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13 年爆发的两场巴尔干战争经常被历史学家描述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奏。事实上,有些人坚持认为,它们是1914年8月席卷列强的冲突的开端,因为1912-13年塞尔维亚的胜利点燃了巴尔干地区的火种,点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花。
1912年,巴尔干地区被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黑山等主权国家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各省瓜分。19世纪,巴尔干国家逐渐从土耳其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奥斯曼帝国已经失去了在欧洲的许多领地,但到1912年,仍有大片领土由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直接统治。欧洲的奥斯曼省份居住着希腊人、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阿尔巴尼亚人和其他人,其中一些人分散在分散社区的种族宗教拼图中。这些土地上的许多非土耳其民族希望加入他们所认为的祖国,但人口中很大一部分是穆斯林,并且满足于继续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臣民。
1900年的奥斯曼帝国巴尔干各主权国家多年来一直在谋划与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并相应地建立了自己的军事设施。1911 年 9 月,奥斯曼军队卷入意大利入侵土耳其利比亚领地引发的北非和多德卡尼斯群岛战争,为这些计划提供了新的推动力。尽管利比亚战役并未得到土耳其人的高度重视,但它仍然束缚了土耳其军队和一些最优秀的军官。这种干扰使巴尔干国家的领导人有动力在意土战争得到解决之前开始敌对行动。在整个19世纪,列强在“东方问题”和奥斯曼帝国的完整问题上有着不同的目标。俄罗斯希望从黑海进入地中海的“温暖水域”;它奉行泛斯拉夫外交政策,因此支持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英国希望阻止俄罗斯进入“温暖的水域”,并支持奥斯曼帝国的完整,尽管它也支持对希腊进行有限的扩张,作为在奥斯曼帝国的完整不再可能的情况下的后备计划。法国希望加强其在该地区特别是黎凡特的地位(今天的黎巴嫩、叙利亚和以色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的奥匈帝国希望奥斯曼帝国继续存在,因为两者都是陷入困境的多国实体,因此一方的崩溃可能会削弱另一方。哈布斯堡王朝还看到奥斯曼帝国在该地区的强大存在,以制衡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对波斯尼亚、伏伊伏丁那和帝国其他地区的塞尔维亚臣民的呼吁。意大利当时的主要目标似乎是阻止另一个主要海上强国进入亚得里亚海。德意志帝国则秉持着世界政策,渴望将奥斯曼帝国变成自己事实上的殖民地,从而支持其完整。19世纪末20世纪初,保加利亚和希腊争夺奥斯曼的马其顿和色雷斯。希腊族寻求强制“希腊化”,保加利亚族人寻求希腊人的“保加利亚化”。两国都派遣武装非正规军进入奥斯曼领土,以保护和援助他们的民族亲属。从 1904 年开始,希腊和保加利亚族群之间在马其顿发生了低强度的战争。1908年7月青年土耳其党革命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1908年的青年土耳其革命见证了奥斯曼帝国恢复君主立宪制,开启了第二立宪时代。起义爆发时,得到了知识分子、军队和帝国几乎所有少数民族的支持。它迫使苏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重新批准已失效的1876 年奥斯曼宪法和议会。巴尔干各民族对改革和自治抱有希望,举行选举以组建具有代表性的多民族奥斯曼议会。然而,随着1909年苏丹反政变失败,青年土耳其党的自由主义成分被边缘化,民族主义成分占据主导地位。英国漫画家伦纳德·雷文-希尔 (Leonard Raven-Hill)于 1912 年 10 月 2 日创作的漫画,描绘了英国、法国、德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坐在标有“巴尔干麻烦”的锅盖上,讽刺了导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巴尔干局势。