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帝病逝后,同年,刘弗陵登基,次年,改元为“开元”,执政十三年。从名义上来说,皇帝派遣桑弘羊、金日磾、霍光、上官桀,四人共同协助主持朝堂,但事实上,霍光才是真正的掌控者,刘弗陵只是一个傀儡而已。
刘彻在田千秋和其他人的劝说下,终于意识到自己错手杀死了刘据。根据《汉书·武帝纪》中的记载,政和四年,桑弘羊作为刘彻统一国家的重要倡导者,曾向刘彻提出要求,要求在轮台州建立一片农田,以对抗匈奴,但被他否决了。
刘彻借着这件事,写下了一道忏悔的旨意。说道:“朕登基之后,做了不少坏事,让百姓受难,朕追悔莫及,但为时已晚,朕从今日起,再也不能做任何危害百姓,破坏国库之事。”这是中国古往今来第一道“罪己诏”,也代表着刘彻决定暂时停止与匈奴的战争,转而以发展农牧业为主,重新回到了与百姓的和平相处之中。
刘弗陵执政期间,基本继承了刘彻“轮台有罪之命”的政策主张,在经济方面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方针。刘弗陵登基之后,便开始耕作,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刘弗陵在最后关头,还下了一道旨意,强调农业才是最重要的。虽然大部分时间里,皇上都只是走个过场,但这也说明了他的国家将重点放在了发展农业上。
在实施这一政策的时候,朝廷一直在为民众减轻田租、赋税和劳力。公元85年,刘弗陵颁布法令,使全国各地的农户都不再缴纳土地租金。四年后,朝廷再次颁布法令,要求普通百姓除交纳一般土地之外,不再征收任何附加的赋税。同时,刘弗陵废除了以前为了抵抗匈奴,对民众所征的一切对农业都不利的赋税,从而使农民的经济得到了某种程度地缓解,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刘弗陵执政期间,曾举行过一场规模较大的商谈,即“盐、铁会”。这一时期的举行,与刘彻推行的“盐铁官营”和“酒议”等一系列的经济方针有着密切的关系。官营盐铁制和酒议等一系列的经济措施,都是以缓解清初财政困难为目的的。“五常”的推行,对刘彻执政早期的财政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也无可厚非。然而,由于这种制度的实施,使我国的大部分财产都被地主和大商人所占有,许多官员又借此机会“行奸卖平”,人民群众饱受其害。公元前81年,西汉王朝为解决这个问题举行了一次大型座谈会。
霍光与刘弗陵都支持刘彻的“安民”之策,可是“国有化”之策早已在朝中形成了一大群人,他们又不能直接废除,便派了一群强烈反对“安民”之士前来发言。儒家一直以来都是反对“民本”的,他们相信,“私盐”和“铁私”是造成人民生活困顿的根本原因。因为这些铁制品质量不好,价格也高,所以很多人都不舍得用,甚至有些地区还会有人拿着木棍翻土,徒手拔草。而那些官员出产的咸咸之物,普通百姓更是不愿食用。官营与酒议制度的推行,实质上是官吏与民间利益的争夺,并要求废除。
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桑弘羊。桑弘羊是一位以武力集权的“法家”派,对于自己所倡导和推行的“经济国营”,他坚持自己的观点,认为虽然“盐铁官营”和“酒议”等体制,在推行的时候虽然会产生一定的缺陷,但是那些缺陷都是在推行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而不是政策本身的缺陷。此外,国家日常的赈灾、水利建设、战时的补给,也都依赖于此,所以,它是绝对不能废除的。
两人各执己见,争执不下,吵得口干舌燥,始终无法得到一个双方可以退一步说话的想法,除了废除了酒议制度,取消了一些地方的铁器专营权之外,其他的经济政策都没有改变。儒家推行的“国家化”,虽未起到什么作用,但也阻止了朝廷的对外征战,大大节约了国家的财力,大大减轻了由于战争造成的社会压力。
在刘弗陵的统治下,汉王朝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再次恢复了往昔的辉煌。正所谓,再弱的人也强。在汉武帝晚期,虽然曾有一段时期内的财务赤字,但是这个赤字只是与鼎盛时期相比的。此时的西汉政权尚有相当的财力,所以刘弗陵及其之后的汉宣帝刘询才有了中兴之势。
刘弗陵执政期间,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在外交方面,刘弗陵一改刘彻在打击匈奴方面采取的“持久战”政策,采取在北疆增兵的同时,再次与其结盟,以求与其交好,以求进一步发展。但是,不管怎么说,没有了战火,人民就会安心种田,对本国的经济也就会有所帮助。
再加上霍光执掌朝政,采取了一系列可行的举措,很好地解决了刘彻晚年留下的一系列问题,也正是因为如此,老皇帝在年老之际的颓势才得以转变。民间有这么一句话:民力富足,四夷皆敬,可见刘弗陵中兴之势。但要说民脂民膏,那就有点言过其实了,其实最真实的情况还是全国各地的粮食和银子多得很。但相比于以前,普通民众的生活,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好转,社会更加地和谐,政局更加地透明,民众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