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伙蒙冤杀人入狱22年申诉无果,媒体报道后终获无罪

盐系阿姨 2024-06-07 05:35:53

1996年一个深夜,河南周口市太康县一名年轻女子被害身亡,时年25岁的谢哲海被办案人员认定有重大嫌疑。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谢哲海无期徒刑。服刑22年后出狱,谢哲海仍认为自己无罪,向河南省高院申诉却被驳回。

南方周末记者李在磊率先对本案进行报道,引起广泛的舆论关注,澎湃新闻、财新周刊、检察日报、潇湘晨报等新闻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十个月后,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决定对本案再审。最终改判无罪。

1、命案仅凭口供定罪

谢哲海是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转楼乡五里庙村村民,1996年5月30日晚,与五里庙一河之隔的大营子村有场戏剧演出,该村22岁女青年王某回家途中被人拦截,被凶器击打成重伤,抢救无效死亡。办案人员认定时年25岁的谢哲海有作案嫌疑。

2000年2月,周口中院作出一审判决,认为谢哲海构成故意杀人罪,判无期徒刑。谢哲海不服上诉。2000年6月,河南省高院终审维持原判。

2018年9月,服刑22年的谢海哲获释,他向河南省高院申诉,但河南省高院认为原审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准确,定罪正确,审判程序合法,驳回了谢哲海的申诉。

南方周末记者李在磊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来到河南周口市太康县大营子村走访当地村民。村民王高升回忆,当年他和谢哲海等16人都是嫌疑对象,大家被集中到教室里,办案人员挨个叫出去询问,问完再放回教室,彼此间没有隔离,就是不能自由活动。此外,还让他们相互指认,指出自己怀疑的对象。期间,公安机关通过认为谢哲海有重大作案嫌疑,理由是谢哲海的陈述与多位证人的证词有矛盾。

谢哲海的代理律师屈振红认为,案件没有直接的客观证据,侦查机关的破案过程,就是依靠口供的推断。

王高升向记者表示,案发当晚谢哲海就睡在自己家里,后来隔壁的王双英当晚听到有男女打骂的声音就和其母亲叫上他俩一起去瞅瞅咋回事。这个说法得到了谢哲海的确认。2019年11月1日,谢哲海回忆,当天晚上他离开戏场回到王高升家,看到王高升还没醒,便躺在他边上睡了,直至被王双英叫醒。

最终侦查机关确定的案发经过是,当天谢哲海到大营子村的熟人王高升家喝酒,傍晚,谢哲海酒醒后与其他人到戏场看戏,王高升继续在家睡觉。戏没结束,谢哲海便提前离场,返回王高升家,在屋前空地上与人有过短暂交流。之后,谢哲海再次离开王高升家,取走了附近一村民家压水井上的铁井杆,埋伏在路上。王某出现时,谢哲海拦住去路欲行不轨,遭到反抗,谢哲海恼羞成怒,将王某当场打晕致死。

案卷显示,检察院、法院都曾将案件退回。判决书特别注明,当时的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周口分院提起公诉,周口地区中院受理后,认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退回检察院补充证据。之后,检察机关在没有补充任何新证据的情况下,再次移送法院。法院于1999年12月26日公开审理了此案。

为什么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法院依然给谢哲海定罪了呢?怀揣着疑问,记者李在磊到周口市中级人民法院找到研究室副主任李士德,他是当年谢哲海案的审判员。

李士德向记者解释,证据链条有完美程度高低的区别。假如全部证据链需要20个证据,但是目前只掌握18个,那么为了追求完美,就需要把缺失的两个证据补充完整。不过,即便没有补充完整,依据已经掌握的18个证据,依然可以作出相应的判决。对于其它内容,他表示当时自己还很年轻,不是主审人,当时的审判长、审判员现在已经退休。由于年代太过久远,他已经记不起这个案件的细节内容。

2020年9月,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决定对谢哲海案启动再审。2022年11月28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改判谢哲海无罪。

2、“冤案,能报道一个是一个”针对自己的此次新闻报道,南方周末记者李在磊这样说——

必须承认,在某些时候,媒体的公开报道,会有利于一方当事者,但是作为媒体人需要明白,这并非基于自己的“仗义执言”,而是基于真相和事实本身,报道事实是媒体人的职责所在。

没有指纹,没有DNA,没有脚印,采访越深入,越觉得这件事情处置得草率,只有谁谁谁说,谁谁谁又说,凭借变来变去的口供,就给命案盖了棺定了论。

案发后,法院受理认为案件“事实不清,证据不足”,退回检察机关补充证据,但检察机关在没有补充任何新证据的情况下,再次移送法院,法院据原有证据作出了有罪判决。

伴随着“疑罪从无”观念的深入人心,“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足以成为外界对其进行讨论的一个聚焦点。

见到当事人谢哲海之前,曾反复脑补,这个坐了二十几年牢的中年男子,现在该是何种面貌?碰了面,真人是如此普普通通,与万千南下的农民工形象一模一样,甚至,丝毫看不出想象中的应该携带着的悲情元素。谢哲海不善表达,事件经过描述得磕磕绊绊。每次在微信上交流,确认某个细节,他都十二万分重视,发来一串语音,细致解释。感受得到,行事中带着生活磨砺出来的谨慎。

他在监狱里学会了缝纫的手艺,先是在一家服装厂做工,后来到浙江投奔老乡。闲暇时光,他就琢磨自己的案子。他打工的地方是一个商品集散地,瘦弱的谢哲海闷着头走着,看上去如此渺小。当然,穿梭在那股洪流中,大家都太渺小了。

“冤案”的报道已经不“流行”了。但一位朋友说,不能这么想,还是,能做一个是一个吧。我觉得他提醒的对。

0 阅读:0

盐系阿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