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各媒体披露,最近网民不仅对银行理财净值亏钱的讨论变多了,还有不少投资者表示,最近一个月自己的银行理财收益下降,基本把前二个月的收益都抵消了,由此对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感到非常失望。
事实上,自打破银行理财产品刚兑之后,亏钱的风险是越来越大、概率也是越来越高。就拿2022年来说,就曾掀起了两波理财产品“破净潮”,尤其是2022年末,存续银行理财产品的破净率超过20%,使得大量客户对银行理财失去了信心。
进入2023年之后,情况似乎稍有好转,上半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310亿元。但近两个月以来,理财产品情况又变得有点“糟糕”。比如今年3至7月各月破净率均低于4.15%,但在8月破净率又攀升至4.22%,为3月以来的高峰。另据普益标准的数据,截至9月第一周末,全市场存续封闭式固收类理财产品的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为2.76%,环比下跌1.16个百分点;近3个月年化收益率的平均水平为3.57%,环比下跌0.41个百分点。
这就是说,现在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已陷入非常不稳定状态,似乎始终难以跳出“赚钱—破净—稍回升—再破净”的怪圈,也即无法跳出“亏钱”的周期律。
银行理财产品陷入亏钱怪圈的原因到底在哪?从当前现实看,有五方面原因值得思考。
一是从理财产品投资的底层资产看,在当前经济态势下,底层资产没有风险的通常比较少,而收益高的底层资产通常风险比较高。加上银行理财子公司往往对投资的底层资产很难把握精准,难免失之偏颇,容易导致底层资产投资的失误,比如2022年3至4月,底层资产价格下跌导致理财净值下降,造成投资端出现问题;因为银行理财绝大部分以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主,受债市结构性问题影响非常大。
二是从投资者心态看,由于打破刚兑,当市场有风吹草动的时候,负反馈严重,加剧市场的踩踏效应,容易导致赎回潮,从而让风险波动的范围更大、涉及的人更多,也容易诱发“破净潮”。比如2022年11月至12月出现的投资者赎回形成“赎回潮”负循环,为负债端出现问题,就是债市、股市下跌,投资者在恐慌下赎回,机构被迫抛售资产,形成市场持续下跌、投资者继续赎回的恶性循环。
三是从宏观经济以及政策因素看,由于受到宏观经济不景气以及政策变化影响,银行理财产品与宏观经济形势息息相关,宏观经济不景气,政策突然调整,对理财产品也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这样就会导致银行理财产品收益一直处于一个波动过程。比如受到三年疫情影响,大量实体企业经营受到影响,利润下滑,风险加大,其发行的相关债券也就不可避免地形成违约风险,这样也导致了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的自然下滑甚至本金都无法赎回。
四是从银行理财产品营运的队伍看,与券商基金管理团队相比,存在力量薄弱、操控能力不强、风险把控不准等问题,主要是因为理财子公司成立时间短,经验不丰富,理财专业能力有差距,这样对理财产品的经营就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总之,一句话,商业银行理财团队总体来看还不够成熟,力量不够强大,规避的风险能力不够高,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操作失误风险。
五是从理财产收品收费看,商业银行成立了理财子公司替投资者(客户)理财,在收费上存在“官商”作风,其表现是固定收费,就理财公司说了算。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涉及的收费主要有认购费(申购费)、托管费、销售费、管理费等,这些收费加在一起通常较高,让不少投资者感到难以承担;尤其是无论投资者是否赚钱,这些费用都不能少,这不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财产品破净,所有亏损风险由投资者而非银行理财公司承担的不公平结局。
由此,从理财产品的长期趋势看,很多时候处于亏损状态也是不可避免,也将成为理财产品市场的一种“新常态”。那么,是否就此认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今后就无法摆脱亏钱的命运,也无法跳出破净的怪圈?也不尽然。尽管受到上述五大因素影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短期内扭转困局有一定困难,但从长期趋势看,银行理财产品依然有一定的潜能,只要将理财公司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加快相应制度改革步伐,建立公平公正和科学合理的收费机制,银行理财产品的僵局就将被打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就会不断提高,并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也将不断增强。
从目前看,银行理财产品要走出颓势,需要在五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
大力提高银行理财公司团队的理财能力。
