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战国时代,配合崭新的大一统政治局面,秦始皇推行一连串的统一措施,把全国不同的标准划一起来。
为了集权于中央,秦始皇废除封建制度,中央政府实行以丞相为核心的三公九卿制度。秦始皇又把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郡置郡守,负责执行中央的政令,并统领若干个县,县置县令,其下还设有一些民间基层组织。全国推行一套统一的政治制度,不再使用犹如地方自治的封建模式,官员均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为了方便政府收税,秦始皇统一货币,以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采用圆型方孔的「半两钱」。货币由政府统一铸造,禁止地方私铸。
为了方便政令传递,秦始皇统一文字,把秦国通行的大篆简化为小篆,颁行全国使用。但简化后的小篆依然不易书写,一些低级官吏把小篆再简化,成为民间流行的隶书。
为了方便管理民生,避免各地量度标准不一带来混乱,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长度、容量及重量等的标准,并由政府监制及颁行器具,以便地方执行。
为了便利监察地方,配合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网络,秦始皇统一车轨,规定马车两轮之间宽六尺,一车可以通行全国。
齐国刀币 (图一) 较秦国铜钱 (图二) 不便, 齐国文字 (图三) 较秦国文字 (图四) 简洁
如何理解秦始皇把纷乱的标准统一起来呢?试想,如果不是秦国吞并六国,「纷乱」是正常现象,各国拥有一致标准,当然带来方便,但各国拥有自己的标准也是合情合理。换言之,这种统一是六国被吞并后的结果,既然成为一个国家,自然需要在国内推行一套统一的生活标准。
如何理解秦始皇推行统一制度的动机?统一的措施带来百姓生活的便利,有助经济及文化交流,但这些是统一的「副作用」,不是秦始皇的原意,甚至可以这样说,秦始皇不是寻找一个有利全国的统一标准,否则就不会采用书写最不便的小篆,隶书的流行正说明小篆的不便。秦始皇的所谓统一,简单来说,只是一个「秦化」的过程,由胜利者秦国,把他们的标准加诸战败者六国身上,秦国的货币、文字、度量衡及车轨等标准应用于全国各地,表达了皇帝的统治权威。
从「秦化」的角度,或许对焚书一事也带来更广阔的理解。(坑儒是另一回事,只是习惯把两事并称为「焚书坑儒」) 秦始皇要控制言论,于是只保留博士官藏书,禁止民间私藏诸子百家,换言之,学问的解释权就在于中央。至于民间焚烧,百姓可以保存秦史,也可以保留医药、卜筮、种植等书籍,除了因为内容实用,也正好说明「秦化」动机,焚毁与保留在于其政治取向,而不是文化角色。
秦始皇统一天下,除了政治上建立第一个统一帝国,也透过一连串统一措施,建立大一统的观念。对当时百姓来说,是被迫遵从的「秦化」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百姓渐渐消除民族隔阂,促进了民族融合,形成中华民族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