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荐出的不光是勇气,还是解决问题的高超能力

冷玉看文化 2024-08-14 15:30:51

​“毛遂自荐”是一个人尽皆知的典故。

它讲的是,战国后期,秦攻赵,赵欲与楚结盟,丞相赵胜挑选门客赴楚谈判,毛遂主动请缨,最终完成任务的故事。

小时候,每次读到这个故事,我都觉得毛遂很有勇气和才能,但是从未想过他是如何自荐成功的,又是如何顺利完成任务的。

这几日,我又读到这个故事,便往深处想了想,终于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平原君赵胜手下有三千门客,能者颇多,而毛遂只是坐在末位最不起眼的那一个,赵胜甚至连认都不认识他。

赵胜要在这么多人中选出二十个最精干的,可以说毛遂连一丝一毫的机会都没有。

但是,到最后毛遂为什么自荐成功了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赵胜选人的目的是什么。

那时,六国合纵早已瓦解,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战略蚕食各国。

赵楚两国并非同盟关系,秦国攻打赵国,楚国完全没有义务相救。

赵国找楚国结盟,是有求于楚国,楚国可帮也可不帮。

赵胜挑选二十人出使楚国,其实就是去做“耍嘴皮子”的工作,用“空口白牙”说服楚国让他们帮助赵国,共同对付秦国。

因此,只有出使的人有口才、会忽悠、不怯场,才有可能完成这项任务。

而毛遂正是抓住了这个关键,他主动请缨说明他有胆识,不卑不亢代表他不怯场,随机应变证明他有口才。

所谓“时势造英雄”,他有了这三点,正是开展谈判工作的不二人选,赵胜还有什么理由不选他呢?

所以,毛遂之所以能够自荐成功,就是因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反之,他如果吞吞吐吐的,什么都说不出来,即便标榜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通天彻地之能,那赵胜也必定不会选他了。

后来到了楚国,赵胜跟楚王磨了一上午,把嘴皮子都给说干了,楚王还是不答应出兵相助。

赵胜带去的其他门客都一筹莫展,最后还是毛遂站出来,三言两语就把问题解决了。

那毛遂又是如何说服楚王的呢?我认为还是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楚王之所以不答应出兵相助赵国,是因为他认为出兵抗秦,劳师动众又得罪秦国,对赵国有利,对楚国却毫无益处。

因此,毛遂在劝谏的时候,一点儿都不提赵国,而是一个劲儿地说秦国如何如何欺负楚国,怎么样逼死了他们的国君,怎么样攻占了他们的国都,又大肆渲染楚国是多么强大,却一味地畏惧秦国,是多么多么大的耻辱。

几句话把楚王说得头都抬不起来,恨不得在地上找个夹缝钻进去。

所谓“知耻而后勇”,因为毛遂的一席话,楚王进一步体会到了楚国因为秦国所蒙受的巨大耻辱,也清醒认识到帮助赵国就是帮助楚国,才终于下定决心联合赵国,出兵攻秦。

常言道“快刀斩乱麻”。世事多有纷乱的头绪,只有拨开迷雾,找准关键,一刀斩之,才能使问题迎刃而解,而毛遂正是这样,才使自己脱颖而出,一飞冲天。

所以,我们做人做事,都应该像毛遂一样,善于抓住事情的关键,善于找准问题的症结,而后再聚力破之,才能事半功倍,得其所哉!

1 阅读:23

冷玉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