1908年10月,奥匈帝国抓住奥斯曼政治动荡的机会,吞并了自1878年以来一直占领的奥斯曼帝国法理省份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像 1878 年一样宣布独立,但这次独立得到了国际承认。自治的克里特岛希腊人宣布与希腊统一,尽管列强的反对阻止了后者的行动产生实际效果。塞尔维亚在北方因奥匈帝国吞并波斯尼亚而受挫。1909年3月,塞尔维亚被迫接受吞并并抑制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反哈布斯堡的鼓动。相反,塞尔维亚政府着眼于南部的前塞族领土,特别是“旧塞尔维亚”(新帕扎尔的桑贾克和科索沃省)。1909年8月15日,一群希腊军官组成的军事联盟发动政变。军事联盟寻求建立新的政治体系,因此召集克里特岛政治家埃留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前往雅典担任其政治顾问。韦尼泽洛斯说服乔治一世国王修改宪法,并要求解散联盟并成立国民议会。1910年3月,军事同盟解散。保加利亚于 1909 年 4 月获得奥斯曼帝国承认其独立,并与俄罗斯保持友好关系,也希望吞并奥斯曼色雷斯和马其顿地区。1910年8月,黑山追随保加利亚的先例,成为一个王国。意大利在1911-1912年意大利-土耳其战争中获胜后,青年土耳其政权严厉的奥斯曼化政策、奥斯曼帝国镇压阿尔巴尼亚的三起叛乱和青年土耳其党在政变后下台,使得巴尔干基督教国家被迫采取行动,并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通过扩张衰落帝国的领土并解放被奴役的同胞来促进其国家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巴尔干各国建立了广泛的条约网络并形成了联盟。巴尔干各国政府之间的谈判于1911年下半年开始,且全部秘密进行。巴尔干战争结束后,这些条约和军事公约于 11 月 24 日至 26 日在法国巴黎的《晨报》发布了法文版[24] 1911 年 4 月,希腊总理埃留塞里奥斯·韦尼泽洛斯 ( Eleutherios Venizelos ) 试图与保加利亚首相达成协议,由于保加利亚人对希腊军队的实力心存疑虑,针对奥斯曼帝国的防御联盟毫无结果。同年晚些时候,即 1911 年 12 月,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同意在俄罗斯的严格监督下开始进行结盟谈判。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之间的条约于 1912 年 2 月 29 日到3 月 13 日间签署。塞尔维亚寻求扩张至“旧塞尔维亚”,正如米兰·米洛瓦诺维奇 (Milan Milovanovich)于 1909 年向保加利亚同行指出的那样,“只要我们不与你们结盟,我们的国家对克罗地亚人和斯洛文人的影响将微不足道”。另一方面,保加利亚希望在两国影响下实现马其顿地区的自治。时任保加利亚外交大臣的斯特凡·帕普里科夫将军于1909年指出,“很明显,如果不是今天,就是明天,最重要的问题将再次是马其顿问题。无论发生什么,如果没有巴尔干国家或多或少的直接参与,这个问题就无法解决”。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记录了战争胜利后应对奥斯曼帝国领土进行划分的情况。保加利亚将获得罗多皮山脉和斯特里莫纳河以东的所有领土,而塞尔维亚将吞并斯卡杜山以北和以西的领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前的巴尔干地图希腊和保加利亚之间的联盟条约最终于1912年5月16日到29日签署,但没有规定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具体划分。1912年夏天,希腊继续与塞尔维亚和黑山签订“君子协定”。尽管10月22日提交了与塞尔维亚的联盟条约草案,但由于战争的爆发,正式条约从未签署。因此,除了对抗奥斯曼帝国的共同事业外,希腊没有任何领土或其他承诺。1912 年 4 月,黑山和保加利亚达成协议,其中包括在与奥斯曼帝国发生战争时向黑山提供财政援助。如前所述,黑山不久之后与希腊达成了君子协定。9月底,黑山和塞尔维亚之间建立了政治和军事联盟。到 1912 年 9 月底,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希腊和黑山建立了正式的书面联盟。塞尔维亚和黑山之间还签署了正式联盟,而希腊-黑山和希腊-塞尔维亚协议基本上都是口头“君子协定”。所有这些条约合在一起就组成了巴尔干同盟。战前各国军队状况1912 年的奥斯曼军队是一支经验丰富的军队,曾参与打击其欧洲和亚洲领地内日益增多的叛乱。