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10位“青天”怎么死的,活了多少岁,狄仁杰71,包公和海瑞呢

贤语历史 2024-07-09 03:54:56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两种情结:一是青天大老爷;二是大侠。

他们希望“青天大老爷”能帮助洗清冤屈,主持公道;

但“青天大老爷”可遇而不可求,所以在被欺压到求告无门的时候,又幻想着出现一个武艺高强、不畏权势的大侠,为他们“伸张正义、报仇雪恨”。

今天我们先聊一聊古代“青天大老爷”的事情。

所谓“青天大老爷”,乃是中国古代老百姓对公正无私、明察秋毫的官员的尊称。他们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公正不阿与断案如神。

“青天大老爷”肯定是清官、为人公正,还必须敢于为民请命、敢于与权势抗争——不仅要道德品质高,而且还要有破案的能力,明察秋毫和断案如神。

实际上,“青天大老爷”太难得,太过稀少。

我们最熟悉的是宋朝的包拯,被誉为包青天;其次是明朝海瑞,时人称为“海青天”,然后就是狄仁杰,人称“狄青天”。

包青天、海青天、狄青天,这是在民间名声最大的三位“青天大老爷”。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名气小一些,但确实为官清正,为民做主的官员,在当时当地被老百姓誉为“青天”的,如寇准、况钟、袁可立、施世纶、于成龙、彭鹏、汤斌等。

常言道“好人有好报”,那么这些为民做主的10位“青天大老爷”最后怎么死的,活了多少岁呢?

下面,我们就按时间顺序,来看看千古传颂的10位“青天大老爷”的生平事迹。

1、狄青天,本名狄仁杰,630年-700年,71岁,病逝。

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唐朝名臣、武周宰相。

狄仁杰以明经及第,踏入仕途,担任了很多法律相关工作,如汴州判佐、并州都督府法曹、大理寺丞、侍御史等工作。后调任一方大员,如宁州刺史、江南巡抚使、豫州刺史,地方司法工作也是他工作的重要部分。

武则天称帝后,狄仁杰被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成为宰相。

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终年71岁。

狄仁杰担任大理寺丞期间,在一年内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却无一人冤诉。

狄仁杰为官清廉,执法如山、刚正不阿、断案准确、始终保持为民做主、不畏权势的本色,为民除害,伸张正义,在民间有“狄青天”之称。

后人根据狄仁杰的经历,编出了许多精彩的传奇故事,连荷兰也有人以此为题材,编了一本《大唐狄公案》,被改编为电视剧《大唐狄仁杰断案传奇》。

20年前,连续剧《神探狄仁杰》火遍全国,在央视播出时的收视率一度成为年度收视冠军,剧中狄仁杰的一句口头禅“元芳,你怎么看”,更是2012年十大网络流行词之一。

2、寇青天,本名寇准,961年-1023年,终年62岁,病逝。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名臣。

寇准少年得志,19岁进士及第,30岁担任枢密副使(国防副部长),33岁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1004年,43岁的寇准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也就在1004年,辽国大军南下,朝中大臣纷纷要迁都避难,寇準力排众议,坚决反对南迁,积极促使真宗亲往澶州督战,从而稳定了军心,击退了辽军,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此后,寇准经历几起几落,被贬谪地方,接着又恢复宰相之职。

宋真宗罹患中风,宫中刘太后干政,遭丁谓诬陷,寇准被一再贬逐,直至雷州司户参军,忧愤交加,抑郁成疾,病逝于雷州贬所,终年63岁。

寇准一生为官正直、不徇私情,在地方爱民如子,办案如神;在朝廷刚正不阿,公正廉明。

寇准在担任邓州知州时,铁腕惩处贪官,为民申冤。

当地胥吏收取耗银时,伙同各乡里正压低成色,中饱私囊,民不堪其苦。寇准亲拟《定耗银告示》张贴于邓州各县乡,并将作恶的污吏下狱论罪。

寇准在邓州,为官清正廉洁,敢于为民请命,深得百姓爱戴,留下了“青天治邓”的佳话,百姓称他是“寇青天”。

后来,寇准被召回朝廷,离开时成千上万的邓州官民攀辕遮道,苦苦挽留这位造福百姓的“寇青天”。

民间关于寇准断案的故事传说很多,比如我们熟知的“夜审潘仁美”的故事,还有传说他“审过葫芦,问过黄瓜,打过城隍,拷过地瓜”。

3、包青天,本名包拯,999年-1062年,终年64岁,病逝。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

