谥号是对一个君王生平的所作所为,功过是非进行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并且谥号是对人死以后所加,供给将来进祖庙排序,和子孙祭祀时所使用的,所以定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
那么,为什么楚共王在临死之前,要给自己取一个恶谥呢?接下来我们来讲讲。
楚共王是楚庄王的儿子,楚共王继位后,虽然没有他父亲楚庄王的雄才大略,但是,也算把楚国治理得像模像样。对外征服蛮夷,把楚国的势力向南方推进了很多。
但是,在与晋国争霸中,略逊色一点。在鄢陵之战中败于晋国,自己还失去了一只眼睛,而子反(公子侧)也在鄢陵之战后自杀。
胜败乃兵家常事,可是,楚共王却把这次失败视为奇耻大辱。甚至在临终之前,还在做深刻的检讨,并且强烈要求诸大夫给自己的谥号,定为“灵”或“厉”。
“灵”和“厉”那可是恶谥啊!这么严肃的事情,群臣当然不敢轻易答应下来,况且,楚共王在位期间,并没有很大的过错。
楚共王的要求,不符合常理,也不符合事实,因此没有人敢答应。但是,楚共王很坚决,多次下达命令多达五次,大家无奈之下才勉强答应下来。
不久,楚共王去世。令伊子囊(即公子贞,楚共王弟)召集大家定谥号。有人说要按照楚共王的遗命。
聪明的子囊玩了一个偷换概念的把戏,他说道:”没错,我理解先王的遗是“共”,怎么可以不遵从呢?楚国在先王的治理下,能让蛮夷臣服,使南海归化。
这说明了先王是谨守江山社稷的,更难得的是先王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这难道不算‘共(恭)’吗?因此,我理解的遗民就是‘共’。”
就这样,纠结了多日的难题迎刃而解,大家都一致认可“共”这个谥号。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楚共王的智诈,由于对自己不够自信,怕后人给自己加恶谥,所以才故意以退为进,从而博得人们的同情,进而得到一个好的谥号。
但是,这个说法明显不够有说服力。楚共王主导对晋国的鄢陵之战的失败,并非全部的过错都是楚共王,况且晋国当时还是比较强大的,楚国输了也是情理之中。
因此,楚共王也不会承担多大的责任,毕竟谁还不会在作战中失误过呢?
楚共王这个敢于承认自己的过错,勇于正视自己问题的优点,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就算是普通人,都是很难承认自己的过错,更何况是一介帝王呢?
楚共王的故事,让我们唏嘘不已,也让我们反思,在平常中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