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当所有人都在手撕某只羊录音的时候,一起发生在株洲的重大车祸事故更加令人揪心。
9月23日早上7点多,正值早高峰时间,一辆白色网约电动车,恰好从株洲芦淞大桥的西桥头向东桥头行驶。
从后车和白色网约车的行车记录仪里,可以清楚的看到,当时桥上的车流量比较大,上桥后白色网约车正常行驶了一小段后,就遇到了拥堵。
可就在白色网约车试图停下来的时候,后车,也就是紧跟它身后的一辆出租车,因反应不及,导致追尾。
事情到了这里,其实按照正常思维来想,也并没有什么,别说早晚高峰了,就说平时开车,后车司机如果稍有不慎,也容易发生追尾事故。
再说,在这样低速行驶的过程中,即便发生了追尾事故,也一般不太严重,大不了前面的白色网约车又追尾了前车,造成三车或多车追尾的事故发生。
但这起事故,最诡异的地方就在这里。
从出租车的行车记录仪里可以看到,白色网约车被追尾后,它并不是直直地向前移动,或因为司机反应不及,追尾上前面的车。
而是以一种诡异的弧度,朝对向车道驶去,加上中间没有有效的隔离措施,白色网约车在沿着中线行驶一段后,从白色网约车的行车记录仪里可以看到,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石墩。
为了避免车辆撞击石墩,司机再次向左打方向盘,直接冲到了对向车道,避开了所有车之后,又冲上了没有任何隔离措施的非机动车道。
接下来就是这起事故最惨烈的地方。
对向车道隔离带上的非机动车,很多因为事发突然,又因旁边机动车阻挡了视线,当白色网约车突然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很多人都来不及刹车,直直地撞了上去。
也不知道车内发生了什么,只听司机不停大喊“完了,完了”,但并没有一点刹车的意思,而是连撞了几辆非机动车后,又右转方向撞上了两辆机动车和隔离带后,才被迫停了下来。
司机更是当场吓傻了眼,从白色网约车上下来,看到这惨不忍睹的一幕后,一边 打电话,一边情绪崩溃。
02
据目击者透露,现场一片狼藉,被撞非机动车的零配件散落一地,即便在室外,也能清晰地闻到一大股血腥味直冲鼻腔。
有些胆小的人更是看都不敢看一眼,就直接转头另择它路,有些胆子大的,一边帮忙救援,一边感叹,真的很惨。
被撞的人横七竖八的躺在地上,一动不动,有人的身体甚至以一种诡异的姿势扭曲着,看起来已失去了生命体征。
另有网友爆料说,最让人唏嘘的是,在这次事故的遇难人数中,还有一对正上一年级的双胞胎小男孩。
真是想一想就觉得心头一酸,对于这家人来说,没人能想到,刚开学不久,一个普通的清晨,居然和孩子们就是天人相隔,这无疑是灭顶之灾。
很快,株洲市公安局发布的警情通报也出来了,上面大致公布了事故相关的一些情况:
白色小轿车司机,姓刘,男,43岁。
出租车司机,姓王,男,57岁。
刘某的白色小轿车被王某的车追尾后,因为车辆失控向对向车道与多车相撞,最后造成了6死7伤的惨烈交通事故。
可显然面对这样的重大交通事故,这样的警情通报网友们是不会买账的,其中有几个疑点,更是网友们急需想知道的答案。
03
首先,白色网约车被追尾后,正常来说,要不司机反应灵敏,及时刹车,把事故的影响降到最低。
退一步来说,网约车司机即便反应不及时,没来得及刹车,也是直接追尾前车,怎么就这么诡异的向对面车道冲过去?
虽然警情通报里说了,网约车被追尾后,因为车辆失控才冲向了对向车道,但到底是人失控导致了车失控,还是车失控人根本无法控制,这里并没有解释清楚。
其实这一点,对理清整起事故来说非常重要。
如果是人失控,比如司机是新手,被追尾后,慌了,把油门当刹车踩,并猛的打方向盘才导致车辆偏离了直行轨道,向对向车道冲过去。
如果是车失控,那网约车司机为何又要朝对向车道打方向盘呢?难道他不知道,直接撞上前车算是相对的最优解吗?
其次,为什么网约车冲向对侧车道之后,司机没有立刻踩刹车,而是任凭车继续往前开,最后看到要撞到前面隔离带的石墩后,又再次往左打方向盘,导致横穿对向车道,撞上反应不及非机动车道上正常行驶的车?
这一点很关键,也直接解释了前面的那个问题,到底是人失控?还是车失控?
当然,从网约车行车记录仪司机当时的反应可以看到,他本能反应绝不是杀心四起,恶意报复社会,而是在慌乱中不知道如何处置。
显然,当时他已经无法控制车了。
换句话说,很可能事故发生的时候,人和车一起失控了。
对于这个疑问,有懂行的网友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估计网约车司机使用的是单踏板模式。
这种模式对很多司机来说是两个极端,喜欢的人觉得这样开车很方便,很刺激,不喜欢的人却觉得,在这种模式下开车,危险系数很高,一不小心就会出现油门和刹车不分的状况。
如果真是这样,这也就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网约车在被追尾后,没有停下来,或撞上前车,而是冲向对面车道后,而且车速明显感觉越来越快,并冲进非机动车道后,才造成了这么大的伤亡。
另外从媒体发布的信息可以看到,这辆白色网约车这个月才刚取得运输证。
04
最后一点,也是最有可能避免这起重大事故发生的一点。
综合各媒体报道,事发地芦淞大桥为双向六车道,机动车在中间四个车道行驶,大量非机动车行驶在靠外的两个车道。
虽然这种桥建成后对当地缓解早晚高峰时期的交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这座大桥在使用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通行弊端,或者说安全因素:
在大桥东西两端的上下桥匝道,因为没有固定的隔离带措施,所以可以看到,大量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
上了桥之后,这种情况也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好转,除了桥中间一段有用物理方式隔离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外,其它路段均为各类车辆并行。
另外,从多个事发时的行车记录仪里可以看到,两个相反方向的车道之间,也没有物理隔离带。
这些因素相加,就导致了白色网约车在失控之后,不仅能轻而易举地冲向对向车道,更能轻而易举地冲进非机动车道,造成如此严重的后果。
这也是我们急须想问的:
上下桥匝道的混行设计如此不安全,为何相关部门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把保障安全这一条做到前面?
如果这座桥的设计不是如此不安全,那即便网约车被追尾后失控,是否也能撞上隔离带,最大程度的减少人员的伤亡?
所以,再次证明了海恩法则在重大事故中,对我们的警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雪崩时的每一片雪花,都绝不无辜。
原创不易,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转发与留言,是猫叔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