公元1027年,28岁的包拯考上了进士,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先后被授予天章阁侍制和龙图阁直学士,因而常常被称呼为包侍制、包龙图。

此后历任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务,最高做到枢密副使(副国防部长)。

包拯被誉为“包青天”,主要是他权知开封府等职务时期,整顿吏治,为官清正廉明,秉公执法,不畏权势,不徇私情,为民做主,为百姓洗雪冤屈,严厉打击不法贵族,所以被百姓誉为“包青天”、“包公”。

传说宋仁宗赐开封府尹包拯三口铡刀,其中狗头铡之下尽是土豪劣绅,泼皮无赖;虎头铡铡的是贪官污吏、弄国奸臣;龙头铡更了不得他可以铡皇亲国戚、凤子龙孙!

公元1062年,包拯病逝,终年64岁,善终。

包拯的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还被后世文人写入了戏曲和话本,如《三侠五义》、《包公案》等。20世纪90年代还有一部电视剧《包青天》,很受观众欢迎。

4、况青天,本名况钟,1383年-1443年,终年60岁,积劳成疾而死(过劳死)。

况钟,江西靖安县人,明朝名臣。

况钟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苏州人民称他“况青天”,和包拯“包青天”、 海瑞“海青天”并称中国民间的三大青天。

况钟,出身贫寒,23岁时担任靖安县令的书吏,33岁担任礼部六品主事,48岁时被任命为苏州知府。

况钟到任苏州后,本着“施政以吏治为先”的原则,雷厉风行整顿吏治,将一些罪大恶极的污吏处以死刑,还处死了一些贪污受贿的官员,弹劾罢免了经历司知事孙福、长洲县知县汪仕铭、常熟县知县刘正言、吴江县知县张肃、昆山县知县任豫等十多位官僚。

此举极大的震慑了苏州府官场,官吏们一个个都开始奉公守法,社会风气开始好转。

由于之前的历任知府懒政、不作为,加之府衙官吏奸猾,一些诉讼案件久拖不决,案件堆积如山,监狱人满为患,有的囚徒在长期的监禁中死去。

况钟上任后积极清理冤狱,为民申冤。苏州府管辖七个县,况钟一个县一个县地解决,上任8个月,就清理了1500多件积压的案子,且全都处置得当,无一喊冤叫屈。

况钟在苏州府任职13年, 留下了一段中国吏治史上“三离三留”的佳话。

第一次离任,是他的继母去世,他需要离职去守孝(丁忧)。结果他刚离开,苏州府官吏们故态复萌,腐败泛滥。因此,苏州3万多百姓上书朝廷要求召回况钟。

第二次离任,是他任期3年届满,回京述职,百姓担心他因政绩优异而升迁调离,士绅民众都来到官道上等候,纷纷挡在路上,拦着马车,舍不得他离开,直到他承诺一定会回来才让他离开。

第三次离任,是况钟在苏州任职满9年,回京述职,照例位升一等,调任到更高级部门任职。况钟进京后,苏州两万民众上书朝廷,请求让况钟继续留任苏州府。民意难违,皇帝只好先升他为三品官,再让他继续留任苏州府。

正统七年岁末(1443年初),况钟积劳成疾,卒于苏州知府任上,终年61岁。

听闻况青天去世,苏州百姓十分悲痛,市民罢市歇业,士绅百姓自发地前往灵堂祭奠,就连附近的松江、常州、嘉兴、湖州四府的民众,也闻讯赶来吊唁。

苏州人立碑赞扬况钟:“法行民乐,任留秩迁。青天之誉,公无愧焉。” 这十六字赞语,全面地诠释、概括了况钟的一生。

著名昆曲《十五贯》,讲述的就是熊氏兄弟两个梦圆授权,幸亏遇到了大清官况钟,从而断狱平反的故事。

5、海青天,本名海瑞,1514年-1587年,终年73岁,病逝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

