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四川大渡河谷,一天,红军侦察员发现了一挑夫,担心其是敌人的密探,便举着枪接连问了他几个问题,但挑夫始终没有说话,于是他们便把挑夫抓了回去。
“连长,抓到一个可疑分子!问他什么话他都不回答,我们怀疑他是敌人的探子!”两名战士押着挑夫向指导员走去。
指战员闻言看去时,那挑夫还是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不停用手比划着什么,那么,此人究竟是不是敌人的密探呢?
当时红军队伍处于危险时刻,在这种情况之下,红军队伍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在红军刚来到大渡河,歼灭了敌军守敌后,便接到了命令:在3天内赶到泸定桥。
因人生地不熟,红军队伍的当务之急便是找一个当地居民作为向导,但在红军战士来到镇子上后,老百姓们远远看见便躲了起来,一方面是因为在那个年代,老百姓们早就养成了“见到穿军装就跑”的习惯,另一方面是国民党下令若是帮助红军,查出来便要出事。
就这样,红军战士们在镇子上转了半天,只找到了那名挑夫,而当时也只有他一人没躲,始终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红军战士们。
但不管红军战士们同他说什么,他都不回答,又想到他是唯一没有逃跑的人,战士们担心他是敌人派来的探子,故意伪装成哑巴想要蒙混过关,便把他带回了部队里。
连长在了解清楚情况后,同样有这样的担忧,但又担心误判,于是下令将挑夫留在队伍里。
不久后,红军战士在多番寻找后,终于找到一位愿意帮忙带路的山民,在之后的急行军中,红军战士们也带着哑巴,期间他们也仔细观察了他,最终确定:他是真的聋哑人。
在几天的急行军中,挑夫并没有表现出不满与害怕,还勤勤恳恳帮助红军战士干活,见扣错了人,连长不免心里有些替挑夫难过,很快,连长让人把挑夫带了过来,递给他一块银元和够三天吃的干粮,并朝着挑夫打了半天手势,示意他可以回家了。
可让连长没有想到的是,原本态度温和的挑夫这一下却急了眼,怎么都不愿意走,最终他比划着“说”:“我不走,我也要当红军!”
在有人看懂挑夫的意思后,便告诉了连长,连长为此十分头痛,但怎么也赶不走他,便只能任由他去了。
见挑夫总是帮忙干重的活儿,连长便将有聋哑人想要加入红军队伍的想法向上进行了汇报。
领导最终决定让挑夫加入红军队伍,一方面是因为他态度坚决,也能吃苦耐劳,另一方面则是队伍现在离开挑夫所在的镇子已经很远了,让他自己回家也并不现实。
就这样,聋哑挑夫也成为了红军的一员,并加入了炊事班。
在加入炊事班后,聋哑挑夫的工作便是背各种炊具,以及挑水砍柴等相对比较容易干的工作,虽然他的工作不多,但他总是会在忙完自己的事儿后,再去找一些活儿干,渐渐地,红军战士们发现聋哑挑夫不仅勤劳肯干,而且还会很多技能,比如喂马、做饭等等。
因聋哑挑夫干活认真且细致,很快便被调往了中央警备团的炊事班工作,不久后,他还加入了中央领导人的贴身警卫部队。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聋哑挑夫也用自己的力量为革命做着力所能及之事,他也尽自己的全力,出色地完成了上级领导交代给他的各项任务。
虽然他从未受过奖、立过战功,但毛主席、朱老总、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都曾对他竖起过大拇指。
在新中国成立后,聋哑挑夫跟随解放军进了北京,考虑到他年纪大,身体也没有之前好了,领导便把他安排在荣军院内休养,但聋哑挑夫并不是能闲住之人,还是要求继续工作。
最终领导便让聋哑挑夫前去管理果园,聋哑挑夫欣然接受了任务,当即赴任,从那时起,无论刮风下雨,还是春夏秋冬,人们总是能看到聋哑挑夫在果园内劳动,尽职尽责的看护着这片果树。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佩授军衔,一次,聋哑挑夫在见到师长刘辉山肩上是少将军衔后,拍了拍他的肩膀,随即伸出了大拇指。
几天后,师领导对聋哑挑夫授衔一事进行了专门研究,并向上进行了汇报,最终汇报到了毛主席那里。
一天,毛主席闲来无事时前去果园散步,当正在给果树剪枝的聋哑挑夫看到毛主席后,赶忙走上前去向毛主席敬了一个军礼。
对于聋哑挑夫,毛主席也是十分熟悉的,在延安时,毛主席常常会一边思考问题一边散步,在这时,很少有人上前打扰毛主席,只有聋哑挑夫是个例外,他每次看到毛主席走过来,总是会放下手中的活,然后把自己的手擦干净,主动走到毛主席面前与毛主席握手。
虽然聋哑挑夫说的话毛主席并不能听懂,但毛主席还是会笑着听他说完,并冲他竖起了大拇指。
这一天,毛主席主动上前与聋哑挑夫握手,随后还与他“聊天”,在“聊”完后,毛主席便说道:“给这位聋哑战士,授予少尉军衔。”
对于照顾好聋哑挑夫的问题,周总理也曾专门交代过有关部门,1971年10月,周总理见到北京的几位同志时,专门指示道:“要安排一师照顾好哑巴同志,吃的、住的、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有什么病要及时治疗,他为国家的解放事业也是做出了贡献的,我们不能亏待他啊!”
1983年6月14日,聋哑挑夫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