奥斯曼军队的平时兵力为28万人,必要时可通过战时动员增加到70万人以上。奥斯曼军队的服役分为四个等级,新兵在正规军(nizam)服役三年,随后在陆军预备役(ihtiad)服役六年。接下来是在当地保护区 (rediff) 工作九年,最后担任当地志愿者七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开始时,大约一半的奥斯曼军队驻扎在欧洲。组成马其顿西部集团军的三个军全部由当地预备役师或预备役师组成。他们分别是瓦尔达尔军五个师、马其顿军四个师、萨洛尼卡军三个师。这个孤立的集团军在战争期间得不到任何增援。保卫色雷斯的东方集团军分为两部分:第一东方集团军(南方),拥有第一、第二和第四军以及一个骑兵师;以及第二东方集团军(北方),下辖第三、十七和十八军。奥斯曼正规军训练有素、积极性高、装备精良,但其严重依赖训练较差、装备较差的雷迪夫地方预备役部队,这导致了其在 1912-13 年的失败。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时,奥斯曼帝国在欧洲战场上的官兵总数接近337,000人。其中,293,206 人被分配到四个军队,其中 115,000 人(包括当地驻军)驻扎在色雷斯。其余20万人,包括驻军,在马其顿,他们在那里面对约397,000人的巴尔干联盟联合部队。巴尔干战争中的土耳其军队奥斯曼计划从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的军队运送大量增援部队,但由于希腊海军在地中海的存在而受阻。由于一些土耳其士兵在战争爆发前已复员,欧洲的奥斯曼师并不总是能达到所需的兵力。步兵师的正式编制是由3个2500人的团组成,每个团下辖3个800人的营。一个营(tabor)由 4 个 200 人的连组成,每个连又分为 4 个 50 人的排。理论上每个步兵师也应该有一个24炮的炮兵团。1912年,保加利亚军队是巴尔干联盟军队中规模最大、装备最精良的;动员后,它迅速扩大,兵力从和平时期的 6 万人增加到约 35 万人。尽管保加利亚人最近没有战争经验,但外国军事观察家称这支军队积极性很高,其士兵已经做好了与奥斯曼帝国作战的准备。它有一个组织良好的指挥结构,有一个总参谋部和一个非常有效的高级指挥部。保加利亚的军事系统与大多数其他国家一样,按年龄划分等级。一线现役陆军(Deystuuyushta Armiya)招募年龄在21岁至23岁之间的新兵。这支和平时期的正规军有2,891名军官、4,204名士官和54,872名士兵。在这个总数中,有 46,445 人被认为训练有素、装备齐全、做好了战斗准备。1912 年 9 月,动员后的保加利亚军队被编为 10 个步兵师,人数从 23,597 人到 37,335 人不等。典型的师有一个“方形”结构,由两个旅组成,每个旅有两个团(约 4,580 人),每个营有两个营(约 1,050 人)。三个主力野战军的兵力分别为94,875人(第一军)、96,568人(第二军)和111,363人(第三军)。此外,还有两个较小的部队:盟军第二军(37,335人);拥有36,158人的第2步兵师,分为罗多彼和哈斯科沃支队。每支军队都配有一个骑兵编队。第一集团军被编为一个师,尽管只有旅级兵力,共有2241名官兵。第二军的骑兵旅有四个团,第三军有三个团。十个步兵师中的七个各有一个炮兵旅,拥有 72 门火炮,其中 36 门是旧炮,36 门是新的速射炮。1912年的其他三个师要么有较弱的炮兵旅,要么有加强的炮兵团。保加利亚军队有许多精锐的“赞助团”,每个团都以王室成员的名字命名,并通过单独颜色的衣领、袖口和帽带来区分。此外,保军还有十个“守护者”步兵团,四个骑兵团和两个炮兵团。这些单位并没有集中在一个单独的编队中,而是分布在各个师之间。希腊和平时期拥有一支由 3,802 名军官和 18,875 名士兵组成的小型正规军,动员后可增至 110,000人,还有一支拥有 80,000 人的国民警卫队,以及拥有另外 60,000 人的国民警卫队预备队。希军本可以征召更多的人员,但希腊人受到志愿者可用的服装、装备和武器储备的限制。装备法制75mm野战炮的希腊军队1911 年,艾杜将军率领的法国军事使团抵达希腊,鼓励希腊人组建一个“三角”步兵师,该师由三个步兵团、三个营、两个炮兵营和一个半连骑兵组成,用于侦察。这个新系统留下了多余的步兵团,这些步兵团在动员后被组建为额外的步兵师。希腊军队分为两支主力野战军:君士坦丁王储指挥的色萨利军团和康斯坦丁诺斯·萨蓬扎基斯中将指挥的伊庇鲁斯军团。10万多人的色萨利军团由7个步兵师、4个独立的埃夫佐尼营(在山区招募的精锐轻步兵)、一个骑兵旅和各种支援部队组成,拥有70挺机枪和120门火炮。伊庇鲁斯军团是一个规模小得多的 10,000 人师级编队,有 8 个步兵营、1 个埃夫佐尼营、1 个骑兵连和 24 门野战炮。此外,希腊军队在巴尔干战争中还得到了克里特志愿军和来自意大利的加里波第志愿红衫军的加强。