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桓公(公元前711年至公元前694年在位 )一生中,做了三件错事,使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最终导致自己被杀身亡,可以说是可怜又可恨。
那么他究竟做了哪三件错事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
鲁桓公”三错“致其灭亡
第一件错事
鲁桓公和兄长鲁隐公都是惠公的儿子。鲁隐公虽然年长,但是其母亲地位低下,所以他是庶出。鲁桓公的母亲是宋公之女,是惠公的正妻,因此,鲁桓公自然是嫡子。
根据规定,继承王位的本应该是鲁桓公,惠公临去世之前,考虑到桓公太幼小。于是,就安排鲁隐公先行摄政(类似于监国),尊奉桓公母子为太后和太子,等桓公长大之后再还政给他。
隐公摄政期间,谨遵父亲的教诲,处处呵护桓公母子。看着桓公一天天长大,隐公也准备退位还政。
这时候,有个叫羽父的大臣,怂恿隐公杀掉桓公自立,隐公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羽父没想到隐公会拒绝他,他害怕自己的阴谋败露,于是,就反过来劝说桓公杀掉隐公。
没想到桓公对待呵护自己有加的兄长,断然下了杀心。就这样,桓公与羽父相互勾结,联手杀了隐公,自己做了正式的国君。
第二件错事
鲁国的始封之君是周公旦,众所周知,周公旦是修制周礼的人,周公的后代也谨遵周公的教诲。受此影响,鲁国礼制非常完善,所以,鲁国也被称为“礼仪之邦”。
到了春秋时期,虽说有点“礼乐崩坏”,但是鲁国仍旧行使周礼,因此天下诸侯也不敢小觑鲁国,“礼”也是鲁国的国本。
但是,鲁桓公却公然破坏礼法,结果就会危及国家,招来杀生之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桓公继位不久,宋国发生内乱,华父督杀了宋国国君和托孤大臣孔父嘉,并且抢了孔父嘉的妻子,自己执掌大权,并另立了新君。
华父督担心其他诸侯国,会出于正义的说辞来讨伐自己,于是就主动约盟,贿赂了周边的齐,郑,陈,鲁等国。各国承认了华父督的政权。
桓公收到的贿赂是郜鼎,桓公不顾大臣的劝阻,公然把郜鼎摆在了太庙。这是破坏了礼制,必然会动其国本。
第三件错事
桓公继位后,从齐国娶了正妻,名为文姜。这个文姜可不是省事的人,但是桓公贪图文姜的美貌,不计后果娶了她。
文姜是齐襄公的妹妹,但是,他们两个人暗地里却通奸乱伦。文姜出嫁时,齐襄公还依依不舍。
文姜嫁到鲁国多年后,仍然不思悔改。在鲁恒公十八年(公元前694年),文姜和鲁桓公一起回到齐国。文姜和齐襄公再次见面,犹如干柴烈火,再次做出淫秽之事。
被鲁桓公知道后,文姜一不做二不休,与齐襄公商量后,他们决定杀了鲁桓公。于是,齐襄公邀请桓公聚宴,在桓公醉酒后,指使公子彭生杀了桓公。
至此,鲁桓公死亡,而鲁国迫于齐国的强大也无可奈何,只能要求杀了公子彭生。
观其鲁桓公一生,就只能用“该”来形容他。
第一件事反映了他贪权,不顾亲情杀害对自己呵护有加的兄长;第二件事反映了他贪利,不顾礼法,公然做出破坏礼制的事;第三件事反映了他贪色,为了美色而娶了这样一个人。
历史是这样,现实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多少人是“鲁桓公”?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反映了人性本恶,因此我们要用道德和法律来约束自己。
学历史,看古今。让我们从古人的事件中找出智慧,并学会以史为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