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孩子的问题,要找到“病根”

父母也是第一次 2024-05-20 19:18:58

周末和朋友带孩子们玩,朋友是在线上做对外汉语教育的,闲聊间她讲起她学生的一件事:

有一天,我们正常上课,所有的互动和问答都很好地完成了,孩子没有任何异常。快到下课时间,孩子的妈妈让我等一下,她开始说起孩子最近遇到的困难——他的作业不会做。

我说:“他表现得一如既往好,上课也没提到这些……”

妈妈接过话茬:“他说不想破坏在老师心目中的完美形象,所以最后还是我来跟老师沟通。”(我的学生好可爱是吧!)

妈妈抛出这个问题,我大脑还在飞转,想着是进度慢一点还是难度降低一点,作业是不是要精讲,课程设置是不是要改一改……

结果妈妈接着说:

“是这样的老师,我和爸爸跟他交流过,作业不是不做,是不会做,也不是不愿意学,是学得吃力了些。

不会做的题集中在最近两次课学的内容,也就是刚刚有的漏洞,我们想着应该是及时地找一下解决方案。

汉语我们肯定是想让孩子学的,孩子也很喜欢,奈何现在是力不从心,所以我们需要您的帮助。

孩子、爸爸和我也一起探讨了这件事,我们给出了四种解决方案,麻烦您听一听,看选择哪一种好……”

在震惊中,听妈妈详尽地把四种方案讲解完,我们一起探讨,选择了双方都认可的一种,事情就这么得到了初步解决。

朋友讲的时候,眼睛都在发光。我在一边听着,鸡皮疙瘩都起来了,既震撼又佩服。

这一家人传递出来的理念非常一致:有效沟通、共同商议、拒绝焦虑、直面问题、给出行动。

是的,我们每天都在面对不同的问题,与其焦虑、抱怨、内耗,不如去直面它。

问题在于,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无法触及问题的本质。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家孩子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老师我们总写错别字怎么办?”

“我们不爱阅读怎么办?”

“我们爱偷懒怎么办?”

我们视这些为问题,想找到一个办法解决,最好是一招即灵,让孩子马上就能变成我们心目中的样子。

其实,就像我们已经熟知“发烧”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症状。有很多种病的症状都是发烧。

治“退烧”就只能解决这个症状,要想解决“发烧”问题,还要找到病根。

写错别字只是一种症状,病根在哪呢?

是字形形近的出错呢?还是总爱多一笔少一笔呢?是同音字分不清呢?还是字的间架结构搞不懂呢?

是学的时候就不明白呢?还是后期练习没跟上呢?

是方法不对呢?还是根本就没听呢?

写的时候是手的精细动作没到位?还是握笔姿势不对呢?

……

当知道这些,也就很容易判断:一个字罚写十遍,解决不了“总写错别字”的问题。

即便能短暂解决一时,最终“写错别字”的问题会影响阅读理解能力,那“爱阅读”也就无从谈起。

也就是说,治标不治本的话,问题还会以其他形式存在。

同理,“每天陪读”解决不了所有“不爱阅读”的问题,

“勤加管教”解决不了所有“爱偷懒”的问题……

我们家长需要改变观念,遇到问题,先别急,试试去找到本质。

多做这4件事,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找到孩子问题所在的有效途径。

1.尊重孩子

孩子遇到困难和不适,可以主动寻求帮助的前提是获得了足够的尊重。

孩子不会做作业的情况,我相信每个家长都曾遇到过。

我们是怎么回答孩子的:

“这么简单都不会?太笨了!”

“这题都不会?上课干嘛了?你去问老师吧!看老师怎么说你!”

基于这种回答方式,即便孩子有问题,也要在心里反复思量:

“这问题蠢不蠢?”

“我不会做,老师(或者妈妈)会不会嫌弃我?”

“我该怎么提问才是高明的提问方法呢?”

“还是算了吧!”

在这种羞耻感的驱使下,在这样一遍遍的“筛选”里,很多小问题都被无情放弃。时间一长,学习上的漏洞越多,越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在学习过程中,真有“完美”的问题嘛?

能解决自己当下疑问的就是好问题!