塞尔维亚在19世纪末经历了多场冲突,其士兵素有“顽强战士”的美誉。1906 年之后,现代化计划开始实施,到 1912 年,正规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塞尔维亚的军事结构分为四级,第一级至第三级称为“班”,并按年龄划分。第一班(I Ban)由21岁至31岁的男性组成,第二班(II Ban)由32岁至38岁的男性组成,第三班(Poskana Odbrana)由39岁至45岁的男性组成。还有第四级,是一支民兵部队,由年龄在 17 至 20 岁或 45 至 50 岁之间的志愿者组成,这些人对于 I-III Ban 服役来说太年轻或太老了。塞尔维亚陆军和平时期的兵力为 3,700 名军官和 165,000 名士兵,分为 5 个步兵师,每个师有 2 个旅,每个师有 2 个团。动员人数增至 336,348 人,分为 15 个步兵师,另外还有 10 个师由第二班和第三班预备役军人组成。塞尔维亚一个师有23,500人,由4个团(4,860人)组成,每个团有4个营(1,116人)。这些营有四个 260 人的连,每个连又分为四个 60 人的排,四个 15 人的小队。1912年,战场上的塞尔维亚军队分为第一集团军,由王储亚历山大指挥,有132,000人;第二军有74,000人;以及拥有76,000人的第三军。此外还有两支较小的部队——拥有 25,000 人的伊博尔军和拥有 12,000 人的贾沃尔旅。1913 年,罗马尼亚陆军是巴尔干地区最大的正规军,和平时期有 6,149 名军官和 94,170 名其他军人。动员后,这一数字可能会增加四倍多,达到 247 个步兵营和 93 个骑兵中队,10,000 名军官和 460,000 名士兵,有中型火炮180门;据罗军内部报告有 180 挺机枪,但可能没有在 1913 年及时运抵前线使用。罗马尼亚的军队结构同样分为三层。一线现役部队(Armata Activa)招募的男性年龄在21岁至23岁之间;二线预备军(Reserva Armatei)由29岁至40岁的男子组成;41岁至46岁在三线民兵服役的人。在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期间,罗马尼亚动员了 330,000 人,分为两支主要作战部队,其中更重要的是拥有四个军的主力军团,这个军团中的第一至第四军由八个现役师和两个预备役师以及两个骑兵师组成。第二支主力部队是多布鲁贾军(Dobrudzha Corps)或称第五军(V Corps),由两个现役师和一个预备役师组成。一个师(27,000 人)下辖两个现役旅和一个预备旅,每个旅由两个团(约 4,800 人)组成,每个团有 3 个营,人数超过 1,100 人。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第五军的任务是占领多布鲁贾南部,二十五万主力军团则以索非亚为目标挺进保加利亚。由于保加利亚军队在与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战斗中陷入困境,罗马尼亚人能够在没有任何真正抵抗的情况下前进,并在和平协议签署时到达保加利亚首都郊区。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色雷斯战场1912年10月8日,黑山王国向奥斯曼帝国宣战,从而引发了巴尔干各国复杂的同盟条约,导致了巴尔干战争的爆发。巴尔干战争最重要的战场是色雷斯,奥斯曼军队主力在这里与保加利亚军队进行了决定性的战斗。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保加利亚军队的进攻路线然而,奥斯曼军方高层不知道保加利亚已经和塞尔维亚就马其顿划分问题达成了协议,因此误以为保加利亚为争夺马其顿,会将主力部队部署在马其顿战场。德国大使汉斯·男爵·冯·万根海姆是奥斯曼首都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于10月21日向柏林报告说,奥斯曼军队相信保加利亚军队的主力将与塞尔维亚人一起部署在马其顿。因此,奥斯曼帝国没有在至关重要的色雷斯战场部署自己的主力部队。色雷斯战场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是保军进攻奥斯曼帝国多年经营的埃迪尔内-科尔克拉雷利防线,保第一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联合进攻奥斯曼东方军团,以近一倍的压倒性数量优势迫使土军后撤。为提防希腊军队在加里波利的登陆作战,奥斯曼第十五军被部署到了海峡地区,这导致埃迪尔内和德莫蒂卡之间的阵地出现了真空。10月24日,占据数量优势的保军开始进攻埃迪尔内的北方大门科克基塞利,15万保加利亚军队将9.8万奥斯曼军队驱逐出了战场并攻克了科克基塞利。