海瑞出身贫寒,四岁时父亲就病故了,孤儿寡母相依为命,靠着祖上留下的几十亩田,勉强度日。

35岁时,海瑞参加乡试,考中了举人,但之后两次会试都落榜,没能考上进士,于是海瑞就放弃了。

之后,海瑞被朝廷派到福建担任教谕,后来历任淳安知县、兴国知县等职务。

海瑞担任淳安知县期间,发现富豪们拥有几百亩土地,却一分钱的税都不交,税负全部转嫁到了普通农民身上。海瑞就带人重新清丈土地,厘清税负,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

海瑞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生活简朴,穿布袍、吃粗粮糙米,让老仆人种菜自给,传说他一年才吃一次肉;

海瑞铁面无私,明察秋毫,清查冤假错案,为老百姓伸冤,因而被老百姓称为“海青天”;同时整顿吏治,县衙的胥吏贪污一两银子都会被严惩不贷,被官场之人称呼为“海阎王”。

对于老百姓来说,海瑞就是“海青天”;对于县衙的那些已经习惯了贪污受贿的胥吏来说,海瑞就是“海阎王”。

明朝官场上的迎来送往,其他官员都习以为常,唯有海瑞置之不理,不予接待,绝不拿国家公款去做人情。

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嫌弃驿吏招待不周,把人吊起来打。海瑞派人把他抓起来,没收他身上银钱,再派人送信给胡宗宪,让他派人来把儿子领走。

严嵩的党羽、都御史鄢懋卿出巡两浙,过境淳安时,海瑞不仅提供的酒饭十分简陋,还高声宣言县衙狭小不能容纳众多的车马,气得鄢懋卿拂袖而去。

嘉靖皇帝晚年无心朝政,深居西苑,专心设坛求福,祈求长生。

海瑞买好棺材,以必死之心上书《治安疏》,这封《治安疏》被后世称为“直言天下第一事疏”。

文中,海瑞言辞犀利地批评了嘉靖迷信巫术、生活奢靡、不理朝政、不顾子民等弊端,讽刺他的年号“嘉靖”,意味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并直言“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的《治安疏》,把《治安疏》扔在地上,气得浑身发抖,急切地对左右大喊:“快把他抓起来,不要让他跑掉。”

最后,海瑞被以“无国无家,无君无父”的罪名被逮捕下狱。

嘉靖皇帝死后,海瑞被赦免罪责,调大理寺任职,后又升调右佥都御史,外放应天巡抚,下辖应天、苏州、常州、镇江、松江、徽州、太平、宁国、安庆、池州十府及广德州。

海瑞出任应天巡抚消息传出后,贪官污吏有门路赶紧找关系调走,很多没门路甚至吓得自动辞职。平时出门前呼后拥的官员们,也都低调起来,减少车马随从。

海瑞到任后,强力推行“一条鞭法”,贫苦百姓的土地如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来交还原主,因而深受百姓的爱戴,大家叫他“海青天”。

最后,海瑞被利益受损的朝廷官员弹劾“鱼肉士大夫”,被免去应天巡抚之职。当地百姓听说海瑞被撤职,要离开应天了,都哭着在道路两旁送行。

1587年,海瑞卒于任上,终年73岁。

海瑞死后,朝廷官员去给他处理后事,发现他家里一贫如洗,禁不住为之心酸,最后大家一起凑钱为海瑞办理了丧事。

看了海瑞的事迹,我们才知道什么叫做浩然正气、勇者无惧、无欲则刚!