尊重孩子,尊重孩子提出的问题,也就是尊重孩子眼里的事实,减少孩子的自我怀疑,让孩子更自信,也更勇于表达自己。

孩子是社会人,所有人是平等的,再小的孩子也有尊严,需要被尊重和鼓励。

2.看见孩子

很多孩子是无法准确识别、描述出自己正在经历的困难的:

一部分孩子写作业时状况百出:“拖拖拉拉”“小动作”“总是做错”,其实就是孩子遇到困难,需要帮助了。

当我们看见孩子的无助,看见孩子的需求,就不会用催促、斥责来解决问题:没关系,可以先做会的。如果都不会,我们再想办法。

往高处放东西,试了几次都无法成功时,孩子便发起了脾气。

当我们看见孩子的无助,看见孩子的需求,就能理解孩子的小脾气,可以告诉孩子:没关系,不用压抑自己,可以表达情绪。表达情绪可以选择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情况下发脾气,也可以哭。我们会陪着你。

请尽量看见孩子,并给予回应,这样的帮助才能使孩子的内心健康地流动起来。

3.倾听孩子

倾听是有效沟通的一部分。

“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

“妈妈还要做饭啊宝贝,等一会儿再说啊。”打断后就没有然后了。

如果继续听呢:

“妈妈,今天老师表扬我了……排练六一节目的时候屏幕坏了,没有视频可以看,可是我每个动作都记住了,老师奖励我和其他两个小朋友贴纸了呢!”

能得到的信息很多哦,只有认真倾听,能聊的内容才会多哦:

今天排节目了。(是什么节目呢,能透露吗?全班都练吗……)

教室里的屏幕坏了。(后来修好了吗?什么时候能修好呢?)

小孩动作都记住了。(难不难呢?给大家做示范了吗?能让我看看嘛?)

得到奖励,他很开心。(什么样的贴纸啊?在幼儿园里,还有什么时候也像得到奖励一样这么开心呢……)

“妈妈,我不想去上学……”

“怎么一天天不想上学?必须去!”

打断后可就没瓜吃了。

不想上学的理由可是五花八门的。

“因为老师让背古诗,我没背过。”

“因为学校的饭太难吃了,我想吃你做的饭。”

“因为午睡的时候睡不着,好无聊啊!”

“因为我的小伙伴两天没来了,我也不想去。”

“因为老师最近不表扬我了,好没意思。”

……

只有听懂听明白孩子在说什么,才能知道孩子在意的是什么。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什么事都不跟我说,问也没用……”,

孩子一开始都是愿意和我们分享的,可一旦发现父母对他的话不感兴趣,孩子才慢慢闭上了嘴巴。

如果父母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变强 、变清晰。

孩子感受到被重视,对父母的信任感会增加更多。

4.有效沟通

当遇到问题需要解决时,所谓有效沟通,即把真实想法如实表达出来,才能共同去协商,达成共识。

文章开头提到的事例,不仅在家庭内部,爸爸妈妈和孩子三人之间完成的是有效沟通,老师和妈妈之间做的,也是有效沟通,才使得问题能顺利推进解决。

“我家孩子不爱学啊!真让人操心!这可怎么办呢?愁得我晚上睡不着,人家悠哉游哉的,跟没事人似的,也不知道是我的事还是他的事……”

这一套话太熟悉了,能说嘛?能。哪怕说出来能减少1%的焦虑,也行。但比起这1%,互相沟通下找到问题所在,是更有积极作用的方式。

时间太晚,孩子还在玩,没有要去睡觉的意思,比起“你怎么还玩呢?还不去睡觉!快点的!”家长可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我担心你明天不能按时起床。或者睡不够干啥都没精神。咱们现在去睡觉,等明天晚上回来可以继续玩。你是想听妈妈讲故事还是点读笔里的故事?

孩子的作业写得歪歪扭扭,比起批评“你就不能好好写字吗”,家长可以说:你看这一横就写得很直,下一个字你试试也这样写。

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信任,拥有被爱的底气,我相信将来即便孩子遇到再大的困难,也有勇气去面对,也会有能力去解决。

不管作为爸妈还是“社会人”,有太多的问题和关系需要去处理,尊重、看见、倾听、沟通,不光是在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中有用,对于身处世间,扮演不同角色的我们每个人来说,一样重要。

0 阅读:2

父母也是第一次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