科克基塞利的迅速陷落和保加利亚军队迅猛的攻势震惊了整个欧洲,法国陆军部长米勒兰感叹保加利亚人是欧洲最好的战士,他宁可和10万保加利亚军队结盟,德国人也感慨保加利亚军队在战斗力方面是欧洲仅次于德军的强大力量。进攻科克基塞利的保加利亚军队科克基塞利陷落后,埃迪尔内要塞的北方已经无险可守,6万土军被保加利亚第二集团军围困在要塞内,不过由于保军没有足够攻城重型火炮,因此只能采取围困的方式。在科克基塞利战役后,保加利亚最高指挥部决定暂缓进攻,要求前线保军就地休整并巩固战线,这导致土军得以在吕莱布尔加兹一带重新建立防线,这道防线在保军进攻君士坦丁堡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数天的休整后,保加利亚第三集团军于10月28日重新发起进攻,兵锋直指君士坦丁堡,次日,第一集团军也投入了前线,吕勒布尔加斯战役全面爆发。然而,土军不再像之前的战斗中那样一触即溃,而是顽强的抵抗保军的冲锋,并不时对保军侧翼的薄弱地带发起反击,导致保军伤亡极为惨重。不过同样的事情最终还是再次发生,在坚持了两天后,土军临时构筑的防线被保军突破,导致土军沿整个宽大正面撤退,而保军也由于伤亡很大而无力继续追击土军,放任土军在加塔尔卡修筑了君士坦丁堡面前的最后防线。加塔尔卡距离君士坦丁堡仅有30公里,在1877年的俄土战争中,德国工程师冯·布鲁姆最初指导土军在这里修筑了诸多防御工事。在吕勒布尔加斯战役后,后撤到这里的奥斯曼军队再次加固了这里的阵地,并得到了终于抵达前线的来自亚洲行省的援军的加强。对保军来说更糟糕的是,在吕勒布尔加斯战役后,霍乱在保加利亚军队中弥漫,这极大的影响了保军的状态。11月17日,尽管俄国明确警告保加利亚,如果他们攻下了君士坦丁堡,俄国将会与保加利亚开战,保军还是坚持发起了对加塔尔卡防线的进攻。不过,土军这一次抵挡住了保军的进攻,并迫使保加利亚于12月3日同意开展和谈。然而在1913年2月3日,在恩维尔帕夏领导的青年土耳其党发起政变推翻了卡米尔帕夏的内阁后,奥斯曼帝国和保加利亚之间的战争再次爆发。1913年2月20日,拥有1.9万人和48门野战炮的奥斯曼第十军在萨尔科伊登陆,与此同时被孤立在加里波利半岛的3万土军中的1.5万人在36门野战炮的掩护下开始进攻布莱尔,这两次行动都得到了海峡内奥斯曼军舰的火力掩护。然而,奥斯曼人可能不知道斯蒂利杨·科瓦切夫将军的保加利亚第四集团军的存在,这个拥有9.2万人的集团军击退了土军的两次攻势。保加利亚之所以没有利用这一胜利,是因为加塔尔卡的土军主力也发起了进攻并成功迫使保军退却数公里。由于奥斯曼最高指挥部拒绝将主力部队调离加塔尔卡的防御阵地太远,因此到2月15日,战线再次稳定了下来。在塞尔维亚第二集团军携带重型火炮抵达埃迪尔内前线时,这座奥斯曼帝国最重要的要塞的命运就此注定,塞保联军很快攻克了埃迪尔内。然而,保加利亚人在本国新闻媒体上严格封锁了塞尔维亚人也参与了埃迪尔内战役的事实,并以塞尔维亚军队没有支援保加利亚为理由拒绝派人支援在瓦尔达尔战斗的塞尔维亚主力部队,这为日后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的关系不和乃至战争爆发埋下了伏笔。第一次巴尔干战争:马其顿和伊庇鲁斯战场在西线,塞尔维亚的计划是趁着奥斯曼军队还未完成集结时利用自己在动员速度上的优势迅速将土军逐出马其顿。除了一支被派去占领桑贾克的小部队外,塞尔维亚军队被划分为三个集团军,自西向东发起进攻。奥斯曼帝国的马其顿集团军在马其顿地区保持防御姿态,这使占据数量优势的塞军得以调动自己的三个集团军采取迂回攻势,摧毁马其顿地区的奥斯曼军队。库马诺沃战役三个塞尔维亚集团军从三个方向进攻库马诺沃的土军,而这时在奥斯曼最高指挥部,奥斯曼军队总司令纳齐姆帕夏正在策划让马其顿的土军保持防御,等待来自东方的援军抵达后以主力部队进攻塞尔维亚军队。塞军的凌厉攻势将纳齐姆帕夏的第一个计划直接摧毁,土军被迫放弃库尔诺沃,在损失大量士兵和物资后撤往东南方。被打得措手不及的土军甚至没能在瓦尔达尔河上建立防线,而是被迫放弃了斯科普里,随后撤往普里莱普。库马诺沃战役后,暴风雨阻止了塞军的迅速追击,在暴雨中前进的塞尔维亚军队于11月3日再次和土军交火并展开了长达三天的激战。当越来越多的塞尔维亚军队抵达前线后,土军被压倒了,并再次展开撤退。普里莱普战役后,土军被迫放弃普里莱普,继续向南方撤退。普里莱普战役后,奥斯曼军队已经基本被塞军击溃,因此塞尔维亚最高指挥部派遣第二集团军前往埃迪尔内支援保加利亚军队的围城战,而第一集团军则继续向南方追击土军残部。尽管奥斯曼炮兵用猛烈的炮火轰击了塞军的阵地,但塞尔维亚第一集团军还是顺利攻下了莫纳斯提尔。莫纳斯提尔战役后,塞尔维亚首相帕西奇本希望总司令普特尼克将军调遣塞军前往塞萨洛尼基,但普特尼克认为希腊和保加利亚围绕塞萨洛尼基的将使塞尔维亚获益,因此拒绝过早介入这一争端,而是将主力部队调往阿尔巴尼亚。在马其顿,希腊军队也同样进行了漂亮的进攻战。