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船专访丨张治中将军的指挥部被包围后,他扛着机枪冲入敌阵

红船编写 2024-07-11 17:37:09

将士沙场舍身死,

换得家国暂喘息。

骤然海峡隔两岸,

子孙万里觅忠魂。

上述诗句,生动地概括了血洒淞沪战场的陈阳屏烈士的生命历程。

2024年6月,红船融媒编辑部采访了民族英雄陈阳屏的长孙陈良君。陈良君从后代的角度,讲述了爷爷成长经历、淞沪抗战牺牲经过、孙辈寻找爷爷战斗足迹并得到其照片、看到其牌位的过程。

▲民族英雄陈阳屏的长孙陈良君

与廖耀湘结伴 考入黄埔六期

陈阳屏,别号炳宣,1909年出生于湖南宝庆(今新邵县)陈家坊镇陈家坊村。

得益于家境较好,陈阳屏幼年时便在家乡的一座私塾受到启蒙教育。13岁那年,他考入了县立中学­——资江学校。

在资江学校读书期间,品学兼优的陈阳屏遇到了比自己大3岁的同乡廖耀湘,并与之结为拜把兄弟。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同年8月,势如破竹的国民革命军在北伐中收复湖南后,开始向湖北进军。在革命热潮的感染下,陈阳屏决定投身其间。这时,黄埔军校正在招生,陈阳屏决定南赴广州报考黄埔军校。陈阳屏的心愿,也是廖耀湘的向往,于是两人相约一起投考黄埔军校。

“他们一起参加面试,应该是在邵阳面试的,面试之后就一起去的广州。”陈良君在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时说。他从祖母的回忆中得知,当时参加面试的人很多,因为没有路费,很多人就没去广州。当时,陈阳屏家出的起路费,廖耀湘家比陈家富裕,就这样他们得以去往广州参加下一轮考试。

▲陈阳屏

在考试中,陈阳屏和廖耀湘双双脱颖而出,被录取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生。在黄埔期间,陈阳屏与后升任为国民党将军的廖耀湘依旧亲如兄弟。

走出黄埔军校大门后,陈阳屏又陆续在湘军第14军军官讲习所和南京中央军校学习。

“在校期间,爷爷惜时如金,勤奋学习,刻苦训练,成绩名列前茅。毕业后,爷爷加入国民政府警卫部队并担任少尉排长,负责保卫南京国民政府。”陈良君介绍道。

与此同时,深受蒋介石赏识的廖耀湘被派往法国圣西尔军校留学,学习机械化骑兵专业。

▲廖耀湘

1936年,廖耀湘学成回国。而在此之前的1932年,陈阳屏已经在淞沪抗战中壮烈牺牲。

庙行大捷,以一场胜利加冕

1932年1月,日军在上海地区蓄意挑起战争。

当时,日本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顽强抵抗,“一·二八淞沪抗战”由此爆发。

十九路军将士在创下令日军死伤近万人的战绩的同时,自身也遭受惨重伤亡。在前方战事日益紧迫的情况下,蒋介石决定把守卫南京的警卫部队调到前线。这支部队,就是张治中将军率领的第五军。

第五军由警卫军87师、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陈阳屏在第87师步兵259旅第517团担任第14连连长,军衔是上尉。

“1932年2月上旬,爷爷收到259旅的指令,奉命回到南京驻地。2月17日,在张治中将军的率领下,爷爷所在部队的两个团作为师预备队进入上海阵地,被部署在杨家行至刘家行大道上的火烧场、董家宅附近,随时准备战斗。”陈良君说。为了还原祖父的战斗轨迹,他曾专程前往上海寻访多日。

