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台风专用记者遭遇10级风暴……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4-09-20 19:10:29

9月16日,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新京报经济新闻中心记者俞金旻前往“追风”,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 分享的见闻。 9 月 16 日,台风“贝碧嘉”登陆上海,这是 75 年来登陆上海的最强台风。 而我,新京报台风专用记者 俞金旻,一个在台风报道前线奋战6年的老记者,又 一次来到台风报道的一线。 (一) 在“贝碧嘉”到来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 除了早早备好 雨衣、雨靴、头盔、手电、测风仪,还需要做好台风登陆的“背调”。 根据以往台风报道经验,我结合气象预报与云图变化判断本次台风的主要特点 :哪里是副热带高压控制区域?哪里是台风的风雨侧? 经过分析,我推断台风登陆上海浦东的可能性极大。 15日傍晚,我来到上海市公安局边防和港航公安分局洋山公安处蹲点准备。

我快速查看手机上一条又一条的信息:15日8时起,上海东海大桥禁止集装箱卡车上桥;18时起,大桥全线双向停止所有车辆通行,开始交通管制……

15日22时, 台风距离我所在的地方已不足200公里。 为了确定此时的天气状况, 我选择和夜班民警一起外出巡逻,此时外面已有不小风雨。抵达东海大桥桥口时,测风仪的数值在8-9级左右。 身边的民警同志在风雨中四处奔波——巡查辖区内的地下车库、劝离收费站工作人员,反复确认临时安置点的安全……他们认真的身影,为风雨交加的夜增添了一丝温暖。

这一夜,我听着窗外呼啸的风雨声,在派出所里彻夜未眠。

(二) 16日5时许,我再次穿戴好装备前往东海大桥。抵达桥口处,风雨交加,风速达到10级左右。 与此同时,我从台风实时预报系统看到,台风中心距离大陆边缘已经不足50公里。按照其移动速度,基本上可以推测出登陆时间应该在7时30分至8时左右。而“贝碧嘉”已经基本锁定了方向,“剑指”上海浦东海滩。

7时许,风雨骤停,测风仪的读数由5级降为3级,之后甚至降到零。 天也逐渐亮起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诧异数秒后,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我在高中地理课本里学到的“台风眼”! 而我,现在正处于“台风眼”里。 在台风眼中无风无雨,出奇的寂静。我和现场的记者同行、民警们待在原地,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与敬畏。 今年是我工作的第9年,也是我“追风”报道的第6年。这是我第一次追进了台风眼。 在台风眼内进行报道,有一点兴奋,也有一丝丝的害怕。 对于我的记者生涯来讲,也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经历。

7时30分,中央气象台发布消息,“贝碧嘉”已经在上海浦东海滩登陆,登陆时最大风力是14级。此时,我距其中心登陆位置仅1.4公里。 此外,气象台还警告,“贝碧嘉”虽然已登陆,但它的东侧能量非常充沛,不可小觑,将会带来强风强雨。 我在现场匆匆录制完“台风眼”里的感受后,立刻开始寻找“掩体”,准备快速撤离。

果不其然,8时5分,狂风暴雨顺势而来,天空立即变得阴沉。 8时10分, 完成短视频拍摄后,我 踉踉跄跄地挪回车边,没想到200多斤的体重都扛不住“贝碧嘉”的威力。我的车停在收费站内,此时风力大得连车门都拉不开,我费了老大劲才得以上车。

在回派出所的路上,我真正感受到了台风的破坏力,满地的残枝败叶、被风吹起来的安全锥桶……目光所至,一切都令人惊叹。

(三) 时光匆匆,回想2019年,我“误打误撞”在外滩报道台风“利奇马”,因体重“走红”。6年以来, 我见证了数十次台风来袭,每一次都像是大自然的一次深呼吸,既带来破坏,也催发新生。 有网友会问我,你是不是只在台风天上班?其实这个问题我一直想要回应一下,我是一名记者,报道台风可能只是我全年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

变与不变,一直是一个能量守恒定律。 2024年,我迎来了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一名社会视频记者转型为财经记者。

转型之初,我心中充满了忐忑。习惯了在台风现场追逐风的速度,记录下每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现在要我将目光转向更为细腻的财经脉络,这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挑战。然而,正是这份挑战,让我看到了新闻世界的另一面,也让我深刻理解到,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财经新闻,其核心都是对人性、对社会、对未来的深刻洞察。 当我再次站在台风报道的现场时,我的视角已经发生了改变。 我不仅是一个记录者,更是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我尝试将财经的视角融入我的报道中,让读者在了解台风带来破坏的同时,也能看到其中的经济现象和社会变迁。 灾后重建、保险赔付、物资调配……这些环节都具有经济分析价值。而作为财经记者,我在台风报道中的新任务就是发现挖掘这些台风背后的经济故事,让公众了解经济如何在灾难中恢复,如何在挑战中寻找新的增长点。 无论在哪里,无论做什么样的报道,作为一名记者,我将永远保持对新闻的热情和对真相的追求。

来源|中国记协

值班编辑|胡炜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