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素养会对家庭资产组合有效性产生哪些影响?

米开小姑凉 2022-12-12 18:13:02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主观、客观、综合金融素养

投资者对自身金融能力、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金融产品风险和收益了解程度的主观评估反映了投资者的主观金融素养,投资者对金融知识、金融技能、金融产品风险和收益的实际、真实掌握程度反映了投资者的客观金融素养。

经济学者DimitrisChristelis认为投资者自我评价和客观金融知识得分水平分别决定了投资者的主观和客观金融素养。投资者对自身金融素养、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金融产品风险和收益了解程度的的主观评价反映了投资者的主观金融素养。

基于学术界现有研究,将主观金融素养定义为投资者对自身金融能力、金融知识的掌握程度、金融产品风险和收益了解程度的的主观评价;将客观金融素养定义为投资者对金融知识、金融产品风险和收益了解程度、自身金融能力的实际掌握情况,主要是利率、通货膨胀率、金融产品风险认知正确与否。

经济学者Noctor首先提出金融素养的概念,他认为金融素养主要是指投资者进行投资决策、有效配置资产而实现收益最大化或风险最小化所必备的素质,如理解宏微观经济政策、辨别金融产品风险的能力。

关于综合金融素养,具体而言,人们做出科学金融决策所需要的金融知识与主观态度、行为的有机结合就是综合金融素养。投资者金融知识、行为和技能的综合便是金融素养,它既包括投资者所具有的金融知识储备和运用金融知识进行投资决策的能力,也包括投资者对自身金融知识储备的自我评估。

(2)家庭资产组合有效性

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威廉[gf]2022[/gf]夏普构建了综合考虑资产风险和收益的夏普率来衡量资产组合的有效性。家庭资产组合有效性越高,夏普率越低,家庭资产组合有效性越低。基于学界现有做法,所研究的家庭资产组合有效性是综合考虑风险和收益两个维度,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为基础,通过计算家庭资产组合的夏普率来衡量家庭资产组合有效性。

(3)金融素养认知偏差

投资者的部分主观金融素养是可以通过客观金融素养来解释,投资者实际掌握金融知识越多,则投资者对自身金融能力的自我评价就越乐观,而主观金融素养不能被客观金融素养解释的部分则为金融素养认知偏差,它反映的是投资者对自身金融能力的自信程度。金融素养认知偏差包括过度自信、自信不足。

从过度自信角度研究认知偏差。认知偏差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和资产收益。因此,将金融素养认知偏差变量(简称认知偏差)定义为:家庭投资者的金融素养中,主观金融素养中不能被客观金融素养来做出解释的部分,其体现的是投资者的自信程度,数值越大,说明投资者对自身金融能力的自我认可度越高,数值越小,说明投资者自信程度越低。

(二)理论基础

(1)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由莫迪利安尼提出,目前学界对家庭金融领域的研究均以此为基础。该理论认为理性的消费者追求的是终身效用最大化,追求的是消费平稳化。对一个家庭而言,该家庭预期未来收入水平、市场收益率和现有财富共同决定家庭的资产和负债。

若家庭在某一阶段收入低于其预期一生收入平均水平时,将通过增加借贷、减少投资等方式满足当前的消费;当家庭在某一阶段收入高于其预期一生收入平均水平时,将偿还借贷,增加投资。以家庭资产配置视角来看,家庭参与风险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与家庭户主年龄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这与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中年时期的家庭储蓄占收入比重较高相一致,从而的相关分析是以生命周期理论为基础的。

(2)行为金融学理论

行为金融学起源于二十世纪末,是现代金融理论的重要分支之一,它创新性地将心理学、行为学等学科应用到金融领域,跨学科、交叉研究金融行为,对研究金融市场的有效性、投资者的非理性决策有重要影响,它的出现极大冲击了传统金融学理论,弥补了现代金融理论研究不足。

大量事例表明,基于理性人和完全信息假设下的有效市场假说存在缺陷,投资者并非完全理性和掌握完全信息的。该理论突破传统理性人假设,认为人的金融行为受到非理性因素的影响,由于存在信息壁垒,导致金融市场的投资者掌握信息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存在明显的“信息鸿沟”,大多数投资者仅掌握有限信息,投资者的金融行为可能不是最佳的,在金融决策过程中存在偏差,在绝大多数时候,市场中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影响金融市场。

