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巨人的一粒沙子:入侵阿富汗,红色巨人轰然倒下

佳霖谈历史 2023-09-17 02:44:00

1921年,阿富汗人民历经多年抗争,终于迫使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国承认其政治和外交上的完全独立。

彼时的西方,列强正忙于挖空德国,苏俄则忙于平定内乱。都无暇顾及阿富汗。

也因此,阿富汗的外部环境迎来历史上最宽松的时刻。

趁此良机,时任阿富汗国王阿曼努拉在国内掀起了一场世俗化改革。

阿曼努拉

我们在之前的内容中提到过,阿曼努拉从小就受到西方文化的熏陶,深知阿富汗与西方国家的差距。

为了将阿富汗从封建和宗教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尽快融入现代世界,这场由阿曼努拉主导的改革,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激进的。

比如说,阿曼努拉规定阿富汗男人不得干涉女性穿衣自由,女性必须摘掉罩袍。

敕令下发后,很多人对此持观望态度。

其实这很正常,毕竟是延续了千年的传统,哪那么容易改变。

但阿曼努拉却心急如焚,恨不得马上就改革成功。

为了贯彻敕令,他居然跑到别人家里,亲手撕碎了女主人的罩袍。

还有一次,他在大街上命令一名妇女脱去罩袍,让人就这么赤身裸体回家。也不管别人丢不丢脸,以后怎么见人。

除了规定摘掉罩袍,阿曼努拉还要求凡在政府工作的公务员,必须穿西装、打领带。

同时他还禁止酷刑和童婚,废除奴隶制,开办世俗学校,大力发展工商业。

很显然,阿曼努拉的这些改革政策,无一例外,伤害到了守旧势力的利益。

导致守旧派对他恨之入骨。

而最为致命的是,过于激进的改革措施,使得改革的受益者,比如阿富汗妇女,也不支持阿曼努拉。

1950年代的喀布尔

无独有偶,同时期的土耳其在凯末尔领导下,也进行了世俗化改革。阿曼努拉的偶像正是凯末尔。

然而,阿富汗毕竟不是土耳其,阿曼努拉也不是凯末尔。

土耳其的世俗化改革能成功,是因为奥斯曼帝国时期,就已经打下了改革基础。

并且凯末尔也是一位“马上天子”,他的威望远不是阿曼努拉能比拟的。

而阿富汗是个什么情况呢?

整个国家“碎成渣”,褶皱山脉群中的兴都库什山脉就像一把蒲扇,将阿富汗分割成数不清的独立小区域。每个区域内,都有文化各异,极度守旧的小部落。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一国之主的阿曼努拉,他的政令在首都喀布尔或许还有效。

但走出喀布尔,地方上的酋长没人听他的。

由于步子迈得太大,阿曼努拉的改革引发了大规模叛乱。

阿曼努拉派兵镇压,结果因为军队也不支持改革,临阵倒戈,阿曼努拉最终只得宣布下野,流亡海外。

阿曼努拉倒台后,他的族兄纳迪尔继承王位。

纳迪尔也是一位开明君主,心底里倾向改革。

但为了获得守旧势力支持,他还是废除了阿曼努拉时期颁布的一部分改革敕令,打算走“温和变革”路线。

可即便如此,保守派还是对他不满,决心除之。

1933年11月8日,纳迪尔遇刺身亡。

纳迪尔死后,他的独子查希尔被推上王位。

阿富汗末代国王查希尔

查希尔即位后,他也深知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的道理。

不过他也不是愣头青,为了减小改革阻力,查希尔采取更温和的手段,决心一点一点地改革阿富汗社会存在的陋习。

举个例子说,阿曼努拉当年为了推行世俗化,多次手撕妇女的罩袍,适得其反。

1955年,穿着罩袍的阿富汗女性在街头等待马车

查希尔显然做不出这种荒唐事,他的策略是先让王室女性不穿罩袍,并经常让王室女性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

