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首诗看苏轼的感性和苏辙的理性

鸿永讲语文 2024-08-18 02:04:11

苏轼在各地奔波辗转后,看到生灵涂炭,虽极力想救民于水火,但总感无能为力,现实的阻力太大,他有时也会有像陶渊明一般,感到官场的羁绊,自己无所作为,流连诗酒,不能消除内心的凄怆,于是他就想到要回归田园,便寄信给在陈州做官的弟弟,试探弟弟的意思。

于是写下了《山村五绝》(其五)

窃禄忘归我自羞,丰年底事汝忧愁。

不须更待飞鸢坠,方念平生马少游。

典故:“不须”两句:引用汉代马援的故事,表明作者想隐退的心情。汉代马援的从弟马少游曾劝马援不要追求高官厚禄,衣食足用就可以了。马援后来曾说:“当吾在浪泊、西里间,虏未灭之时,下潦上雾,毒气熏蒸,仰视飞鸢跕跕(dié dié,下坠貌)水中,卧念少游平生时语,何可得也。

为了这些俸禄一直不归隐,为此我感到惭愧,丰收的年景何事还会让人忧愁呢。

我想早早隐退山林,不要像汉代马援一样,直看到飞鸢坠入水中,才想起少游劝诫的话。

一遇到挫折,苏轼做不到,又忧心黎民,只想逃避,隐居田园,远离纷争,可是苏辙则不一样,收到兄长的来信,他是冷静的,他在《次韵子瞻山村五绝》中这样回复:

贫贱终身未要羞,山林难处便堪愁。近来南海波尤恶,未许乘浮自在游。

还是苏辙较为理性,他认为,回归山野注定一生贫贱,何况山野也有山野的难处,南海一带风波不断,独自乘船漫游的后果不堪设想。他以南海作比,劝慰哥哥别任性,不要为了逞一时之快,言辞果断坚决,丝毫不给苏轼思考的余地。

哥哥苏轼永远是外向豪放的,就像庐山瀑布,倾泻而下,不管别人怎么想,我先说为快。但是苏辙却,内敛沉静,犹如一汪潭水,静谧深沉,活在现在,踏实接地气。

0 阅读:3

鸿永讲语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