通过寻访,陈良君了解到了“庙行战役”的故事——

2月20日,庙行战役打响。日军海军舰炮及陆军重炮向庙行阵地猛烈轰击,防守麦家宅、竹园墩阵地的527团官兵奋起还击,战况空前惨烈。

战斗进行到22日,敌军倾巢出动,经过6小时激战,庙行前线大门——麦家宅阵地被日军突破,敌军乘势向庙行主阵地发起攻击。

庙行战事进入紧要关头,第88师出动预备队向敌人突入区实施反击。同时,出动三支援军向庙行增援,陈阳屏所在的529旅就是援军之一。

在向庙行增援的路上,陈阳屏所在部队遭到敌机、炮火猛烈轰炸,但官兵们奋不顾身,前仆后继,急速向庙行驰援。

午后,三支援军先后进入庙行战场,形成从三个方向包围敌军的态势。此时,第88师由守势转入攻势。

进入战场后,陈阳屏身先士卒,始终冲在第一线奋勇杀敌。浴血奋战到晚上22时,终于击退日军,迫使敌军向淞沪线以东溃退。

庙行战役结束后,中国军队歼敌3000余人,日军遭受重创,侵略路线由全线进攻转为重点进攻,再由重点进攻被迫中止进攻,此次战役史称“庙行大捷”。

淞沪战场,勇闯敌阵以身殉国

庙行大捷,对中国军队来说是一场胜利,对日军来说就是一场惨败。

在庙行阵地退败后,日军不甘心失败,马上发动了“第二次攻击”。2月25日凌晨,日军开始对小场庙、竹园墩一带发动猛烈进攻。

战至29日,由于中国军队损失过大,又没有增援部队,第十九路军和第五军被迫放弃阵地,转入第二道防线。

在部队西撤过程中,陈阳屏所在的第五军第519团于3月2日凌晨抵达葛隆镇附近的娄塘一带,此地距浏河15里。此时,日军千余人突然自浏河猛扑而来,部队只好仓促迎战。

战至下午,敌人增兵至七八千人,环绕于娄塘一带我军阵地前面,第517团处于孤军被围状态,陈阳屏率部与日军拼死相搏。

“敌军枪弹如雨,爷爷率部前仆后继,拼死向前,直扑日军阵地。”陈良君如是描述当时的战况。

由于装备远远不如日军等原因,中国军队在3月2日晚的第二次进攻中失败,准备转移阵地。按照部署,陈阳屏率领的队伍负责掩护张治中将军所在的指挥部的转移。

在激烈的战况下,最危险的一幕出现了——张治中将军所在的指挥部被日军包围。

▲张治中将军

危急关头,陈阳屏扛起一架机枪独自冲进了敌人的包围圈。他肩头扛着的,是所在连队唯一可以与敌人相比的武器装备。

最终,陈阳屏壮烈殉国,牺牲时年仅23岁。

陈阳屏以英勇无比的气概和青春生命,为指挥部的将领们打开了一条生路,换来了指挥部的成功转移。

经此战役,中国军队死伤惨烈,第517团伤亡官兵千余人。

陈阳屏牺牲的次日,即1932年3月3日,日军司令官发表停战声明。

1932年5月5日,《上海停战协定》在上海签订。

烈士遗属,一生的爱与哀痛

陈阳屏赶赴上海前线时,把新婚不久的妻子姚芳留在了南京。

当时,年仅19岁的姚芳已经怀有身孕,她在热切地盼望丈夫早日凯旋归来。然而,在经历数月漫长的等待后,姚芳等来的不是凯旋而归的丈夫,而是丈夫以身殉国的消息。

在接受采访时,陈良君以“奶奶没有过一点好日子”来概括姚芳日后的生活。

▲姚芳

陈阳屏牺牲后,姚芳忍着巨大悲痛回到湖南新邵老家并诞下与陈阳屏唯一的一个孩子——陈幼琴。

旧中国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子婚后不能改嫁。受此观念影响,作为名门之女的姚芳自19岁起就自己抚养年幼的孩子。日子虽然艰苦,好在有婆婆的陪伴。

1944年,一声炮响打破了姚芳宁静的生活。日军浩浩荡荡开进了新邵县,大肆烧杀抢掠,陈家也没有幸免,很快便被洗劫一空。婆婆在国破家亡与思儿过度的双重打击下,不久后离开了人世。自此,姚芳便带着幼子东奔西跑逃难求生。

即使面对战火侵袭及各种考验,姚芳始终没有放弃,靠自己的双手将独子抚养长大。

后来,陈阳屏之子成家立业,先后养育了四个儿子。姚芳一直站在儿子身后,帮助儿子将孙辈一个个抚养成人。

在困难时期,为了让儿孙们吃饱,姚芳每每做完饭都将饭菜分给儿孙,自己则只是将锅底的锅巴铲下,用水泡一泡吃下。为了不让儿孙们担心,姚芳还安慰他们道:“一碗锅巴当三碗饭,三个辣椒能当一个蛋。”就这样,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坚毅品格,姚芳含辛茹苦守护着后辈们平安长大直至成家立业。