6、袁青天,本名袁可立,1562年-1633年,终年72岁,病逝。

袁可立,字礼卿,河南归德府睢州人,明朝名臣。

1589年,27岁的他进士及第,踏入仕途,第一个职务就是南直隶苏州府推官(相当于苏州市法院院长),6年后升任山西道监察御史(相当于山西省纪委书记),后因直谏被罢官。

26年后,袁可立被起复,出任基层岗位尚宝司司丞,之后历任多种岗位,做到南京户部尚书并退休,1633年病逝,终年72岁。

袁可立为官刚正不阿,敢于为民请命,执法如山,处理案件的时候铁面无私,不避权贵,是明代后期清官廉吏和抗击后金名臣。

袁可立执法如山,凡有案件,皆铁面无私,不避权贵。

他在苏州当推官时候,接到了一个棘手的案子:苏州太守石昆玉依法处置土豪劣绅,得罪了应天巡抚(驻苏州)李涞,李涞以“擅动吴县库银”罪名诬陷石太守入狱,百官都不敢过问。唯有袁可立不惧权势,挺身而出,为石太守辩护,昭雪其冤,逼得李涞自动辞职。

还有一次,袁可立接收到了一个涉倭案件时,发现被指为倭寇同党,即将被处以极刑的犯人竟然多达1000多人。经过仔细查探,发现相当一部分是普通的渔民,甚至还有被株连的老幼无辜。

袁可立不惜得罪急于邀功的高官权贵,对案件进行重审,先后使数百名无辜百姓渔民免遭屠戮而获释。

破杀抓良冒功案:万历22年,明军上报在崇明县擒获倭船一只,军方指称上有倭寇三十四名,并夸张战报说打了胜仗,击毙倭寇数百,还有大量物资船械,并上报京城。

急于报功的军方要求迅速坐实结案将人犯处决,袁可立在审验时发现没有战俘的任何口供,坚持不肯草菅人命。

袁可立接手后,发现“倭寇的嗓子被毒哑了”,顿觉案件大有蹊跷,推翻前案进行重审。仔细查探后,发现所谓“倭寇”,全都是大明附属国琉球国的良民。

最后,袁可立秉公执法,这18个琉球国民被无罪释放回国与妻子团聚。

袁可立查案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就在2019年还有一部电影《神探袁可立》上映。

7、于青天,本名于成龙,1617年-1684,终年67岁,病逝。

于成龙,字北溟,山西吕梁市人,清朝初年名臣。

于成龙,45岁通过明经科考试,被吏部选拔任命为罗城知县。此后历任合州知州、武昌知府、直隶巡抚、江南江西总督等职务。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奉命兼管江苏、安徽两地巡抚的政事,当年就卒于任上,终年67岁。

于成龙善于决狱,以执法严正,不徇私情,正直清廉著称。

即便上当上了江南两江总督这样高官,他也是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佐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百姓因而称他“于青菜”。

于成龙是廉吏,他清廉自持,甘守清贫,不以为苦,被康熙称许“实为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不仅清廉自守,而且明察秋毫,善于断案,为老百姓伸冤,主持公道,因此民间称呼他为“于青天”,民间还流传着“鬼有冤枉也来伸”的歌谣。

于成龙担任罗城知县时,当地民风粗犷凶悍,匪患和械斗现象屡见不鲜。他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方法,坚决严厉打击强盗土匪等黑恶势力。

一旦发现拦路抢劫杀人的盗情,限期跟踪破案缉拿,将匪徒斩首示众,对于土匪更是抓到一个,杀掉一个。经过不断打击,当地抢劫、盗窃以及危害百姓的不法事明显减少,地方渐获安宁,百姓也开始安下心来。

更重要的是,于成龙善于发展经济,改善百姓生活,他在担任合州知州之时,带领百姓垦荒种地,使得老百姓收入有了显著改善,合州人口急剧增长。

于成龙在担任湖广黄州府同知之时,发现盗匪猖獗,就召集乡勇进剿。敌人势大,于成龙不避危险,策马向前,麾下乡勇见状也拼命向前,终于大获全胜,击溃匪军并擒获匪首何士荣,平定所有地区的叛乱。