由于范围只限于王室,影响看似不大,守旧势力对此并无过多非议。

后来,民众渐渐接受了王室女眷不穿罩袍,习惯成自然,很多阿富汗普通女性也开始不再穿罩袍上街。

阿曼努拉当年没解决的问题,就这样被查希尔在无形之中搞定了。

查希尔时期,类似的温和策略还有很多。

在他一点一点的努力下,阿富汗的世俗化稳步推进,经济也取得了长足进展。

如果放在其他国家,查希尔凭借润物细无声的手腕,是很有可能改革成功的。

然而前文说过,阿富汗这个国家最大的特点是分裂。地方守旧势力极其强大。

无论上层怎么在城市推行改革,遍布在山沟沟里的众多部落,就是不听号令。

而这种极其矛盾的现状,使得查希尔的改革越是深入,他对地方的影响力就越小。

因为大家觉得,一个背叛了伊斯兰的国王,不值得尊敬。

为了强化王权,查希尔任命自己的堂兄达乌德为首相。希望联合阿富汗国内的左派势力推行改革。

达乌德

但达乌德也不是善类。

他虽然出身皇族,却与苏联关系密切,被称为“红色亲王”。

从这个称号就可以看出,他的政治倾向与查希尔天差地别。

达乌德认为查希尔的改革太软弱了,阿富汗就应该像隔壁的苏联一样,用强力手腕对守旧势力赶尽杀绝,跑步进入现代化。

由于理念不同,加之达乌德作风强势,两人的合作不欢而散。

1963年,查希尔罢免达乌德。

之后的十年,达乌德在家赋闲。

赋闲期间,苏联对扶持达乌德很感兴趣。

一直以来,苏联都想插足阿富汗。

因为只有先拿下阿富汗,苏联才能继续南下,获得进入印度洋的通道,切断西方阵营的海上石油运输线,进而将西方势力逐出中东地区。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苏联早在1950年代就对阿富汗进行渗透,培养了一大批亲苏知识分子和亲苏军官。

有亲苏派,自然就有亲美派。

而每当两派人发生争吵时,查希尔往往会偏向于亲美派。

于是,这就使得亲苏派倒向了达乌德。

1973年7月,趁着查希尔前往意大利养病的机会,达乌德在苏联和亲苏派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宣布废除君主制,建立了阿富汗共和国。达乌德则自任新政府总统,并兼任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等职务,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达乌德上台后,为了展现推进现代化的决心,他首先放弃了亲王爵位。

随后,他将部落酋长、宗教传统势力、大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统统往死里整。

达乌德这么干,很爽。但导致的结果也是灾难性的,那就是遍地反贼,阿富汗中央政府的统治根基彻底没了。

当然,达乌德对此早有应对措施。他在外交上全面倒向苏联,不但接受苏联援助、购买苏联武器、还聘请苏联教官训练军队。

在苏联帮助下,达乌德肃清了官兵中的忠君思想和部落归属意识,拥有了一支新式军队。他试图通过新军肃清国内的反对派。

达乌德与军官们

但事实证明,这位“红色亲王”把问题想简单了。

肃清阿富汗地方势力,这是连英美苏三个超级大国都没能干成的壮举,他达乌德何德何能,凭什么能干成?

果不其然,一番大战下来,反对派游击队越打越多。

不仅如此,达乌德还发现,自己貌似被底下的人给架空了。

当初那批支持他的亲苏派,如今绕开了他,直接与苏联建立了合作关系。

眼看情况不对,达乌德立即调整政策,对内清洗左翼势力,对外与苏联划清界限,并改善与西方的关系。

可他又把事情想简单了,苏联的小弟,岂是你想当就当,想不当就不当的?

