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故意失手,董卓赠马放水,曹操刺董背后,是双方一场厚黑博弈

品史学家江樵 2023-12-24 06:20:12

“孟德献刀”,是三国演义中经典的一幕。为了除掉祸国殃民的董卓,王允和曹操定下刺董之计,曹操手持七星刀刺杀董卓,不料却被发现,曹操随机应变,以献刀为名瞒了过去。

曹操的智勇固然令人称羡,但其中却蕴藏了太多的谜团:一米六二的曹操面对一米八四的董卓,曹操何来的勇气去行刺?曹操在着手行动前,为何非要王允让出七星宝刀?董卓本是背对曹操而眠,为何能在危急关头有如神助一般,发现曹操图谋并将其喝退?既然已对曹操生疑心,董卓为何又能接受曹操献刀,并赠马让曹操逃离?

这一系列疑问的背后,是曹操与董卓之间博弈的“巅峰大戏”:曹操未必真想杀董卓,而董卓也未必没看透曹操。

之所以董卓未死,而曹操也得以逃出生天。只因曹操只图忠义之名,而董卓一心笼络豪门大族。双方在反复博弈之间,达成了某种意味深长的默契。

董卓和曹操至此分道扬镳。而他们的博弈故事,在现今仍具借鉴意义。

孟德献刀

骁骑校尉曹操携着七星宝刀步入相国府。“丞相何在?”他问仆人,语气有些焦急。

依照仆人指引,曹操匆匆地来到小阁。他的袭击目标:董卓,正坐在床上等候多时。

董卓硕大的身形很适合找到要害,而七星宝刀极为锋利,穿刺效果好。客观而言,这次刺杀的成功率极高。

但今天有所不同,董卓身旁还站着铁塔一般的吕布。

曹操想到了前不久折了的越骑校尉伍孚。当时伍孚在宫中和董卓单独谈事时突然行刺,可没想到董卓力气极大,奋力逃脱了攻击。吕布赶来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伍孚拖了下去。

可见成功刺杀的最大阻碍就是吕布。在避开吕布同时,再趁董卓不注意偷袭,估计就会十拿九稳了。

...... 

刺杀目标:董卓

为何大家都想干掉董卓?

因为董卓步子实在迈得太大,让大家都被亮瞎了。

董卓原是并州牧。可自打董卓进洛阳后,其地位就像坐火箭:

公元189年八月二十八日,董卓在北邙山从太监们手中营救出汉少帝刘辩,携皇帝返回京城;

三天之内,董卓出任司空,成为三公之一;

第三天,董卓召集群臣商议废立皇帝之事;

第四天,汉少帝刘辩被废,刘协成为新皇帝,即汉献帝;

第六天,何太后被杀;

第十七天,董卓由司空改任太尉,成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并被封郿侯;

两个月后,“董卓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这些待遇,是臣子所能够获得的顶级荣誉。

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地方军阀董卓就位极人臣。

按照这个速度,很快董卓就能够加九锡,接着离篡位就不远了。

董卓出乎意料地走红,业务发展得飞快。这让原先圈里的同行们看不下去了:大家都是排排坐吃果果,用了一辈子甚至几代人的功夫才获得如今的地位。现在你董卓一个地方军阀跑来搅局,用了两个月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不是接下来你就会垄断市场砸了大家饭碗,让大家出局了?

董卓废帝

因为动了同行们的奶酪,董卓成为众矢之的,大家都恨不得马上将董卓搞垮。

于是远在渤海的袁绍给司徒王允写了封密信,相约反董。要是王允能够在朝中把董卓搞定,袁绍再号召地方到洛阳勤王,那天下很快就能平定了。

有了袁家支持,王允自然信心大增。但到了执行层面他有点犯愁:行刺董卓的事,总不能让他这个老头子上吧?

关键时刻,曹操站了出来。

“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

王允问曹操打算怎么干?

曹操答:

“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

为何曹操要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除了有匡扶汉室的责任感外,或许曹操将这次刺杀当成了他崭露头角的重要机会。只要流量蹭对了,就能立马名闻天下,迎来泼天的富贵。

富贵险中求,对不甘平庸的曹操而言,这将是他实现人生逆袭的良机。

当然曹操并非利令智昏的赌徒,他头脑异常冷静:

他之前替董卓办事,是为了得到接近董卓的机会,增加行动成功率;

七星宝刀是王允的宝贝,要了此信物,就能和王允实现利益绑定,共同进退,防止事后被王允给卖了。

于是,在袁绍、王允和曹操的内外联合下,一场针对董卓的刺杀行动就这样迅速展开了。

......

王允送刀

现在董卓就在小阁里闲坐,摆了个非常适合被刺的POSE。但他身边的吕布寸步不离。咋办?

