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间圈养”愈发严重,偌大操场看不到人,学生:去厕所都得跑

保养身心趣分享 2022-09-29 11:17:41

学习讲究方式和效率,需要张弛有度,更要劳逸结合。

回想80、90后上学时期,最开心的莫过于课间十分钟,学生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快乐地玩耍,看似只有短短的十分钟,心情却非常愉悦,上课的疲惫一扫而光。

不知从何时起,中小学生这种课间的快乐消失不见,偌大的校园,在课间几乎看不到学生的身影,曾有调查显示,有超过70%的中小学生,课间不会走出教室,甚至都不会离开座位,除非接水或者去厕。

原本应该热闹的课间变得鸦雀无声,玩耍好动是学生的本性,只有释放学生的天性,才更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也更加符合一直提倡的素质化教育。

中小学“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偌大的操场空无一人

以前的学生,期待下课,期待放学,因为可以跟同学尽情玩耍,丝毫感觉不到学习的疲惫。如今的学生,不期待下课,也不期待放学。

很多学校有不成文的规定,学生下课后,没有特殊情况,不得走出教室,即便在教室里,也不能随意走动,更不能大声讲话,因此很多学生下课后,不是除了上厕所或者去接水外,都会坐在自己的座位上。

有的学生提前预习下节课要讲的内容,有的同学则趴在桌子上休息一会,因为很多学生都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

在偌大的操场上几乎看不到人,其实并非学生不想去操场玩耍,一来是学校有规定,不得随意离开教室;二来课间时间比较短,常常有老师拖堂情况,老师拖堂两分钟,下节课提前两分钟在座位上坐好,其余的六分钟感觉很紧迫,不少学生直言:去厕所都得跑着去。

显然,这并不是好的教育现象,学生身上洋溢着青春与活力,学校应该是个充满朝阳的场所,校园本该是生机勃勃的画面,然而如今的学校,随处都死气沉沉,就连课间十分钟也是鸦雀无声。

中小学这种“课间圈养”现象十分普遍,很多学生已经习惯了这种学习模式,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下,都以平常心看待,但这并不符合素质化教育的初衷,也与双减政策背道而驰。

学校为何要“圈养”?部分家长要扪心自问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不少年轻家长受到了现代教育的熏陶,尤其是看到日益严峻的升学模式,愈发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当学生入学后,会将所有关注点转移到学校和老师身上,稍有一点问题,都会立刻指出,就怕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不利。

家长都有一颗“望子成龙”之心,总想给子女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在其他方面也想给她妈提供最好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中宝,在整个成长过程中,时刻都小心翼翼,真是“含在嘴里怕化了”,以至于很多家长拥有一颗玻璃心。

如今很多学生都在蜜罐中长大,性格比较强势,在学校面对任何问题,都毫不退让,容易与同学发生摩擦,如若同学之间发生冲突,基本不算啥大事,毕竟学生的心思比较单纯,上一秒还在吵架,下一秒又和好如初。

不过却有一些玻璃心家长,看到自家孩子受欺负后,就会找到学校,责怪老师没有教育好学生,导致自家孩子受到同学的欺负。

小学生天生调皮,在课间玩耍的时候,难免发生磕磕碰碰,如若受伤,最伤心的莫过于父母,此时遭殃的又是学校和老师,要知道老师要同时监管几十名学生,尤其在自由玩耍时间里,他们不可能全程将每位学生都照顾到位。

因此学校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只能进行“课间圈养”,老师可以省心不少,学校也不用担心学生出现安全隐患,此外近些年空气质量普遍较差,学生待在教室内,避免呼吸质量差的空气,也是为了学生的健康着想。

高质量的课间十分钟,可以提高课堂质量和学习效率

学校担心学生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因为害怕学生受伤,就一刀切进行圈养,课间十分钟由来已久,是多年的教育经验所传承下来的,从学习角度分析,高质量的课间十分钟,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和学习效率。

从学生健康角度分析,课余时间走出教室,不仅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还对保护视力有帮助,到操场上跑跑跳跳,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对中考体育考试有帮助。

对于学生的在校情况,家长要理性看待,应该让学生学会成长,理解学校配合老师,不要太过玻璃心。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速删)#MCN风帆计划#

0 阅读:6

保养身心趣分享

简介:关注健康,关注家人