1978年4月27日,在苏联的支持下,左翼武装发动政变,血洗总统府。

达乌德一家30余口,除了一个孙女幸免于难外,全部在政变中惨遭屠杀。

阿富汗“四月革命”

达乌德死后,亲苏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组织新政府,并由该党领袖塔拉基出任国家元首。

但没过多久,塔拉基被自己的副手哈菲佐拉·阿明取代了。

塔拉基和阿明,在对苏政策上存在明显不同。

塔拉基奉行的是完全亲苏的政策,因此得到了苏联的鼎力支持。

而阿明只是表面对苏联毕恭毕敬,实则一面清除异己,培植自己的势力;一面与美国暗通款曲。

见阿明有可能脱离掌控,苏联发出通牒,要求他尽快到莫斯科拜码头。

但遭到阿明拒绝。

自从达乌德上台以来,苏联前前后后在阿富汗投入近20亿美元。

如果阿明倒向美国,苏联的投入就打了水漂。

并且,阿富汗倒戈,这对苏联的形象也会造成打击。

苏联以后还怎么带队伍?

思来想去,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决定对阿明下手。

阿明

1979年12月26日,苏联以“捍卫阿富汗免遭外来的反革命入侵”为由,在苏阿边境集结10万大军,准备侵入阿富汗。

第二天,即12月27日晚,苏联特种部队空降喀布尔,进攻阿明所在的总统府。

阿明指挥总统府卫队英勇抵抗,由于孤立无援、寡不敌众,被苏军俘虏。

抓住阿明后,苏军将其一家赶到总统办公室。一名苏军指挥官拿出文件,交给阿明。

这是苏联事先草拟的“阿富汗邀请苏联出兵”的“邀请信”。

阿明瞥了文件一眼,自知已回天无力,愤而将信撕得粉碎。

又一阵枪声响过之后,阿明和他的4个妻子、24名子女,除一个女儿逃过一劫外,其余全部惨遭杀害。

12月28日凌晨,早已集结在边境的苏军分东西两个突击集群,正式入侵阿富汗。

此后一周,阿富汗全境失陷。

军事目的达到后,苏联破天荒地想要扶持一个能管理到基层的阿富汗政府。

于是,原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内的“旗帜派”领袖卡尔迈勒便被苏联扶上了宝座。

随后,苏联派出大量工作组,深入到阿富汗基层推行土地改革和妇女解放。试图用阶级斗争瓦解阿富汗的旧秩序。

但很显然,这一套在阿富汗行不通。

因为这不但违背了阿富汗的历史传统,激起了阿富汗人的民族主义,还惹怒了阿拉伯世界的宗教极端主义势力。

在阿富汗人看来,以前连本民族的政府都管不了老子,一个外国人扶持的傀儡政府还想管老子?

与此同时,以“圣战”为名义,大批来自其他穆斯林国家的志愿者赶赴阿富汗。

在这场所谓的“圣战”中,善于大兵团作战的苏军在擅长山地游击战的阿富汗游击队面前,毫无还手之力。

入侵阿富汗的苏联坦克部队

而阿富汗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美国、伊朗、巴基斯坦、埃及、沙特等国,都秘密对阿富汗抵抗组织提供了大量装备及人员的训练。

通过训练,阿富汗人迅速掌握各种战术思想、医疗救护技术和新式武器的操作原理。

一群连勾股定理都不懂的游击队员,拿着美国的毒刺导弹,就能轻松打下苏联的米-24武装直升机。

打着打着,苏军官兵渐渐意识到,阿富汗就是个火坑,自己掉坑里了。

其实入侵阿富汗之前,苏联高层就考虑到了这个结果。

但苏联人很“轴”,就这么死磕,每年耗费大量物质帮助傀儡政府树立秩序。

而苏联人的固执,最终导致的结果是灾难性的。

1980年的莫斯科奥运会,包括中、美等67个国家缺席。苏联政府耗资90亿美元举办的盛会,最终成了史上“最失败”的奥运会。

除了抵制奥运会,苏联经济被制裁、技术被封锁、外交也被孤立。

这里面的每一项,给苏联带来的损失,都远比战场损失要大得多。

而即便是看似损失最小的战场方面,苏联付出的代价也不小。

表面上看,从开始入侵到最后撤军,苏联在侵阿战争中,只投入了200亿美元(也有说600亿美元),约4.7万人死伤。这远比美国在越南战场的投入和死伤小得多。

但苏联的账,不是这样算的。

首先,越战结束后,美国摆出防守反击架势。

苏联则陈兵东欧,摆出随时平推欧洲的架势。

这个时候,谁先出招谁吃亏。

但苏联沉不住气,首先打出了自己的底牌。

据传言,当苏联深陷阿富汗泥潭后,美国地缘战略理论家布热津斯基大舒一口气,对卡特总统说道:“现在,我们有机会让苏联人也来一场越战了。”

