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写“黄鹤楼”,毛主席、崔颢、李白谁更胜一筹?

诗词漫游有能力 2024-04-13 13:16:57

黄鹤楼为“天下三大名楼”之一,据说始建于223年,是三国时期东吴孙权出于军事目的,而在长江边黄鹄矶(hú jī)上修建的一座军事瞭望楼。

后来随着朝代更迭,黄鹤楼逐渐丧失了军事功能,演变为文人墨客登高望远、吟诗作赋的活动场所。

古往今来,关于黄鹤楼的诗词可谓数不胜数,今天为大家挑选了三首顶级名篇,看看哪首更胜一筹?

第一首: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蘅塘退士所选《唐诗三百首》的七律中,崔颢这首《黄鹤楼》被列为第一首。

《沧浪诗话》也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又据《唐才子传》载,李白曾登上黄鹤楼,也想赋诗,但当他看到墙壁上已有崔颢的这首诗,便敛手不作,于是有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传说。

我认为,无论是否真的发生过连诗仙李白也佩服袖手的事情,崔颢的这首诗确是不可多得的神品。

这首诗有三个优点。

第一个优点,人生的短促与宇宙的无穷,这是人生的一个根本的哲学命题。

在前四句中,崔颢写出了一种宇宙性的感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这种宇宙性感伤。

他非常深刻的写出了生命之短促、宇宙之无穷的宇宙性感伤。

第二个优点,就是他对于“乡愁”这个古老主题做了新的表现,最后在如此浩大的时空背景之下,归结到个人的一种普遍的对家乡的怀念。所以,他前四句写得很空灵,后四句写得很自我。

第三个优点,崔颢的这首《黄鹤楼》为什么能流传千古,因为它是独创性的。

黄鹤楼,从孟浩然、王维、杜甫,到后来宋代的陆游、范成大这些著名的诗人都写过它,但是却没有一首诗写得比他好。

所谓它的独创性,就是指这个作品“只可有一,不可有二”,有其唯一性。

当然,它能流传千古,超重量级大诗人李白的捧场(高度评价)也是功不可没的。

第二首: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在看过崔颢的《黄鹤楼》之后,曾写下两首模仿、致敬之作,分别是《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

但是我认为,在李白关于“黄鹤楼”的诗词中,他写得最好的,便是这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读此诗,眼前不由得展现出这样一幅画面:

烟花三月,黄鹤楼头。浩淼的长江上,一叶孤舟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天际;送别者仍然伫立岸边,良久,良久……

这是一首别具一格的送别诗。

作者没有落套于临别的相互嘱托,也没有拘泥于离愁别恨,而是通过对送别场面中富有特征性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一腔惜别之情。

“烟花三月”,本来是春光怡人,但作者因挚友离别而满怀惆怅,因此选取空旷江面上“孤帆远影”这一具有寂寥、萧瑟异象的景物,与两岸的无限春光映衬,构成一幅衰飒、凄静的江边送别图,借以表达挚友别后的孤单、寥落的心情。

细加品味,一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便会由远及近、由淡而浓地罩在读者的心头。

这样,全诗虽没有一句描写心境的话语,但作者的情感已寓于特定的景中。景,因情而具有艺术生命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相得益彰,情在景中情更浓。

第三首

与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相比,毛主席《菩萨蛮·黄鹤楼》一词却带给我们另一番感受——时代的沉郁,沉郁中开阔的胸襟及气概,还有对实现理想、抱负的热切期待。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这首词写于毛主席34岁之时,这个时候是毛主席的壮年。

当时,1927年,正值中国多事之秋,蒋介石叛变革命、破坏国共合作,一步步把中国人民拖入血海。毛主席为之奋斗的革命事业由高潮直转入低潮。

登高怀远,面对滔滔东去的长江水,面对时光流逝而不变的古迹,人容易联想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想到自己短暂的人生如何度过、理想如何实现。

但在毛主席的笔下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诗人想到革命尚未成功,便要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胸中的一腔革命豪情,犹如波涛汹涌的江水那般翻腾起伏,一浪高于一浪。

今天的黄鹤楼,已经重建重修,是国家5星级旅游公园。

在那里,壮丽的景色中没有沉郁苍凉,但是回味毛泽东的《菩萨蛮·黄鹤楼》一词,仍然会感受到壮丽的景色中有过的沉郁苍凉、昂扬的革命激情和坚定的革命理想。

最后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0 阅读:3

诗词漫游有能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