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全整理!山西省及各地市两化融合贯标申报奖励汇总(附申报指南)

知策通 2023-11-02 14:25:18

干货整理!建议收藏~

最全整理!山西省及各地市两化融合贯标申报奖励汇总

(附申报条件、申报流程、申报材料等指南)

近期,两化融合话题热度很大,很多企业咨询山西省各地市两化融合贯标奖励是多少?奖励依据是什么?两化融合贯标的申报条件、流程是什么?下面企策通将根据相关政策文件进行详细整理,建议大家可以收藏转发。

山西省两化融合贯标奖励汇总

01山西省两化融合贯标奖励政策

首次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A 级、AA级、AAA 级及以上贯标评定的企业,分档予以 30 万元、40万元、50 万元奖励。

政策依据: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西省财政厅关于印发《山西省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激励方案》的通知

02太原市两化融合贯标奖励政策

太原市

(1) 支持企业数字化改造。开展工业互联网暨两化融合诊断评估。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开展重点企业工业互联网诊断评估每户企业最高补贴20 万元。支持企业数字化改造,按项目给予不超过软硬件投资额的 30%,最高不超过 500 万元的奖励。

(2) 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发展。对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每户最高给予 50 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国家工业互联网、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移动物联网、企业上云、软件工程化能力、新型信息消费、网络安全技术等试点示范企业(平台项目)、典型案例(解决方案)给予一次性 50 万元奖励。

政策依据: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太原市招商引资若干措施的通知

(3) 对智能制造标杆示范、技术创新提升、两化融合及信息化以及其他轻资产类项目给予奖励支持。奖励额度参照省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相应标准的50%予以支持。

政策依据:太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太原市招商引资若干措施的通知

太原市小店区

对通过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每户最高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

政策依据:《太原市小店区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奖励办法》

03运城市两化融合贯标奖励政策

1.对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证书的企业,每家奖励30万元;列入国家、省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并启动贯标工作的企业,每家奖励10万元;列入市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的企业,每家奖励5万元。

2.对我市获得国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第三方贯标咨询服务机构、评定机构,分别给予20万元、50万元一次性奖励。

3.依据《运城市关于落实工业企业“龙腾虎跃”发展计划的实施意见》(运发〔2017〕23号),对“龙虎榜”培育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免费提供5年云数据服务支持。

4.对全市上云企业,按照省“企业上云”补贴额度的30%给予配套补贴。

政策依据:《运城市申报两化深度融合和智能制造的奖励标准》

04阳泉市两化融合贯标奖励政策

对上年度列入国家两化融合示范的企业,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

对上年度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的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

政策依据:《关于印发阳泉市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06临汾市两化融合贯标奖励政策

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10万元的奖励。

政策依据:《临汾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

对上年度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A级、AA 级AAA级AAAA级、AAAAA 级证书的数字化转型企业,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元(A级)40万元(AA 级)60万元(AAA 以上级别)奖励。在政策有效期内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升级的企业享受级别“补差”奖励。

政策依据:临汾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临汾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临汾市侯马市两化融合贯标奖励政策

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对获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的企业给予最高不超过60万的奖励

政策依据:侯马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印发关于强化市场主体倍增要素服务保障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

07晋城市两化融合贯标奖励政策

新认定为国家级、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奖励;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认证的,给予30万元奖励。

政策依据:关于印发《晋城市支持工业高质量发展十条政策措施(试行)》的通知

08大同市两化融合贯标奖励政策

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对符合条件的数字经济融合应用项目在省级奖励基础上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节能降耗减排技术改造和企业智能化、数字化、两化融合及信息化专项改造的项目在省级奖励基础上给予一定奖励。

政策依据:山西大同市关于强化市场主体倍增要素服务保障的若干措施

两化融合贯标申报条件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和基础的工业化水平,财务状况和运营情况良好;以求企业是真实运行的。

2. 两化融合工作具备良好基础,成效比较显著,对建立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有需求;企业正在使用的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含手册、控制程序、记录文件)和公司各部门制度整套电子版。

