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竟然还有这么多种称呼

涂涂纪 2024-06-09 10:09:58

端午由来:

6 月 10 日即将迎来端午佳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存在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乃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爱国诗人屈原。据《史记》所记载,屈原身为楚国大臣,力倡举贤任能、促使国家富强兵力强盛,极力主张联合齐国抵抗秦国,然而却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反对。屈原遭流放至沅、湘流域,最终在汨罗江投江自尽。屈原投江之后,百姓们为防止鱼虾啃噬他的躯体,纷纷划船进行打捞,并将粽子等食物投入江中。而后,这一习俗逐渐演变成了端午节的重要传统——赛龙舟与吃粽子。

端午名称:

端午名称方面,这个传统节日竟然拥有 20 余个别称。民俗学者、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来华介绍道,在古汉语里,“端”字能够引申出开头、初始的含义,把五月五日称作端午,意思即为“初五”。古人通常以天干地支来进行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五月属于午月,“午”与“五”同音,故而端午节又被称为“重五节”“重午节”。午日被叫做“阳辰”,端午节也因此被称为“端阳节”。

端午节还被称为“粽子节”,这是由于吃粽子是端午节的普遍习俗,只是这堪称美食的粽子在南北方存在差异,一个人很难在一个端午节里将其全部尝遍。粽叶是制作粽子不可或缺的材料之一,古人在端午吃粽时,曾有过解下粽叶比长度的游戏,长者获胜,端午节由此便有了“解粽节”的称谓。

端午节也称“龙舟节”,这是因为除了吃粽子外,另一个著名的节日形象便是赛龙舟。1980 年,赛龙舟被纳入我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且每年都会举办“屈原杯”龙舟赛。

端午节亦被称作“诗人节”。端午节的来源说法众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纪念屈原说”。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屈原投江殉国。屈原所创作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至今仍被广泛传颂。人们钦佩屈原的高尚品德和杰出诗才,在端午节时会深切地怀念他。

端午节还叫“浴兰节”,这是因为古人在这一天有“蓄兰为沐浴”的习俗。宋代欧阳修在《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中写道:“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到了明代,端午节又增添了“女儿节”的称谓,《帝京景物略》中提及:“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精心装扮小闺女,用榴花为其簪发,称之曰‘女儿节’。”此外,端午节还有五月节、龙日、夏节、菖蒲节、艾节、娃娃节、天中节等诸多别称,它们产生的时代和背景各异,但都有着各自的故事以及内涵。

在不同地区,除了吃粽子和赛龙舟这两项传统习俗外,端午节还有如下一些习俗:

- 挂艾草与菖蒲:在端午节时,人们会在门前悬挂艾草与菖蒲,这是由于艾草和菖蒲被认为具有驱邪避疫的功效,能够保护家人平安健康。此外,艾草还能被制作成艾条,用于艾灸,有着保健和治病的作用。

-佩香囊: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佩戴香囊,香囊内通常装有香料和草药,如雄黄、艾叶等,具有散发清香、驱虫、辟邪的作用。佩戴香囊不但美观,而且还能提神醒脑,增强身体抵抗力。

- 喝雄黄酒:在端午节,一些地方存在饮用雄黄酒的习俗。雄黄酒被认为具有解毒、杀菌、防病的功效,人们通过饮用雄黄酒来祈求健康和平安。

-戴五彩绳:在端午节时,孩子们会佩戴用五彩丝线编织而成的彩绳,俗称“长命缕”或“续命缕”。五彩绳象征着五彩龙,寓意着祈福纳祥、避邪驱瘟,保佑孩子们健康平安成长。

- 斗草:斗草是端午节的一种传统游戏,人们采集各种花草,相互比赛看谁的草品种更多、韧性更好。这个游戏不仅极具娱乐性,还能增进人们对植物的了解与认识。

- 祭龙:在一些地区,端午节还有祭龙的习俗。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龙仪式,祈求龙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这也是对龙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 薰苍术:端午节时,人们会用苍术等中草药烟熏房屋,以驱赶蚊虫和邪气。这个习俗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寄托了人们祈求健康和平安的愿望。

0 阅读: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