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名臣史浩:四明史氏家族繁荣奠基人,曾为孝宗登位费尽心血

今史独唱 2023-02-13 15:28:28

史浩(1106-1194)是南宋前期著名大臣。他一生经历丰富,历任地方官,后为皇子老师,孝宗朝两次拜相。他参与了当时许多重大事件如孝宗即位等,是南宋前期的一位重要人物

不仅如此,史浩还是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繁荣局面的开创者。四明史氏对南宋政权的影响是其他家族所无法比拟的。

史浩一方面帮助孝宗处理好与高宗的关系,另一方面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育、保护孝宗,最终帮助孝宗顺利登上了皇位。

史浩家世

四明史氏家族渊源深远,可追溯至远古的三皇五帝时期,经夏、商、周、汉、唐的发展,逐渐迁移到鄞县。在北宋时期,四明史氏家族人口数量愈来愈多,乡里对其家族赞誉不绝于口,且家族成员文化素质也越来越高,族中不仅有游学太学的子弟、更有中进士的族人。中了进士便有得官做,如此一来政治力量也有了,这完美符合一个家族“初盛”的要求。

结合四明史氏在北宋虽“初盛”,史浩的发达及四明史氏家族在南宋的繁荣,实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该家族在北宋虽还不显赫,但已有所发展,为以后史浩的崛起和家族的繁荣打下了基础。史浩的飞黄腾达及南宋史氏家族的兴盛,实可看作其在北宋发展的继续和深化。

时代背景

史浩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于绍兴十五年(1145)中进士,从他出生到中进士这四十年里,正值北宋末南宋初,社会条件急剧变化的时代。宋徽宗昏庸无能,贪图享乐,重用蔡京、童贯等“六贼”,他们掠夺民户财产,卖官鬻爵,打击正直之士。

由于他们的残暴统治,导致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北宋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局面。就在史浩十四岁时(宣和元年,1119),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宋江起义。这次起义虽然人数不多,但他们作战勇猛,屡败官军,最后直到宣和三年(1121),宋江等接受招安,起义才宣告失败。

就在宋江起义发生的同时,在两浙地区爆发了声势更大的方腊起义。起义不久便攻占了许多州县。最后,宋廷不得不把打算用于北上攻辽的军队改为南下攻打起义军。

又由于方腊战略失误,从而导致起义于宣和三年(1121)失败。两次起义虽都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北宋的腐朽统治。

北宋内忧方定,又添外患。宣和二年(1120),宋金签订“海上之盟”。在金与宋联手攻辽的过程中,金看到了宋的腐朽和虚弱,遂在灭辽之后,于宣和六年(1124)侵宋。

经过短短的三年,到 1127 年的靖康之难,北宋便轰然灭亡了。紧接着,赵构虽建立了南宋,但他并无恢复之心,一心苟安江南。

对内,他继续残酷压榨百姓;对外,奉行与金妥协投降政策。这使得南宋初年的局面始终处于动荡不安之中。首先,由于与金的战争,加之官军的掠夺,流寇的侵扰,以及南宋的苛捐杂税,致使民不聊生,农民被迫起来反抗。

建炎四年(1130),爆发了钟相、杨幺起义。这场起义堪称南宋史上规模最大的起义,并且起义坚持五年之久,直到绍兴五年(1135)被岳飞强力压抚下去。其次,外部屡遭金朝的侵略。南宋军民虽英勇反抗,但在高宗和秦桧等投降派的主持下,于绍兴十一年(1141)与金签订了屈辱的“绍兴和议”。金宋暂时实现了和平。史浩就是在这样的的背景下成长并登上政治舞台的。

史浩与宋孝宗即位

史浩中年才中进士,在中进士后,担任过几任地方官,后因奏请早立国本而受知于高宗,被任命为皇子老师。

一、孝宗之入宫

在说史浩与孝宗即位关系之前,有必要先说一下这段关系当中的另一个主角,孝宗。

高宗建炎三年(1129),宋廷发生苗、刘之变,旋即被平定。同年七月,高宗唯一的儿子明受太子薨,此后,高宗便没有了子嗣。在这种情况下,大臣们屡次提出要选太祖之后为皇子,以立国本。

建炎四年(1130)九月,金立刘豫为皇帝,国号齐,想借此予以飘摇不定的南宋政权以沉重打击。在外有金、齐威胁,内有大臣呼吁的双重压力下,高宗不得不从太祖之后的“伯”字辈中挑选人物作为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先后选了伯琮(即后来的孝宗)、伯玖养入宫中。