这一方向的土军和希军数量大致相当,都拥有7个师,但奥斯曼人将自己的军队均匀分布在整个边境上,而希腊人则集中了全部7个师,在君士坦丁王储的指挥下对萨兰塔波罗的土军阵地发起了猛攻。土军抵挡不住希腊军队的迅猛攻势,被迫向北方撤退。在击溃了当面土军后,康斯坦丁王储曾希望继续北上追击土军,但首相维尼泽洛斯却在拍给前线的电报中要求:“进攻塞萨洛尼基,不惜一切代价。“11月9日,奥斯曼帝国向希腊王国移交了塞萨洛尼基,仅仅几个小时后,保加利亚军队的前锋就抵达了塞萨洛尼基,但还是晚了希腊军队一步。出于对盟友的尊敬,康斯坦丁王储还是同意保加利亚军队进入城市和希腊军队一起驻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停战和谈共有两次。1912年12月2日,除希腊外的各参战国达成停战协议。阿尔巴尼亚大部被塞尔维亚占有,希腊和黑山也获得了一小部分领土。但由于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支持建立独立的阿尔巴尼亚国家以便自己在那里施加影响力,加之恩维尔帕夏的政变使奥斯曼军队恢复作战行动,第一次和谈尝试失败了。1912年12月,大使会议在英国伦敦召开,以讨论巴尔干战争的停战问题。在1913年5月30日签署的《伦敦和约》上,各国对停战问题达成了一致。奥斯曼帝国向巴尔干各国割让了诺斯-米迪亚一线以西的所有欧洲领土,包括埃迪尔内要塞。但是,巴尔干各国无法对新领土的分配达成一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很快就爆发了。伦敦会议与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期间,巴尔干联盟(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和希腊)成功地将奥斯曼帝国逐出其欧洲行省(阿尔巴尼亚、马其顿、桑扎克和色雷斯),只给奥斯曼帝国留下了东色雷斯。1913 年 5 月 30 日签署的《伦敦条约》结束了战争,承认巴尔干国家在以诺斯-米迪亚线以西取得的成果。在爱琴海沿岸,在实际占有的基础上,创建了一个独立的阿尔巴尼亚。然而,获胜的巴尔干盟友之间的关系很快就因战利品分割而恶化,特别是在马其顿。在促成巴尔干联盟成立的战前谈判中,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于 1912 年 3 月 13 日签署了一项秘密协议,确定了两国未来的边界,实际上共享马其顿北部。如果战后出现分歧,克里瓦帕兰卡-奥赫里德线以北的地区(两个城市都归保加利亚人所有)被指定为接受俄罗斯仲裁的“争议区”,而该线以南的地区则划归保加利亚。战争期间,塞尔维亚人成功占领了协议边界以南的一个地区,一直到比托拉-盖夫盖利亚地区线(均在塞尔维亚人手中)。与此同时,希腊人向北推进,在保加利亚人到达之前不久占领了塞萨洛尼基。当保加利亚代表在伦敦直言不讳地警告塞尔维亚人,他们不能指望保加利亚支持他们的亚得里亚海主张时,塞尔维亚人愤怒地回答说,这是公然退出战前根据克里瓦帕兰卡-亚得里亚海扩张线达成的相互谅解协议。保加利亚人坚称,协议中瓦尔达尔马其顿部分仍然有效,塞尔维亚人仍然有义务按照协议交出该地区。塞尔维亚人的回应是指责保加利亚人的贪婪,并指出如果他们失去了阿尔巴尼亚北部和瓦尔达尔马其顿,他们对战争的参与实际上就毫无意义。当保加利亚呼吁塞尔维亚遵守关于马其顿北部的战前协议时,塞尔维亚人对列强要求他们放弃在阿尔巴尼亚北部的领土感到不满,坚决拒绝撤离更多领土。这些事态发展结束了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的联盟,并使两国之间未来的战争不可避免。很快,占领区边界爆发了保加利亚人与塞尔维亚人和希腊人的小规模冲突。为了应对保加利亚的威胁,塞尔维亚开始与希腊进行谈判,希腊也有理由担心保加利亚的意图。1913 年 5 月 19 日,希腊和塞尔维亚签署了一项秘密防御联盟,确认两个占领区之间当前的分界线为其共同边界,并缔结联盟以应对保加利亚或奥匈帝国的进攻。通过这项协议,塞尔维亚成功地使希腊成为其北部马其顿争端的一部分,因为希腊保证了塞尔维亚目前(尚有争议的)马其顿占领区。为了阻止塞尔维亚与希腊的和解,保加利亚首相格绍夫于5月21日与希腊签署协议,就各自军队之间的永久边界达成一致,并接受希腊对马其顿南部的控制。然而,他后来被解职,这一外交努力最终没有结果。与此同时,另一个摩擦点出现了:保加利亚拒绝将锡利斯特拉要塞割让给罗马尼亚。当罗马尼亚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后要求割让时,保加利亚外交部长提出了一些小的边界变化,其中排除了锡利斯特拉,并保证了库佐夫拉赫家族在马其顿的权利。罗马尼亚威胁要以武力占领保加利亚领土,但俄罗斯的仲裁提议阻止了敌对行动。在1913 年 5 月 9 日签订的《圣彼得堡议定书》中,保加利亚同意放弃锡利斯特拉。