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王允在诛杀董卓前后,智商相差悬殊,好似换了一个人?
王允在东汉末年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交替使用的美人计和离间计,堪称权谋经典,不费一兵一卒就诛杀了搅乱朝纲的地方军阀董卓。
可之后他却昏招频出,拒绝安抚董卓余部,导致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最后自己被诛杀。如果王允接受李傕、郭汜的投降,能够避免乱局吗?答案也是未必。在缺乏实力做依托的情况下,王允即便赢得了宫斗,最终还是会输给地方军阀。
王允与董卓
当时董卓成了天下最大的势力,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也无力与其抗衡,最后袁绍的叔叔太傅袁隗被董卓灭族,袁绍、袁术被迫逃出洛阳。
但王允敏锐地发现了董卓和吕布之间的隔阂。通过一个美女巧妙地挑拨,让两人最终反目成仇,王允趁机将吕布拉到自己的阵营中。失去了吕布保护的董卓,很快就被王允所诛杀。
但此后一个巨大的疑问便产生了:董卓死后,如果王允在降服吕布之后,再接受李榷、郭祀的投降,那朝廷不就重新变得强大了吗?为何王允不愿受降呢?
王允用美人计成功离间董卓吕布
首先得看看王允有没有吞并董卓残部的实力。
在袁绍的煽风点火下,宦官和外戚开始了相互残杀。先是宦官集团被团灭,随后何太后被杀,外戚被连根拔。
但士族集团也并好不到哪里去。董卓进京后,杀死了袁隗,赶走了袁绍曹操等人。三公九卿几乎被团灭。这意味着,朝廷已经被全面架空,形同虚设。
王允曾经尝试构建听命于自己的武装力量。为了杀董卓,王允等人极力向皇上推荐、保举护羌校尉杨瓒行使左将军的权力;同时还举荐执金吾士孙瑞担任南阳太守,掌握一定的地方势力,并且命令他借讨伐袁术为名,带领兵马出道武关,实则为多路夹击董卓做准备。
但这两人并没有形成气候。杀董卓后,杨瓒不知所终,士孙瑞拒绝封侯,归功于王允。此外,三姓家奴吕布也不可靠,被王允排斥出核心决策层。
因为缺乏实力作支撑,王允在朝堂上虽有首辅之名,但却无人真正买他的账。
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
也就是说,王允正在缓慢失去对局势的掌控。
而王允使用连环计诛杀董卓,只是用宫斗对董卓势力进行“斩首”,但董卓势力本身并没有受到太大损伤。
因为王允既无实力也无号召力,根本就没法取得董卓残部的统帅权。这个庞然大物依然可能随时反扑。
吕布杀董卓
此时,王允手头有了三个方案:
方案一,吕布建议“尽杀董卓部曲”。
王允反对称:“此辈无罪,不可。”王允知道自身军队的实力,想要和董卓残部硬刚无异于以卵击石。
方案二,赦免西凉军。
部曲从其主耳。今若名之恶逆而赦之,恐适使深自疑,非所以安之也。
王允担心赦免了之后,会激发董卓余部的对抗心理,便没有采纳。
方案三,让皇甫嵩去安抚西凉军。
可以皇甫义真为将军,就领其众,留陕以安抚之。
但王允也不放心,皇甫嵩吞下了西凉军,岂不是又造就了一个新的超级军阀?
在这种氛围下王允若要招降西凉军,成功概率确实不高。
而王允对于董卓的残余势力,其实是想一网打尽。所以当蔡邕听说董卓被杀,发出叹息时,王允便异常坚决地将其处死。
所以王允另生一计:
他希望看到西凉军像无头苍蝇那样,在猜疑和惶恐中自行瓦解消亡。
强悍而凶残的凉州兵
之后西凉军也的确如王允所想,开始树倒猢狲散。
卓败,辅又死,众恐惧,校尉李傕、郭汜、张济等欲解散,间行归乡里。
西凉军将士们都准备收拾东西跑路。
眼看王允就要成功。
可贾诩出现了。
于是“文和乱武”开始了,十余万董卓残部反戈一击,杀向空城一般的长安城。
王允闻之,乃遣卓故将胡轸、徐荣击之于新丰。荣战死,轸以众降。傕随道收兵,比至长安,已十余万,与卓故部曲樊稠、李蒙等合,围长安。
可王允手下无人,无奈之下,只得用董卓旧部迎击董卓旧部了。
不料后院又起火。
吕布军有叟兵内反,引傕众得入。
叟兵就是川兵,刘焉向朝廷派遣的卫戍部队。可见守卫长安城的主力有两部分:吕布和地方军队。地方军队和董卓残部本就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吕布本身也属于董卓残部。说到底,王允手头压根就没有一支自己的军队!
可以想象,就算王允招降了李榷、郭祀,朝堂之上蔡邕等受董卓之恩的人也不在少数,若他们里应外合,将王允赶下台也轻而易举。
贾诩促成的“文和乱武”
王允遇到的问题,几乎无解。
所以王允的反击,最多只是大汉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
那王允怎样做才能全身而退呢?
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不如学习贾诩功成身退。
傕等和,出天子,祐护大臣,诩有力焉。天子既出,诩上还印绶。是时将军段煨屯华阴,与诩同郡,遂去傕讬煨。
贾诩在维护汉献帝,并礼送其东归洛阳后,意识到东汉小朝廷已经风雨飘摇不可依靠,便向天子交还官印绶带,转而投奔老乡、宁辑将军段煨。在匡扶朝廷名闻天下之后,随即又全身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