为更好地推进理财产品管理,各银行成立了理财公司,专门经营理财产品的发行、投资营运与风险管理。这种隔离银行理财产品与信贷经营风险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也是对路的,但这个团队的能力亟需提高,要想办法培育或引进理财市场的核心人才,提高整个理财团队的投资理财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投资失误和损失,为投资者把好理财关;在能赚钱的时候尽量将赚钱效应最大化,在破净的时候能做到及时止损,将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让自己成为投资者胜任的机构,也成为“后房地产时代”的资产配置最佳选择,对广大投资者产生较大的吸引力。
加大对广大投资者教育引导工作力度。
资管新规实施之后,净值型理财产品全面取代此前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刚性兑付被打破,银行理财就已经不保本了,这种投资性质的变化,虽然银行机构对投资者作了相当多的宣传,但可能宣传的力度尚未全面彻底到位,致使不少投资者对打破理财产品刚兑没有完全适应,承受能力弱;这也导致不少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看法发生了变化,甚至还产生了一种投资恐惧心理。因此,要改变目前这种不利局势,需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引导,让投资者对理财产品形成正确的认识,购买理财产品要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尤其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保持足够理性,消除盲目跟风心理,减少不当的损失。
提高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透明度。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一旦被投资者购买之后,投资的底层资产、投资风险的变化状况以及投资收益的高低,不到月末银行将信息向社会正式发布之前,投资者往往心中茫然,无法预知,整个投资过程处于一种“盲人摸象”状态,这让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心中很是没底,也对银行理财产品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心态。由此,当前银行理财公司应参照公募基金模式,加快改革,尽快建立比如分散投资、净值化管理和定期报告制度,能让投资者及时掌握投资信息与动态,让投资者做出明确的判断和理性的选择。同时,建立广泛的销售渠道,为其产品销售和曝光形成较大的推动力,更好地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让投资者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投资情况,激发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热忱和提高购买理财产品的精准度。
大力推进银行理财产品收费改革和降低标准。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有一个广受诟病的问题,就是银行理财公司赚钱而投资者不赚钱或者亏损,这种现象也是近年投资者心里颇感不合理的问题。而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在于银行理财手续费仍然较高,让不少投资者感到难以承担;尤其是无论投资者是否赚钱,这些费用都不能少,这显失公平原则,造成了银行理财公司只赚不赔的局面,这种格局需要打破。
因此,应该下决心加大收费改革力度,在大幅降低收费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理财产品买方机制,强化长效激励约束机制,将理财公司与投资者利益捆绑到一起,将投资者的权益置于首位,解决利益冲突矛盾;即打破理财公司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收取方式,将理财公司的收益建立在理财产品投资盈利基础上而不是理财产品规模基础上,使理财公司的收益与投资者的利益捆绑到一起;尤其可尝试允许买方投顾参与投资者超额收益分成,平衡双方利益,形成正向激励机制,激励理财产品发行机构和理财产品高管人员更加关心投资者利益。
大力拓展银行理财产品销售渠道。
目前银行理财公司发行和销售理财产品主要依靠自身的机构网点和网络体系,各银行之间都是相互封闭,形成较大的行业“壁垒”,依靠第三方平台销售理财产品也处在起步阶段。很明显,理财产品销售渠道过于单一和狭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银行理财产品销售,使银行理财产品增长速度处于缓慢状态。
由此,下一步银行理财公司应把主要精力和重心放在拓展理财产品销售渠道上,可向公募基金汲取宝贵经验,除了经营直销渠道之外,将销售渠道拓宽:一是各银行理财公司可实现“混合”销售,形成共生共荣的销售生态圈;二是向第三方销售平台开放,比如蚂蚁金服以及其他金融科技公司等,形成相互联动、有效共振的理财产品销售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展业并为投资者提供快捷方便的服务。
总之,银行机构及其理财公司应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在努力引进理财人才、提高理财公司团队理财能力的同时,还应加快理财产品收费的改革步伐,尽快建立管理机构与投资者共担盈亏风险的机制,即打破理财产品收取固定管理费的“行规”,实行赚钱收费和亏损不收费甚至与投资者共同分担亏损的收费机制,重塑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的信心,理财产品才有最终跳出亏钱怪圈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