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水城隍庙纪事
这是一个城池的兴衰碎片,这更是一座庙的光辉一页。丹水城隍庙,默默地耸立在这里,它曾见证了浩浩丹江航运的繁华,也曾俯瞰了人间的冷暖悲欢。千余年过去了,江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些快要消退了的历史,再一次被世人拾起,被重新打量,装订。
(一)一座城的记忆
明时的竹林关老城外,以“一柏担三庙”处最为繁华。这三座庙中,城隍庙最威武,森严,门前的匾额上书着“赏善罚恶”四字,神龛上供奉着牛头马面,阎罗无常等神像,个个造型怪异,表情狰狞,令人望而生畏。迄今为止,丹水城隍庙是商洛境内道观法事做的最讲究也最排场,香火最旺盛的道教宫观。
那时候的关城,为块石夯土结构,绿苔遍布,常年遭雨淋而不倒。东起杨泗庙东巷子,西至娘娘庙东,北至城隍庙后墙,南到华家巷南墙根。东西长约170米,南北宽约90米。老爷庙位于今金利山庄酒店处,娘娘庙在如今的镇江宾馆正对面。加上杨泗庙,每一座庙前都正对戏楼,共有4大戏楼。老爷庙在1954年遭到水毁,戏楼挪向后街。除此外,还有小杨泗庙较为驰名。小杨泗庙在如今的聂土改民居与一队巷十字路口处。大小是一间房,放置闹元宵后的狮子,龙身。
老街东西各有两个过风楼。东边的在东巷子和语录塔旁,形成丁字,供人出入。西边过风楼建在现地段医院处。城内建筑具有南国明媚婉约风韵,商铺林立,竟相繁华。城外参差着高矮不一的民居和堆放杂货骡马的圈舍。1954年的一场水灾,满城尽毁,城隍庙因地基牢固而保存完好,是以风水先生说城隍庙建在“金线系葫芦”处。
(二)水旱码头
从东巷子一直向北即到码头,就在城隍庙后面偏东方向,大约呈月牙形,从干沟湾到小龙嘴每天停泊着40至50条船,规模颇为庞大。竹林关码头北接龙驹寨,南连荆紫关,货物直达西北各省,荆楚湘各地,是以水运非常发达。从竹林关到湖北老河口共计480里水路。一船风波里,几多劳苦人。滩险,浪紧,水急,一路向东,有几个大的停靠点,过风楼,荆紫关,淅川,最后到达老河口。货物从这里出箱,流通全国。
老河口上来的有布匹,丝绸百货,瓷器,香油等。竹林关下去的,却是本地独有的土特产,比如蓝靛,龙须草,柿饼,核桃,五味子,柴胡等药草,一张芦苇席子包卷了它们,山一样的堆放到了船上。有时是西北的盐,动物的皮毛,桐油生漆等,顺流而下,在另一个码头交汇,中转。镇安柞水到河南的商贩,通过骡子拉货,人力担挑来到竹林关,也要住店歇宿,调整体力。“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继续向南,直达湖北郧西府。在那样的年月,整夜可以听到骡子敲打着青石板的哒哒声,还有褡裢里的铜钱响闹。
一条船,往往需要最低10人左右的纤夫。船只只要一出动,就忙坏了大大小小的供应店和客舍。4个卖肉的肉架子一溜顺的摆放着,供吃,不会儿,10头猪就卖个精光。10个磨房同时转动,推磨麦子,毛驴不停地喘着粗气。由此衍生了160多个金字招牌商铺,逞一时之繁华。
这些船工在这里大块地吃肉,大碗地喝酒后,行船入水,往往到老河口后才可以饱吃一顿肉,洗去满身的疲惫和征程的汗渍。直到清末民初,竹林关还残存了刘德荣,赵连山,闫麻子等多家造船厂。在叮叮当当的凿木声中,一条船刷了桐漆,合了铆钉,竖起了桅杆,就可下水了。年出厂约20至30艘大船。
(三)一个披着黄袍的地方城隍爷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灵之一,也是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的神。县城隍是冥界的地方官,大家称呼为阎王,管审案,判刑等,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