(3)绝对收入理论

绝对收入理论起源于二十世纪初,凯恩斯首先提出该假说,较早地分析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消费者现期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消费和收入存在线性关系,消费随收入增长而增长。该理论很好解释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但该理论分析视角较为单一,忽视了消费者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和不确定性,并未将影响消费的诸多现实因素包括进去。

二、金融素养影响家庭资产组合有效性的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设

(一)金融素养对家庭资产组合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分析

由于用夏普率衡量资产组合有效性,在计算夏普率过程中,需要计算出资产组合收益率和标准差。因此,本部分将探讨金融素养对资产组合收益的影响以及金融素养对资产组合风险的影响,最终得出金融素养对资产组合有效性的影响。

金融素养越高的家庭,家庭投资表现越好,财产性收入越高。一般而言,投资者金融素养越高,其投资决策将更为科学、合理。现有研究表明。金融素养越高的投资者,其对金融投资工具认知越深刻,掌握、搜集经济金融信息的能力越强,对各种金融工具的认知越深,更能够很好地把握投资机会,更好地构建资产组合,科学配置资产,实现既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

金融素养高的家庭资产种类和多样化指数高于金融素养低的家庭。因此,进一步深化探讨,可以得出:金融素养通过影响投资者风险资产选择、资产组合多样性程度来影响资产组合风险。一般而言,投资者金融知识越丰富,对各类资产便更加了解,对各种资产风险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风险意识较强,越倾向于分散化投资,获取多样化资产组合来降低风险,随着整个资产组合中资产品种增多,相对于投资于单一资产或少数资产的投资者,其面临的风险是较低的。

所以,投资者的金融素养越高,其资产组合更具有多样性、分散化,资产结构更加合理,从而降低风险,即金融素养越高资产组合越分散,金融素养的提高能降低资产组合风险,金融素养高的投资者更能够实现在既定收益下风险最小化。由以上分析可知,一是较高的金融素养能够提高资产组合的收益,二是较高的金融素养能够降低资产组合的风险;从而提高家庭资产组合的夏普率,即家庭资产组合的有效性。

(二)金融素养认知偏差对家庭资产组合有效性的影响机制分析

金融素养认知偏差反映了投资者的自信程度程度。一般而言,在投资者自信不足阶段,投资者资产配置过于保守,倾向于规避风险,是风险厌恶者,而投资者风险厌恶程度越高,其投资股票、基金等资产的概率和比重越低,更倾向于以活期存款、定期存款等形式积累财富,资产结构不合理,从而降低了家庭资产组合有效性。

而随着投资者信心的增强,投资者将主动地学习金融知识,关心经济金融热点问题,提高自身金融素养,投资表现上,资产结构更加合理,资产配置更加科学,更能把握金融市场运行规律,从而提高家庭资产组合有效性。

但若投资者表现为过度自信,容易出现忽视风险管理、频繁交易增加交易成本、忽视他人的投资建议、难以把握投资时机等问题,诸多不利因素使得投资者投资失败、资产结构不合理、风险性资产配置比重过高,从而使得家庭资产组合有效性降低。

基于以上分析,认为随着投资者自信程度的提高,其资产组合有效性先逐步增加,后随着投资者过度自信,忽视风险管理,其资产组合有效性便会降低,金融素养认知偏差与资产组合有效性之间是倒U型关系。

(三)投资经验对金融素养与家庭资产组合有效性关系的影响机制分析

一般而言,投资经验越为丰富的投资者,选择投资产品时更为科学、理性,从而能够获得较高的投资收益。随着投资者投资经验的积累,对金融产品的收益和风险的认知更加清晰,逐渐摆脱盲目狂热投资,对信息的解读和判断更加准确,对金融市场的了解程度越深。

有利于提高投资决策的理性化程度,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资产配置结构更合理,投资者选择投资标的和选择投资时机的能力均得到显著提升。因此,认为投资经验增强了金融素养对家庭资产组合有效性的影响。

0 阅读:20

米开小姑凉

简介:每天为大家更新最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