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大部分传统节日,离不开祭祖、祈福这两大节日主题。6月10日将迎来今年的端午佳节,也是集祭祖和祈福为一体的盛大节日,是老祖宗传承下来的珍贵历史文化,对于上班的人来说还将拥有3天端午假期。
端午节是个和“龙”密切相关的节日,在民俗中还被誉为“飞龙在天”吉祥日,从赛龙舟、洗龙水这些民俗活动就可见一斑。
今年是古代干支纪法里的“甲辰年”,辰对应的是十二生肖中的龙,也是龙年,和端午节关于龙的信仰刚好对应上。
此外,2024年因为立春先于春节到了,导致整个2024甲辰龙年少了立春节日,民间便将这种现象称为“无春年”。
正是因为上面这2个原因,一个是今年为60年一遇的甲辰龙年的端午节,另一个是今年为无春年的端午节,所以才被民间称为“今年端午不一般”。
关于端午节的民俗讲究,老人们有个说法“1人躲端午、3人避端午”,乍一听上去有些不知所以然,仔细探索一番才发现里面大有文章。
“1人躲端午”
躲端午是古时候起源于我国北方地区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或于宋朝之前就形成了这个风俗。这和古代人们对于端午节所在月份的认知有关。
端午节所在的农历日期为五月初五,虽说这个日子在现代人看来很平常,但在古代农历五月并不是很受大家欢迎,还有个不太好听的称呼,叫“恶月”。
这就要说到农历五月的气候特点。农历五月一般处在芒种交节的前后时间段,有些年份还会赶上夏至期间,都属于一年之中气候变化较快的时期。此时也被称为梅雨季节,雨水较多,天气湿热无比,对于要下地干活的人来说更是难熬。
特别是在古代,农历五月也是蚊虫肆虐、瘟疫四起的月份,因此古人自然不是很待见这个月份。特别是五月初五端午节,属于农历五月的开端,古时候还有“恶月恶日”的说法。
躲端午有避开“恶月恶日”的寓意,在民俗活动中一般指的是要接外嫁的女儿回家过节。老人说的“1人躲端午”,这里面说的“1人”指的是外嫁女。
对此,清朝时期的地方历史文献《滦州志》有过明确的记载,“女之新嫁者,于是月俱迎以归,谓之‘躲端午’”。
“3人避端午”
和“1人躲端午”相对应的,还有“3人避端午”,这里说的避端午主要指的是“避五毒”。民间将蛇、蝎、蜈蚣、壁虎、蟾蜍统称为“五毒”。
在老传统看来,“避端午”主要指3类人,分别为老人、小孩和孕妇,他们属于本身体质和抵抗力较弱的人群,更需做好防虫措施。
端午节是“五毒”频繁活动的时间,因此人们会通过一些民俗活动,比如挂艾草菖蒲、拴五色丝线、戴香包、洗草药水的方式等,来驱赶“五毒”。
通过上面的一番解释,关于“1人躲端午、3人避端午”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里面其实蕴藏着老祖宗通过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大智慧。总的来说就是提醒人们,端午期间蚊虫多出没,气候不稳定,要顺应时节特点来调整生活习惯,平安顺利度过盛夏。
又早放屁妖言惑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