其二,侵阿战争严重拖累了苏联内部的经济改革。

早在1960年代后期,时任苏联总理柯西金就希望通过一场改革,抑制过度膨胀的苏联军工产业,将重心放在民用经济方面。

但因为勃列日涅夫不支持,柯西金的改革不了了之。

1982年,勃列日涅夫死后,改革问题再次拿到台面上讨论。

如果当时立即改革,苏联也许还有救。

但因为侵略阿富汗,武器装备需求旺盛,苏联军工企业拒绝缩减生产任务,这就使得改革一直拖到1985年,也就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才开始。

而我们知道,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本身也是困难重重,执行力度也大打折扣。

后来,戈尔巴乔夫对侵略阿富汗做了一个总结,他认为“阿富汗就是苏联一个日夜流血不止的伤口”。

这其实是一种体面说辞。阿富汗之于苏联,更像是吃进嘴里的一粒沙子。

而这粒沙子,还是苏联自己放进嘴里的。

苏联试图将它嚼碎,可结果却是磕碎了原本就不太好的的一嘴虫牙。

战争进行到1988年,苏联终于意识到,必须吐出那粒沙子了。

但为时已晚,红色巨人最终因为那一粒不起眼的沙子,轰然倒下。

当然,为了抗击苏联,阿富汗付出的代价更大。

这场历时九年多的战争,导致阿富汗有130多万人丧生,500多万人沦为难民。

1989年2月,当苏军撤出阿富汗时,本就“碎成渣”的阿富汗,沦为了军阀和恐怖分子遍地走的人间地狱。

在这些军阀和恐怖分子中,有一个人叫做本·拉登。

1979年,得知苏联入侵阿富汗,当时已经坐拥10亿美元资产的本·拉登放弃优渥的生活,毅然参加了美国支持的阿富汗“伊斯兰圣战组织”。

曾几何时,拉登和“基地”组织与美国也是合作关系。

但随着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拉登与美国的合作也到此为止。

1990年,萨达姆为了摆脱债务,悍然入侵科威特。

为了制衡萨达姆,美国提出驻军沙特,帮助沙特抵御萨达姆。

拉登作为伊斯兰忠实的信徒,当然不能容忍美军的请求。

在他看来,美苏一丘之貉,美军驻军沙特,这无异于异教徒的入侵。

果然,事情的结局如拉登预料的一样,美军打败萨达姆后,并没有撤军,这一举动彻底惹恼了拉登。

于是从1992年开始,拉登便指挥“基地”组织,不断在中东各地制造恐怖活动,以达到报复美军的目的。

1992年12月,拉登首先策划了也门旅馆爆炸事件,造成14名美军伤亡。

1995年11月,拉登又策划了利雅得美军军营爆炸案,造成5人死亡。

1998年8月,美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遭到恐怖袭击,257人在爆炸中死亡,约5000人受伤。

2000年10月12日上午,“基地”组织成员驾驶一艘装载炸药的快艇,袭击了位于也门海域的一艘美军驱逐舰,导致驱逐舰被炸开一个大洞,17人当场遇难。

根据美国的调查结果显示,这几起事件也是拉登策划的。

2001年9月11日,拉登决定来一票大的。

为了感谢曾经的榜一大哥,他给美国刷了四架大飞机。

结果这起震惊世界的事件,成功地让美国也陷进了阿富汗这座“帝国坟场”。

(未完待续)

6 阅读:377

佳霖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