陈良君这样评价自己的奶奶:“等于从一个大家闺秀变成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她完全是靠自己双手来把我们带大。”

“我记得小时候,因为我当时年龄太小了,需要人照顾,但奶奶还要挣钱养活我们几个,所以奶奶在工作的时候带着我,就是她自己在前面工作,手一直在缝包,身上还要背着我。”陈良君回忆道。

身为陈家长孙的陈良君长大一些后,家里又多了一项开销——读书费。姚芳很重视对后代的培养,即使在艰苦的年代,她也坚持让陈家子孙读书学习。这意味着,家里的大部分钱都用来交了学费。

而陈家兄弟也很争气,他们相继考上了大学,并且在改革开放后都去深圳创业。如今,陈阳屏的孙辈已拥有两家上市公司。

1992年3月,姚芳逝世。在分离整整60年之后,她与陈阳屏终于在另一个世界相见。

踏足宝岛,终见祖父牌位

祖母离世后,身为长孙的陈良君心中“寻根”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为了还原祖父陈阳屏的生命轨迹,陈良君多方打探,终于通过朋友得知爷爷陈阳屏的牌位存放在台湾的台北忠烈祠。陈良君听到这个消息后,心里非常激动。于是,他专程前往台湾台北市存放祖父排位的忠烈祠。

▲陈良君在台湾祭拜祖父

2014年3月10日,对陈良君来说,是一个永生难忘的日子。

此前,陈良君与忠烈祠的管理者约定在这天上午10点钟对祖父进行拜祭。在祭拜仪式开始前,他想购买一束菊花。当天早上,陈良君早早起床,前往街市购买鲜花,但因人生地不熟,他辗转多家鲜花店才找到合适的鲜花。

等陈良君赶到忠烈祠时,时间已接近上午10点半。此时,很多在台湾的黄埔后代早已在此等候。他歉疚地说:“我去给爷爷买了点花,来晚了。”而令陈良君没想到的是,忠烈祠的工作人员告诉他:“陈先生,我们每天都会给您的爷爷碑前更换鲜花。”陈良君闻言,禁不住泪如雨下。

▲黄埔军校旧址的碑文

陈良君还了解到,在忠烈祠,工作人员不仅每天都会给英烈牌位摆放鲜花,而且还有护卫队在为他们巡逻护灵。

祭拜仪式完成后,忠烈祠的工作人员将对民族英雄摆放牌位、放花枪的录像播放给陈良君看,并且为他展示了祖父陈阳屏的相关资料。

如愿了解到爷爷陈阳屏的所属部队及相关情况后,陈良君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我心里真的觉得爷爷很了不起,他们为我们国家洒热血抛头颅,才换来我们现在的安宁生活。”陈良君对红船工作人员说。

祖父形象,通过珍贵遗照再现

那次去台湾寻访祖父的牌位时,陈良君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得到了一张祖父的照片。

丈夫壮烈牺牲后,姚芳在战乱中颠沛流离,她的手中连一张丈夫的照片都没留下。

没有看到父亲的形象,成了陈阳屏独子陈幼琴今生最大的遗憾之一。为了抚平父亲心中的创伤,陈良君曾拿着一张父亲的照片请人据此画了一张祖父的戎装画像。

那次到达台湾后,陈良君在已从内地转移到台的黄埔军校的档案馆看到了祖父的学生档案。陈良君这才知道,祖父原来是黄埔军校第六期的学生,曾经属于国民党第五军。

在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知道了祖父准确信息的同时,陈阳屏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在祖父的学生档案卡上,看见了他的一张戎装照。

“那是一张真正的黄埔照,相纸很厚,长方形的相纸中间有一个椭圆形的框,框里是爷爷穿着军装的形象,爷爷眼神坚毅,身体笔挺。这时,爷爷年仅21岁。”陈良君如是描述那张珍贵照片。

由于两岸隔离的政治原因,陈良君想要复制照片的愿望,在当时未能达成。就在他在一位学者的帮助下,要复制祖父的照片时,台湾军方有关人员来到档案馆对他说:“你是大陆的人,只有通过海基会才能有权利进来找资料,你现在进入我们的档案室,就涉及到政治问题了。”随即,陈良君一行被请出了档案馆。