丹水城隍庙在竹林关过境路中段。重檐翘角,威武庄严。硬山顶,东西长11米,南北宽22米,建有正殿,拜殿各三间。建筑面积达200多平方米。在袅袅的香烟中,信男善女叩头膜拜一番,让日夜哗哗作响的丹江水,洗去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烦恼和忧愁。据史料记载,丹水城隍庙始建于明成化13年,即公元1477年,当年竹林关设巡检司。距今已有400至600多年的历史了。巡检司,相当于地方一级的行政机构,主要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竹林关为鄂,豫,陕结合部的重要关口,与漫川关,荆紫关遥相呼应。徐霞客游记里提到“龙关”二字,即为竹林关,山阳县志称其为州河口。在默默的守望中,丹水城隍庙如一位站在暮色中的老人,点缀着风景,见证了一个城的历史变迁。
据常道长讲,明末,明洪武让儿子建文继承皇位,为了考验小儿子建玉的品性和担当,将他流放到了富饶而有偏远的竹林关之地,并在此设立丹水县,册封他为丹水县长。建玉在当地与民同乐,同甘共苦,很得民众喜爱,死后被追封为城隍。建玉因与皇家有关,是龙的子孙,按照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披的是黄袍。这样,就形成了全国独一无二的披着黄袍的地方城隍爷。
(四) 民国及以后的现实状况
民国初期,以竹林关为治所,先后设过竹岗区,长岗区。李先念在陕南建立根据地时,也曾以竹林关为中心,建立过“商山商”县。城隍庙成为办事处,驻扎过军队等。
在解放初(1949——1950年左右)城隍庙受高层领导平坟灭墓的思想影响,一帮四五年级高级小学的学生(15六岁左右)推倒了神像,砸烂了香台。
文革时又毁坏过一次。随后,乡政府驻扎在城隍庙里,村上将这里设为办公处,孤寡老人姜念焕看管大门。
2004年,通过层人士以及信徒努力,上级文化部门批复,恢复丹水城隍庙道观为旅游胜地。村上负责人边振江和丑建民等人组织劳力和物力重新修缮了城隍庙。道师常世堂成为第一任道长,主持至今。
(五)道长常世堂简介
道长常世堂,现年88岁,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是丹水城隍庙道观的第一任商洛道教协会认证的宫观主持。
他以前在家里做豆腐,炸麻花,简单的生活,自然的耕作。1994年,他主持修复了桃花寨的顺天老母庙后,由于他勤劳忘我,质朴虔诚,大家一致推举他为城隍庙主持。常道长开始勤学法医,并学针灸推拿,打火等中医医术,不收钱财,超然物外,干一切积德行善之事。在他的不断教化下,竹林关人懂得了包容,自然,素朴,至诚等道德观念。
(六)祭祀活动
农历正月15是城隍庙庙会。庙会这天,村口唱戏三天,庙内做经事,拜北斗等。除此之外,祭祀活动还有7月15的放河灯,10月1日巡乡等。
1942年七月间,河南南阳一带旱灾,引来大量蝗虫。蝗虫过处,稻谷颗粒无收。有个村民于7月15晚上做梦,需扎河灯引诱蝗虫喂鱼,方可消灾。于是,第二天人们赶制了好多河灯,将蝗虫烧死于水中。至此,7月15放河灯流传下来。放河灯是城隍庙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其主要目的就是消灾,保佑当地百姓一生平安。
这天,竹林关境内大小道观的道徒们齐聚城隍庙,做完道场后,抬着河灯敲锣打鼓游街,沿街群众鸣炮欢送。持续到华灯初上时,将灯置于河上,带着祝福,漂流到海。两岸鞭炮长鸣,人影散乱,钟磬齐奏,热闹非凡。
竹林关城内外庙宇遍布,大小计20多处,僧道并存。最大的庙宇当属娘娘庙,老爷庙,城隍庙和杨泗庙,寺台的菩萨庙等。每一个庙宇,都有自己的庙会,庙内作法事,庙对面的戏楼唱大戏,人声鼎沸,钟鼓丝音袅袅不绝。
特别是三月十八的娘娘庙会,临近几省的客商往来不断,物资交流达到了顶峰,盛况空前,成就了陕南集镇这颗璀璨耀眼的明珠。连续三天,日夜有戏,每一个剧目都不重复。同时,还伴有杂耍,路灯会,人们享有了真正的太平盛世,流光溢彩。那时,到会助兴的有汉剧聂,刘,二姓,还有刘长德所领的枪戏,古路河徐明启的线胡,皮影子戏等很受民众喜爱,所到之处,喝彩声不绝于耳。
在一阵又一阵的鞭炮声中,香客朝圣般步入丹水城隍庙内。城隍庙沐浴在一片霞光之中。
(文中图片提供者:曹长江)
作者简介:
丹凤晒晒,陕西商洛人,70后,网络写手。乡土风情记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