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为四大名著中,受众范围最广的经典神话小说,自然是家喻户晓了,尤其是随着影视事业的蓬勃发展,西游记从文字被搬上了荧屏,受到了普及,进一步变得妇孺皆知。
可是你知道吗?《西游记》可以是一部简单的,充满想象的童话小说,同时,《西游记》也可以是一部充满人情世故,反映现实的评判性小说,因为书中充满矛盾的细节,实在是太多太多。
这里列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西游记中最为善良的黄狮精,落得个被五马分尸的下场,为何西游记中杀人不眨眼的金翅大鹏雕,却能完美收场?都说西游记中的沙和尚老实,可是为何沙和尚能够预料到红孩儿与孙悟空必然反目,且说出“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如此世故的话?为何唐僧时常教导孙悟空出家人不打诳语,自己却与观音菩萨合谋,欺骗孙悟空带上紧箍圈?
总而言之,西游记中这类前后矛盾,颠覆人设的细节,太多太多了,今天来细讲其中一个细节,为何孙悟空打死了六贼,犯了杀生大忌,最终孙悟空还能成佛,且在灵山诸佛中的排位还超过了观音。
虽然说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这五百年的时间,对于凡人来讲,实在是太长,但是对于孙悟空而言,即使再压上五百年,也只是转眼一瞬,因此,孙悟空刚刚被唐僧救出五行山时,大闹天宫在孙悟空脑海中,仿佛是昨天的事情,因此,要想通过五行山来除去孙悟空的顽性和戾气,几乎是不可能的。
孙悟空一逃出五行山,身上的戾气便立马显现出来,他先是杀了一只虎妖,紧接着,遇到了一伙强盗,趁着唐僧的一个不注意,他将这六个强盗,一一打死。
要知道,这一事件,发生在原著的第十四回,而在原著的第八回,孙悟空便被带上来紧箍圈,唐僧知道孙悟空杀生后,难免一顿紧箍咒乱念。
无论如何,按照道理,孙悟空此时已经杀生了,别说他后来成佛的可能性都没有,就连参与取经的资格都没有,因为孙悟空这一做法,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的慈悲心怀,相违背了。
可是,最终如来对此事始终黑不提白不提,要知道,如来是有天眼的,对于取经的一举一动,他都了如指掌,况且西天取经的整个过程,天庭也是暗中派人监视,如果孙悟空真的杀生了,不仅仅不能逃过监视,同时在杀生的那一刹那,佛教道教的人马就应该出手解决。
最终的结局,孙悟空成佛了,而且在佛道两家的监视中,孙悟空杀了六贼。
这一因果,表面上看起来很矛盾,其实有一个最终解释:被孙悟空杀死的,并不是人,而是孙悟空自己六根幻化出来的假象。
从这六个贼人的名字便可得知答案,他们的名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正常凡人会取这么一个名字吗?这六个名字,都是符合佛法的,取这样名字的人,自然是深谙佛法,如果是深谙佛法的人,会去当强盗吗?
可见,强盗的身份取这样的名字,也是存在矛盾的。
这六个名字合起来,便是“眼耳鼻舌身意”,即所谓的六根,因此,这伙强盗是孙悟空的六根所化。
再来看看原著这一回的标题,无论是《西游记》还是《红楼梦》,古代小说的标题,取得非常谨慎,惜字如金,西游记很多谜团,在正文中存在争议,但是在标题中,作者已经给出了答案,只是很多读者忽视了。
例如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之辨,有一种观点认为六耳猕猴是另一个个体,有一种观点认为六耳猕猴是孙悟空内心幻化而成,而第二种观点才是符合事实的,因为这一回的标题是《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
再回过头来看孙悟空除六贼这一回的标题,为《心猿归正,六贼无踪》,可见,从标题也暗示了,六贼就是孙悟空内心产生的幻觉。
我以为耶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