令陈良君欣喜万分的是,大约两个月后,朋友帮陈良君复制了陈阳屏那张在档案里“躺”了60多年的照片并带回大陆。当陈良君将祖父的照片拿到父亲的面前时,这位年近8旬的老人再也控制不住内心的感情。

“我爸爸一句话都没说,捧着爷爷的照片,哭成泪人。”陈良君说。

后来,因机缘巧合,陈良君又发现了祖父陈阳屏的第二张照片。

2015年春天,陈良君与朱耀章的后人取得了联系。朱耀章是黄埔军校第五期毕业生,他和陈阳屏一样牺牲在了“一·二八事件”后的淞沪战场上。

两位先烈的后辈见面后,朱耀章的孙子送给陈良君一个礼物。

这份珍贵的礼物,是一篇记录着陈阳屏事迹的文章。文章的旁边,附有一张陈阳屏的照片。

原来,国民政府为纪念为国牺牲的烈士们,将他们的英勇事迹记录下来,编汇成一本纪念册发给了部分烈士家属,书中就包含了时任营长的朱耀章和陈阳屏的事迹。朱耀章的儿子朱祖功拿到这本纪念册后十分珍惜,但后因遇到特殊时期,朱祖功不得不将纪念册烧毁,只将记录父亲朱耀章壮烈事迹的页面撕下封存进一面墙壁。巧合的是,陈阳屏的事迹正巧排在朱耀章事迹的背面,朱祖功在封存祖父事迹的时候连同陈阳屏的事迹保存下来。

多年之后,陈良君与朱耀章的孙子会面时,对方就把陈阳屏事迹页面的复印件交到了陈良君的手里。

张治中之孙,跪谢陈阳屏大恩

陈阳屏是张治中将军的下属,这是陈阳屏寻找祖父足迹之前唯一的线索。

陈良君自小与祖母姚芳生活在一起,时常听祖母说起祖父,因此对祖父的好奇与思念之情深深根植在陈良君的心中。他也知道,自己的父亲陈幼琴同样把对祖父的思念深藏于心,但因忙于生计无暇寻找父亲的踪迹。

因此,陈良君决定凭借自己的力量寻找爷爷的事迹。

“我就从上面的军官找起,军长、师长、旅长,全部找了一遍,只要有一线希望我就不会放弃!”陈良君告诉红船编辑部。就这样,他一点点还原了祖父的军旅历程。

在寻找爷爷足迹的过程中,陈良君与张治中将军的后代取得了联系。

▲陈良君与张治中之孙张皓霆(左)

据陈良君回忆,张治中之孙张皓霆来到自己居住的深圳办事,两人互通电话后约定会面。因为陈阳屏连长曾是张治中将军的部下,因此两位后代见面时心情都非常激动。

两人相见后,令陈良君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张皓霆“噗通”一声跪在陈良君面前,对他说:“我看了资料,你爷爷是为了掩护我爷爷撤退才牺牲的!”

陈良君见状,连忙将张皓霆扶了起来。

就是在这次见面时,张皓霆向陈良君讲述了陈阳屏牺牲的经过。

当时,日军包围了张治中等将领的指挥部,陈阳屏在危难之中,果断地扛起唯一可以与日军抗衡的机枪,义无反顾的向日军包围圈冲了上去。最终,因为陈阳屏的掩护,张治中等指挥员成功撤退,而陈阳屏却永远留在了淞沪战场上。

正是因此,张治中将军及其后代对陈阳屏饱含感激之情。

此次相见后,张治中将军和陈阳屏连长后代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此后,陈阳屏后人与张治中后人多次在北京和深圳会面来往。

2020年,在庆祝张治中诞辰130周年之际,陈良君家属与张治中家属一起回到张治中将军的老家——安徽,共同参加此次活动。

2024年5月,在张治中上将的女儿张素久去山西参加(活动)时,陈良君也结伴同行。

▲陈良君与张治中之女张素久

当张治中将军的后代把《张治中回忆录》送给陈良君后,他在阅读回忆录后感慨万分,并邀请张治中将军的后代按照书上记录的内容一起重走祖辈战斗的足迹与路程。

撰文:李若熙

统筹:李秀平

2 阅读:49

红船编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