3. 企业所属行业

生产制造类型企业,不限制产品所属行业;制造型企业,有办公场地和生产车间(审核老师会到现场查看)。

4. 企业销售收入&企业人数

体系对销售收入没有具体要求;对人数和营收没有太大要求,但是也不能差,建议是在年营收300万以上企业,人数在15人以上;如果企业限定在50-100人左右,销售收入一般将达到在2000万以上;虽然两化融合不限制企业规模,为了增加通过率,两化融合需要对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进行优化,部门配置要齐全,至少有生产部、财务部、采购部、销售部、库管部。

5. 企业现有的信息化系统或者将要上的信息化系统

企业要有信息化系统,比如ERP、MES、PLM、PDM、SAP、DCS或者集成控制平台、设备安全管理软件等,软件使用情况要满足最基本的进销存功能,单独财务软件或者OA行政管理软件不能做。其中常见的信息化软件包括: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ERP(企业资源管理计划系统)、PLD/PDM(企业产品设计研发生命周期管理的软件)、设备安全管理软件(煤矿、化工行业安全保障设备管理类型的软件)、外贸订单销售管理(进行销售管理的软件)、其他企业特有的能提高生产力,降本增效的各种信息化系统运行全流程图片及系统操作界面截图展。

6. 财务的持续保障

两化评定的可持续竞争优势,需要公司能进行资金保障,要求企业近两年对信息化工业化有资金投入(包括生产设备、信息设备、服务器、各种培训服务等)。

7. 信息化安全方面

此项是需要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最好有独立的机房或者机柜,保障外人不能随意破坏窃取服务器数据。如果企业系统是云端部署,无独立机房也可以。

两化融合贯标申报流程

两化融合贯标流程分三个阶段:体系建立阶段、体系实施阶段、体系审核阶段01

体系建立阶段

1. 两化融合贯标启动:成立项目组、标准宣讲、贯标实施培训会。

2. 两化融合分析诊断:深入调研、体系评估与诊断、贯标标准培训。

3. 两化融合体系构建:体系策划、体系文件架构、体系文件编写培训。

4. 两化融合文件编写与培训:文件编写、文件评审与修订、文件发布。

02

体系实施阶段

5. 体系试运行:体系宣贯、体系试运行、运行情况记录与改进。

6. 两化融合内部评审:内审培训与组织、内部审核与改进、管理评审。

03

体系审核阶段

7. 两化融合审核认定:准备迎审、审核及改进、项目验收。需要注意的是,在两化融合贯标过程中,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作用不可忽视。

两化融合贯标申报材料

申报企业需围绕一个示范方向撰写申报材料,应包含以下内容:

1、企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需求分析。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企业发展战略转型的迫切要求、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差距分析、打造新型能力的迫切需求等。

2、企业新型能力识别和打造的方法和路径。区别于竞争对手,企业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需构建的新型能力体系分析,在当前阶段急需打造和形成的重点新型能力,以及与新型能力建设对应的量化指标和提升目标等。企业识别和打造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能力的主要过程、做法和经验。

3、服务商提供的服务与成效。在新型能力识别与打造的不同阶段,战略、管理、流程、IT、技术、设备等各类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产品、解决方案与服务,为企业解决的问题、发挥的作用与价值,以及与企业的合作方式等。

4、企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打造新型能力的主要成效。新型能力量化指标的现状水平、历史变化情况、未来提升方向等,企业通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打造新型能力所解决的发展问题、取得的主要成效等。

5、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的主要作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于企业有效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打造新型能力发挥的重要作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在推动企业战略转型、管理变革、流程优化、技术创新和数据开发利用等方面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发挥作用的机制。作为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评定企业,在评定结果采信方面取得的重要突破和进展,包括争取融资授信、成为供应商优选重要依据等。

温馨提示

需要注意的是,在两化融合贯标过程中,第三方服务机构的作用不可忽视。企业引入第三方服务机构协助进行贯标服务,有以下三点优势:

a.服务机构能帮企业量身定制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形成信息时代的管理机制和治理框架;

b.服务机构通过梳理战略-优势-能力这一两化融合的需求主线,可以帮助企业贯彻九项基本原则,推动战略、要素、管理正向循环,使企业稳定获取预期成效;

c.服务机构可以辅助企业通过国家评定并推动体系有效运转,持续打造信息化环境下的新型能力,满足国家两化融合相关扶持政策的采信要求。

※由于政策具有即时性,具体奖励以省和各地市政府相关部门最新公告文件为准。

0 阅读:21

知策通

简介:知策通致力于打造一站式知识产权智能生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