在二十余年的宦海生涯中,于成龙三次被举“卓异”,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是清代循吏的代表人物。

8、汤青天,本名汤斌,1627年-1687年,终年61岁,病逝。

汤斌,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清朝名臣。

汤斌25岁进士及第,踏入仕途,之后历任陕西潼关道,、江宁巡抚等职务,他为官清廉、体察民情,铁面无私,不畏权势。

汤斌出任陕西潼关道期间,着力整治土豪滑吏、地痞劣绅,被当地百姓誉为“汤青天”;

担任江西岭北道台时,他首先整顿吏治、惩办贪官,使政治逐渐清明;而后,奖励耕织、免征课税,让百姓安居乐业。

自己以身作则,勤廉自守,每日以豆腐、白菜和葱做汤为肴,整个衙署都仿效之,当地百姓赞美他“两袖清风,百姓爱怜当局者;一身正气,三汤可配后来人。”

担任江宁巡抚期间,以廉为本,刷新当地官场恶习和社会风气,深受百姓爱戴。当时江南、一带发生水灾。汤斌为民请命,奏请免除当年赋税,获得康熙批准,蠲免了江南之赋。

汤斌将前往京城,苏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拦路烧香为他送行。

康熙二十六年,汤斌任工部尚书,在去往通州勘察民情时突患寒病, 不久逝世,卒年61岁。乾隆年间,汤斌被赐谥号“文正”,这算是清朝文臣死后的最高荣誉了。

9、彭青天,本名彭鹏,1635年-1704年,终年69岁,积劳成疾而卒。

彭鹏,字奋斯,福建莆田人,清朝名臣,由于为官清廉而史称“彭青天”。

彭鹏担任过的主要官职为是直隶三河知县和广东巡抚。

彭鹏被朝廷选授为三河(今属河北省)知县,一上任,即大刀阔斧整饬吏治,改革陋规;轻徭薄赋,减轻民间负担;

他不畏权势,对那些为害一方的旗人、宫廷近侍照样严惩不贷;

他秉公执法,铁面无私,上任不久便对全县三十多件积案都做出了判决,惩罚罪犯、伸张正义,昭雪冤狱,百姓无不拍手称快,民间亲切地称他为“彭青天”。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彭鹏因积劳成疾而卒,时年69岁。

清朝文人根据他的事迹,写成了一本长篇小说《彭公案》,讲述了彭公在江湖豪侠的帮助下,如何惩治贪官恶霸、绿林草寇的故事。

10、施青天,本名施世纶,1659年-1722年,终年63岁,病逝。

施世纶,字文贤,福建晋江人,清靖海侯施琅之子,是清朝著名的清官。

施世纶,因父荫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出任江苏泰州知州。4年后,政绩卓越,康熙皇帝本想把施世纶升迁外地,但因当地居民挽留,于是就地晋授扬州知府。

此后,施世纶还曾被调任江宁及安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担任漕运总督。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五月病故,终年64岁。

施世纶为官清正廉洁,秉公执法,不畏权势,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被康熙帝称为“江南第一清官”。

能够在民间获得“施青天”之誉,施世纶除了为官清廉,他在审案断狱方面也非常有责任感。

不管大案小案,他都会极为仔细认真地审理,推敲细节,反复核查人证物证,直到查明真相,抓住真凶为止。因此他纠正了许多冤假错案,为百姓申冤。因此深得民心,赢得了“施青天”的称号。

清朝小说《施公案》就是以施世纶的经历为背景,讲述了康熙年间清官施仕伦,在黄天霸等江湖侠士辅佐下铲除贪官污吏、破案捕盗的故事。

以10位被民间传颂的“青天大老爷”,唐朝1人,北宋2人,明朝3人,清朝4人。这10人寿命都超过60岁。

除了寇准被奸臣陷害,死得有些凄凉之外,其他9位“青天大老爷”都算是善终。即便是积劳成疾卒于任上,那也算是求仁得仁,死而无憾了。

0 阅读:3

贤语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