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会堂服务员四年换一次,却没有北京人,领导透露:忍痛割爱

历史实战派 2024-06-24 12:06:50

人民大会堂是我党和国家政治外交活动的中心,也是周总理经常处理国务和外事的地方。在大会堂的每一个办公场所,每一个厅室都留下了周总理的足迹,其中倾注了总理太多的心血。

1974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5周年,在9月30日晚上,这里举行了盛大的招待会。到会的人心中有着同样一个问题,周总理还能来吗?

他生病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公开的秘密。突然一个人说:“周总理来了!”大家争前恐后寻找着周总理的身影,也为总理的到来而欢欣鼓舞。中外宾客也都一起涌向了周恩来身边,和他握手,询问着他的健康。

其实,总理已经好久没有出现在大家的面前了,大家都非常想念周总理。

其实对于这次出席招待会,医生本来是不让总理出院的。总理却坚决不出席,在会上他坚持讲完了最后一句话。

祝酒结束后,总理和宾客握手后就退场了。这是周总理最后一次主持国庆节招待会。

1975年1月13日,周总理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将完成“四个现代化”的接力棒交给了邓小平。这件事,是他在生命最后岁月里完成的最后一件大事。

在周总理生命的最后时光,他格外留恋人民大会堂这个曾经工作过的地方,也留恋为他服务过的工作人员。

1975年7月,总理感觉到自己可能来日不多,于是最后一次来到大会堂。他想看看过去工作过的地方和那些服务员。大家都奇怪,总理此次前来好像是专门来巡视人民大会堂的。事后,他们才知道,总理是来和人民大会堂做告别的。

周总理和在场的每个人都打了招呼,仔细地打量着每一处陈设。每位服务员的脸上都挂着泪水和总理握手。他一边走一边询问每个同志的工作、学习、家庭和孩子的情况。

在离开时,他突然回过头深情地凝视着人民大会堂,不舍却又不得不离开。

人民大会堂最初是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兴建的。

1958年末,国管局增设了人大会堂管理处,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从全国各地组建了职工服务队伍,进行了技能培训和思想政治素质培训。

周总理从人民大会堂的兴建,到大会堂的日常管理,建设工作一开始就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在他的指示下,大会堂逐步形成了一套管理制度和服务工作规范。

要知道,在当时大会堂的服务组编制就有三百人,不过让人奇怪的是,大会堂却找不出一个北京人。

这些人都是从各个省市挑选出来的,因为他们代表着国家的形象。所以男生要在175cm到180cm女生要在165cm到170cm。

因此,这些服务员的挑选不亚于选美。录取的机会也非常渺茫,一般都是三四百人的面试才能从中挑选出两三个。最终来到大会堂的人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

不过,这些服务员也都很疑惑,为什么从来都没见过北京人。

领导这才告诉他们:“不用北京人。”其实也是为了全局地考虑。

并不是什么地域歧视,因为如果招聘北京人的话,他们放假的时候回家,难免会出一些工作上的事情,泄露国家机密。因此领导这才决定不用北京人。

当然,在这里工作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会堂总面积就有17万平方米,走一圈就要一个小时的时间。在这里,他们在每次会议前都要按要求搬动大会堂里的五千多张椅子和一千多张桌子。

不仅如此,他们的服务标准也很高,要做到万无一失。

在这里工作,大家工作压力很大,他们初来乍到,大都是十七八岁的青年,根本不懂什么服务。他们也是在周总理的悉心教导下,才逐步形成如今的有人民大会堂特色的招待服务工作规范、礼节礼貌守则。

周总理对大会堂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耐心指导,就算是一点小事都不会放过。为了了解大家的生活情况,他还会多次到职工食堂用餐。他像长辈一样教育着这些孩子们,撑起了人民大会堂的门面。

0 阅读:114

历史实战派

简介:讲好历史故事,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