最终达成的协议是罗马尼亚对该城市、保加利亚-罗马尼亚边境的两个三角区和巴尔奇克的要求之间的妥协,而保加利亚拒绝接受其领土的任何割让。然而,俄罗斯未能保护保加利亚的领土完整,这让保加利亚人对俄罗斯对塞尔维亚争端进行的仲裁的可靠性产生了不确定性。保加利亚的行为也对俄保关系产生了长期影响。在俄罗斯第二次提出仲裁期间,保加利亚对与塞尔维亚战前协议的不妥协立场最终导致俄罗斯取消了与保加利亚的联盟。这两项行为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的冲突。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胜利催生了保加利亚人膨胀的野心,这让保加利亚人渴望的领土甚至超越了《圣斯特凡诺和约》的范围。加塔尔卡战役的失败证明保加利亚沙皇斐迪南进入君士坦丁堡加冕为皇帝的野心是不切实际的,而在保加利亚将主力部队集中在加塔尔卡绞肉机时,塞萨洛尼基和马其顿等领土接连被塞尔维亚和希腊占据,因此保加利亚人开始考虑用战争解决问题。然而这是相当冒险的决策,保加利亚人已经知道了塞尔维亚和希腊签订的防御同盟条约,而罗马尼亚也于6月正式警告保加利亚不会在未来可能的战争中保持中立。俄罗斯沙皇尼古拉二世也对保加利亚人的野心感到不满,这一野心正在摧毁俄国人寄予厚望以抵御德奥同盟的巴尔干同盟。尽管有以上困难,但保加利亚希望自己在1902年与俄罗斯帝国签署的军事同盟能阻止来自罗马尼亚的进攻,而保加利亚的主力部队将被投入对塞尔维亚军队的攻势,另外在南线部署一支小规模部队以拖延希腊军队的进攻,直到在西线摧毁塞军主力后的保军主力再被部署到南方进攻希军。保加利亚人的战争计划看上去非常像德国陆军元帅施里芬策划的著名计划,这一计划最终的失败也与施里芬计划类似。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希腊和塞尔维亚战场1913年6月16日,保加利亚军队突袭塞尔维亚和希腊军队,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保加利亚人原本计划部署第一、三、四、五共4个集团军进攻塞尔维亚,第二集团军则被投入南线与希军作战。但在战争开始时,只有第二集团军和第四集团军被投入了战斗,这使保加利亚人在西线和南线都处于数量劣势。尼古拉·伊万诺夫将军的保加利亚第二集团军有8万人和175门野战炮,他的对手是希腊国王康斯坦丁麾下的11万希腊军队。保军一开始尝试发起进攻,但很快被数量占优势的希腊军队阻挡,随后希军发起全线反击。6月29日,8个希腊师对保军战线发起全面进攻,在付出巨大伤亡后突破了保军防线,攻占基尔基斯镇。基尔基斯战役后,保军开始撤往国内,而希军则一路追击。7月5日,希军攻占多伊兰,但没能切断保加利亚军队通过斯特鲁玛山口的撤退路线。7月11日,希军与塞军会师,随后两支军队沿斯特鲁玛河一路北上。7月25日,希腊军队在亚历山德鲁波利斯发起了一次成功的登陆行动,切断了保加利亚和爱琴海的所有联系。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军队的布雷加尔尼察战役6月29日,西线的战斗也开始了。由于塞军的数量是保军的一倍左右,绝对的数量优势压倒了保军,迫使保军撤出布雷加尔尼察。到7月8日,保加利亚军队在整个西线溃败。7月13日,为挽救保加利亚军队的危局,米哈伊尔·萨沃夫将军接管了保加利亚第四和第五集团军,随后他要求保军在马其顿东北部的卡里曼齐附近修筑防御阵地。7月18日,塞尔维亚第三集团军进攻卡里曼齐,在机枪、大炮和铁丝网的帮助下,保加利亚人击退了塞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极大的提振了士气,这也是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保加利亚军队第一次也是为数不多的几次胜利之一,稳定住了西线的危机局势。在看到塞军进攻不利而希军的进攻非常顺利后,康斯坦丁国王没有见好就收,而是要求希军继续进攻。希腊首相维尼泽洛斯意识到这一行动背后的危险因此强烈反对——塞尔维亚人已经占据了他们想要的马其顿,马上就会转入防御状态,到时希腊军队将独自面对整支保加利亚军队的攻势。在康斯坦丁国王的要求下,希腊军队深入保加利亚,向保加利亚首都索菲亚推进。7月18日,希腊第一师击破保军后卫,夺取克雷斯纳山口南端入口。然而就在沿着山口向北行军时,刚刚从塞尔维亚方向转移到南线并被部署在这一带的保加利亚第二和第四集团军成功伏击了希腊军队,这两个保加利亚集团军的部署也标志着南线的希腊军队在数量上落入了下风,但希腊军队还是借着保军还未完全抵达前线机会突破了山口的封锁线,随后继续推进,于7月25日占领克鲁普尼克。7月27日,保加利亚军队被迫撤退至索菲亚以南76公里处的上朱马亚。在上朱马亚,希腊军队遭遇激烈抵抗,保加利亚军队的反击也随之展开。