曹操定了定神,走上前去。一场他与董卓间的精彩博弈就这样开始了:

1、调虎离山

曹操立马换了副慌忙火急的样子,一路小跑到董卓身边。

“孟德(曹操字)为何来迟啊?”董卓问。

“马瘦弱路上走得太慢。”曹操假装漫不经心地回答。

“我刚得了一批西凉好马,奉先(吕布字)可以亲自去帮孟德挑一匹,送给孟德。”董卓笼络人心极为大方。

吕布得令去马厩。曹操感到机会来了:“此贼合死。”

双方博弈:

曹操看准了董卓急于笼络人心的心理,借口马匹瘦弱,引导董卓指派吕布去挑马。

董卓想笼络人心,同时估摸着自己应付曹操绰绰有余,并没有多大安全问题。于是便让吕布去了。

可见弱者之所以能够以弱制强,是利用了强者的信息盲区,充分揣摩利用了强者的心理,充分示弱,从而能够趁着强者打盹的机会,完成由弱到强的转变。

董卓令吕布去挑马

2、一击不中

伍孚的失败经验说明,胖子虽然敏捷性要扣分,但是在力量上却有额外加成。

所以曹操最好是趁董卓不备再动手。他有耐心慢慢等。

董卓因为太胖,不能长久坐着。和曹操谈完事情后,就让曹操在那等吕布牵马回来。董卓自己则面朝里背对着曹操躺下了。

曹操心里想着:“此贼当休矣。”于是赶紧抽出七星宝刀,准备上前行刺。

没想到,董卓看床头镜子中,曹操正在自己背后拔刀。于是迅速回身问道:“孟德要做什么?”

显然偷袭失败了。

现在摆在曹操面前有一道选择题:继续,还是中止。

正在此时,吕布也牵马过来了。

电光石火间,曹操选择放弃!他赶紧找借口:“我有宝刀一把,特地拿来献给相国。”

双方博弈:

董卓故意露出破绽

伍孚行刺之后,董卓犹如惊弓之鸟,令吕布时刻不离左右。那么作为安保措施之一,在床上安装监视的大镜子预防有人背刺,自然非常合理。

董卓真对曹操十分信任吗?其实未必,相比伍孚,曹操和袁绍走得更近,怎么可能不防?

所以背对而卧,实乃是董卓试探曹操,看他是否有异心。假如曹操通过测试,就可当自己人使用。

曹操下定决心拔刀的全过程,都被假装睡觉的董卓尽收眼底。

曹操急中生智及时止损

董卓老贼还留了一手,这是曹操万万没想到的。

他得到的信息,无非是董卓有吕布24小时护卫,时常还会在衣服里穿上盔甲,所以偷袭最好要瞄准头颈部下刀......

哪会想到董卓还有在床上装镜子这招,到底姜还是老的辣。

《三国演义》中描写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髯”。汉代七尺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米六二左右。而董卓则是八尺,一米八四的大高个。

显然以曹操的小体格和董卓对打,多半会像小鸡一样被提起来。

所以献刀保命才是正确的选择。

弱者对强者,只能以计谋取胜,乘强者不备发起攻击。可一旦被强者识破目的有所防备,弱者最明智的选择,便是放弃敌对谋求自保。

曹操麻溜地献上宝刀

3、绝境止损

此刻的曹操,不禁暗中捏了一把汗。

反手就献上七星宝刀。

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

然后董卓带着曹操去看马,曹操急忙感谢,并称:“希望拿来试骑一下。”得到董卓允许后,曹操牵马出相国府,然后快马加鞭向东南边逃去。

虽然曹操极力表现出人畜无害,但董卓和吕布可不瞎。在生起疑心后,董卓派人一番查访,迅速掌握了曹操企图行刺的证据。

董卓立马翻脸,下了海捕文书,严令各地捉拿曹操。

于是董卓和曹操彻底闹掰。

曹操匆忙而逃

双方博弈:

董卓欲擒故纵

既然在镜子中,曹操的所作所为早一目了然。难道董卓不想当场就将曹操拿下吗?并非他不想,只是他暂时还不敢。

曹操和伍孚不同,曹操有着显赫的家世,是豪门之后。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汉桓帝时,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爵位,在汉灵帝时官至三公之首的太尉。

如果董卓直接将曹操拿去砍了,势必会得罪曹家。

但董卓此时还没到只手遮天的地步,他还需笼络这一帮豪门大族。比如之前袁绍和董卓公开闹崩后逃亡到渤海,董卓为维护和袁家的关系,不仅没有追杀,还封袁绍为渤海太守。

就像现在某些公司为了顾及网红背后的粉丝资源,即便有心“削藩”,也不得不在表面上表现得礼遇有加。

所以,即便董卓看到了曹操背着他干的那档子事,他还是得忍着怒火将曹操“礼送”走。

等送走之后,董卓再下令捉拿,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威,同时震慑一下里里外外的其他对手:跟我对着干,就是这样的下场!

先礼后兵,是董卓利益最大化的最佳选择。

曹操见好就收

和董卓斗,有多大概率能赢?

答案不言自明。

那曹操就真的想和董卓死磕到底,闹个鱼死网破吗?

其实未必。

和董卓死磕到底,风险太大,也没有必要。

作为年轻人,曹操更看重未来发展的前景。和大佬董卓打上一把擂台,就足以将其江湖地位提升几个档次。进到董卓府再伺机逃跑,躲过董卓的追杀,曹操就获得令人推崇的忠义之名,将来就会有更多的人追随于他。而假如干掉了董卓,接下来的乱局就不是他所能够掌控的了。

所以曹操一开始就没打算杀董卓,他借王允的七星宝刀,便早做了失败后就献刀逃走的打算。他之所以能够快速由刺杀变为献刀,是因为他没有实质性地拔刀上前一刺。

不如和董卓达成默契,各自退后一步。  

但既然已经和董卓撕破脸,那么就早点想好退路。

于是曹操借着刺杀董卓的机会,成功打造了顶级的个人IP。

逃离洛阳后,曹操选择在陈留招兵买马,打造属于自己的队伍,由此踏上争霸天下之路。

2 阅读:164
评论列表
  • 2024-01-07 23:21

    混账!

品史学家江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