伯琮入宫后,为张婕妤抚养,伯玖入宫后,由吴才人(绍兴十三年被封为皇后)养育。高宗既然养育两人于宫中,说明立谁为皇子尚未确定,这也成为朝臣关注的焦点。

绍兴十二年(1142),伯琮被封为普安郡王,后三年,伯玖被封为恩平郡王,二人“官属礼制相夷等,号东、西府”,说明直至此时,高宗仍犹豫不定。

二、史浩辅翼孝宗之功

孝宗之所以能在与伯玖的长期对峙中取得成功,固然与自己的努力有关,但作为其老师的史浩也功不可没。总结史浩的作用,可分为二方面,

一是帮助孝宗恰当处理与高宗的关系,为顺利即位铺平道路。

二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教育、保护孝宗,提高其素质。

绍兴二十九年(1159)元月,国子博士史浩轮对高宗,建议高宗从二王中选贤者以立,以系人望。可能高宗为了早日解决国本问题,便对二王进行了测试,以择贤而立。不过高宗测试的方式不太高明,其本心无非是欲择贤者以立。

作为老师的史浩给了孝宗恰当的建议,使孝宗在测试中脱颖而出,赢得了高宗的青睐。果然不久,绍兴三十年(1160)二月,普安郡王就被封为建王,旋即被立为皇子,确立了自己皇位继承人的地位,而史浩也被迁为司封员外郎兼直讲。

孝宗虽被立为皇子,但并不意味着就能顺利即位,因为一旦处理不好与高宗的关系,很可能延缓自己继位的进程甚至被废掉,这种情况在古代史上屡见不鲜。而年轻的孝宗就曾因为政治经验不足一度引起高宗的猜忌。

众所周知,孝宗素有恢复之志,对于完颜亮的败盟南侵,更是不胜其愤。他请求自己亲自带兵抵抗金军,无非是报国心切的表现,但他这样做却未考虑高宗的感受。虽经史浩提醒,孝宗已经反应过来了,但是依旧不知道怎么做。

幸好史浩代孝宗写了两个奏札,分呈高宗和皇后,这两封奏札,既说明了孝宗欲率师亲征是出于报国之情,别无他图,以免引起高宗猜忌,同时又向高宗承认了错误,写得“辞意恳到”,使高宗解除了疑虑。而当高宗知道是史浩代草的奏札后,不禁称赞其“真王府官也”。经过史浩的努力,高、孝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化解,也为孝宗顺利即位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史浩在平日的学习和生活中对孝宗也给予了很大帮助。

孝宗被封为建王后,经常与内知客龙大渊、曾觌置酒高会。史浩史浩借讲课的机会,含蓄地规劝了孝宗,既达到了目的,又保留了孝宗的面子。对老师的这次教育,孝宗一直记得,他即位后,对大臣说:“朕在潜邸时,养得性定,今或饮酒过度,未尝不悔。”可见史浩劝导之功效。

总的来说,作为孝宗老师的史浩,一方面多次化解了高宗、孝宗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给予孝宗悉心的指导,为其将来登基做必要的准备。可以说,孝宗能顺利即位,史浩辅翼之功实不可没。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如果将史浩与南宋另一位皇子老师真德秀做一比较,就更能看出史浩的优秀了。真德秀曾为宁宗养子赵竑的老师。赵竑作为宁宗唯一的养子,本来应该可以继承皇位,但他看不惯史弥远专权跋扈,曾扬言自己即位后要将其流放到琼崖。

这引起了史弥远的担忧,他一方面极力挑拨赵竑与宁宗和皇后的关系,另一方面密谋另立他人做皇位继承人。在这种危急情况下,作为皇子老师的真德秀本应努力化解赵竑与皇帝、皇后的矛盾,给赵竑以正确的指导,但他却在简单地劝说后,便辞官而去,最终导致赵竑在史弥远的操纵下未能登上皇位,且在理宗即位后被史弥远以“湖州之变”为借口杀害。

这就是所谓的济王之案,此案导致了清流派与理宗长达数十年的对峙,深刻影响了晚宋政局,加速了南宋灭亡的进程。

将真德秀与史浩对照,既显出了晚宋理学之士只尚空谈的无能和不负责任,更凸显出史浩的智慧和辅佐之功。

史浩对孝宗的教导的结果,自然是使孝宗顺利登上了皇位,而实际影响不止于此。即便孝宗即位后,仍念念不忘史浩的功劳。他曾坦诚地对史浩说:“朕学力坚固,心术明正,皆卿之力也。”这可看出史浩与孝宗即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