7月29日,保军试图在希军身上复制一场坎尼式的胜利,但希军在梅霍米亚和克雷斯纳的反击阻挡了保军对希军侧翼的包抄。然而在希军左翼,希军对查雷沃村的进攻遭到挫败,随后保军的反击切断了希军撤往贝罗沃和斯特鲁米察的道路。在上朱马亚战役后,希腊军队已经无力继续向索菲亚推进,而保加利亚军队则已经对希军主力呈包围态势,迫使康斯坦丁国王联络罗马尼亚调停希保战事。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罗马尼亚和奥斯曼帝国的介入为夺取保加利亚控制的南多布罗加,罗马尼亚于1913年7月5日在边境集结军队,并于10日正式向保加利亚宣战。理查德·霍尔在他关于巴尔干战争的专题研究中指出,罗马尼亚参战是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转折点。罗马尼亚外交部的公开声明指出,罗马尼亚无意摧毁保加利亚军队,也无意制造更多流血事件。罗马尼亚宣战当天,伊万·卡尔塞麾下的第五军进攻多布罗加,几乎没有遭到抵抗,顺利占领了这一地区的重要港口城市瓦尔纳。7月14日晚,斐迪南亲王指挥的多瑙河集团军作为主力部队进入保加利亚境内。在进入保加利亚境内后,罗马尼亚军队分为两支军团,一支军团前往西部占领更多土地,一支军团前往西南方的索菲亚,大队的罗马尼亚骑兵在几乎没有军队防守的保加利亚国土上游荡。7月23日,罗马尼亚先头骑兵部队进入距离索非亚仅7英里(11公里)的郊区小镇弗拉日德布纳。7月25日,罗马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在贝洛格拉奇克会师,孤立了保加利亚的重要城市维丁。保加利亚的后方完全暴露,没有任何抵抗,首都向入侵者敞开,该国的西北部被联军切断和包围。在入侵期间,羽翼未丰的罗马尼亚空军进行了摄影侦察和投放宣传单,索非亚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敌机飞越的首都。罗马尼亚没有统计这次短暂战争期间的任何战斗伤亡,但这一数字很可能是0。不过,罗马尼亚军队在进军时其遭遇了霍乱爆发,造成 1600 人死亡。保加利亚在面对罗马尼亚的入侵时完全无力抵抗,这让奥斯曼人感到自己有可能收复不久前被保加利亚占领的领土。东色雷斯最重要的要塞埃迪尔内现在仅有乌尔克·韦尔切夫少将指挥的4000人驻守,其余在东色雷斯的保军都已经被部署到西线和南线去抵御塞尔维亚和希腊的进攻了。奥斯曼帝国的入侵部队由艾哈迈德·伊泽帕夏指挥,他麾下有四个集团军,超过20万人。7月23日,奥斯曼军队再次占领了埃迪尔内,此事使恩维尔帕夏自称为“埃迪尔内的第二个征服者“,尽管事实上土军在占领过程中几乎没有受到抵抗。奥斯曼军队并未在旧边界停留,而是在收复大量领土后进入保加利亚境内。尽管同样没有遇到激烈抵抗,但奥斯曼军队也传染了霍乱,导致4000人死亡。为帮助保加利亚人,俄国威胁要在高加索发动进攻,并用黑海舰队突袭君士坦丁堡,这引发了英国的担忧,也使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各参战国都清醒了下来。7月20日,塞尔维亚首相帕西奇邀请保加利亚外交官在塞尔维亚的尼什进行和谈。7月24日,各方代表应邀前往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7月30日,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黑山、希腊和保加利亚约定停火,但罗马尼亚拒绝奥斯曼帝国加入停火,要求保加利亚自行与奥斯曼帝国媾和。8月10日,《布加勒斯特条约》得到签署,塞尔维亚、希腊和保加利亚瓜分了马其顿。尽管俄国和奥匈帝国支持保加利亚对被希腊占领的爱琴海港口城市卡瓦拉的诉求,但德国和法国却支持希腊保留该城市,最终该城市被划归希腊。与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前相比,保加利亚的领土扩大了16%,人口从430万人增加到470万人。罗马尼亚领土扩大了 5%,黑山扩大了 62%。希腊人口从 270万人增加到 440 万人,领土面积扩大了 68%。塞尔维亚的领土几乎扩大了一倍,人口从 290万人增加到 450 万人。8月,奥斯曼军队在科莫蒂尼建立了西色雷斯临时政府,以此施压保加利亚人和谈。9月30日,《君士坦丁堡和约》签署,奥斯曼帝国收复了埃迪尔内。条约签订后,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的关系因塞尔维亚和俄国的力量迅速扩张而升温。1914年8月,世界大战爆发,为抱团自保,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缔结了防御同盟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