并不欢迎他。但蒋介石却认为他有用,至少在大多数人都不敢出头的时候,他可以成为出头鸟。于是在进攻红军的第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时,张辉瓒被任命为江西全省剿匪总指挥,领兵十万进攻苏区。
1930年底,国民党军开始进攻苏区。此时的苏区虽然已经建成了军事防线、学校和医院等基础设施,但实力上依然比较弱,缺少武器装备,因此面对强敌,红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打法,没有硬拼,战略性的放弃了一些地区。张辉瓒在取得一些胜利后,更加不把红军和根据地百姓放在眼里,抓捕和杀害了很多同志和无辜群众,因此苏区的红军和百姓一听说他的名字,都恨的牙痒痒。尤其是东固地区,因为他的一声令下,导致方圆四十里之内的人都被杀光。
连续的取胜也让他越来越无所顾忌,开始孤军深入,毛主席和朱德决定把握战机,对他亲自率领的九千先头部队实施包围歼灭战。
在小别村一带,红军完成了合围,战斗立即打响。张辉瓒带领的部队一方面人少,另一方面不熟悉地形,连续的胜利也让部队成了骄兵,根本没有什么抗打击能力,很快一触即溃。他孤身逃到了山上,钻到了一处土洞里,没过多久,红军就发现了他,将他俘虏。
江西省主席鲁涤平听说张辉瓒被俘的消息后大为恼火,只能下令部队撤退,红军的第一次反围剿战斗取得胜利,俘虏了这员“大将”的同时,还缴获大量武器弹药。
蒋介石得知消息后十分焦急,提出了交换俘虏的方案,除了换人,还可以再交付20万元赎金。蒋介石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因为看中他,而是担心此人被杀影响军心。毕竟他是第一个指挥大军进攻苏区的主将,一旦被杀了,无疑会让其他人投鼠忌,不敢再领兵进攻。
对于蒋介石开出的条件,毛主席和朱德等人和其他重要干部反复讨论,根据地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当时苏区正处于经济困难状态,如果能用此人换来大量现金和被俘同志,或许更有价值,也能体现红军优待俘虏的一贯政策。另一种意见则认为此人作为第一个率大军进攻苏区的敌军将领,如果能够将其枪毙,可以鼓舞人心。
对此,根据地广大百姓普遍认为应该枪毙他,不少人要求公开进行审判。
经过讨论,红军决定在1931年1月28日对其进行公开审判,当天有上万人来到现场,为了避免出现混乱,有数千名红军在场地维持秩序。眼看自己要被处决,他在现场多次求饶,甚至还公开向着乡党毛主席大喊“润之,救我”,幻想着毛主席会念在老乡情分上放他一马,但显然毛主席不会在这种问题上徇私情,最终他也被处决。
其实从他在根据地耀武扬威、欺压民众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会有这样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